虽然打败了商帝辛,取代了商氏的政权,但是摆在姬发面前的形势却并不乐观。其实原因很简单,最直接的原因有下面这一条就足够了。经过六百年的经营和繁衍生息,商氏已经太过庞大,太过强大,远远不是周氏所能全面掌控的。
前面我们已经挖掘过,从商氏第一位君主大乙帝开始,到末代商帝辛结束,曾经被商氏作为都城的地方至少有九个。而在这九个地方,基本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商氏的遗民,而其中以朝歌和殷这两个地方,商氏的遗民为最多,实力也最为强大。在周氏取得政权之后,对于这些遗民的处理,立刻就成为了周氏的头等大事,一个处理不好,就可能会给周氏带来灭顶之灾。
为了能够尽量妥善处理好商氏的遗民问题,姬发是相当谨慎的,同时也是相当谦逊的。在朝歌城外完成了微子启的投降仪式后,在周氏一帮奴隶主贵族们的最高规格护卫下,姬发举行了隆重的入城仪式。至于姬发的护卫规格究竟有多高,我们简单来说一下:姬发的弟弟姬振铎亲自驾驶礼仪专车,周公旦与召公奭一左一右立在姬发的两旁,周公旦手里举着象征权力的大钺,召公奭手里举着象征权力的小钺,而像散宜生、太颠以及闳夭这些贤大夫们,全都执剑做起了武王的护卫。姬发如此高规格的入城仪式,非常壮观,很是高大上。从这个入城仪式,我们或许能看出些什么。
首先,通过这一高规格的入城仪式,姬发似乎在告诉朝歌城的商氏遗民:我周氏也是中原文明的一个分支,虽然世处西部边陲,长期与戎族混居,但是我周氏并没有因此而被戎族同化,并没有忘记中原文明的贵族礼仪。我周氏不仅没有忘记中原文明,而且一直都是非常注重贵族礼仪的,你们这些商氏遗民看看我的入城仪式就知道了。所以,通过入城仪式,周氏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商氏遗民在文化上的认同。其次,通过这一高规格的入城仪式,姬发在向朝歌城的商氏遗民展示着周氏的优越感,同时也在向这些商氏遗民发出警告:我周氏可是非常团结的哦,不要试图背弃城下盟约,否则,你们的下场会很惨的。
高规格的入城仪式之后,姬发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祭祀商氏的宗庙。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姬发公开向商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那就是,只要认同周氏的统治地位,商氏的一切都可以照旧。除了祭祀商氏的宗庙,姬发还重新隆重安葬了比干,把箕子从监狱里放出来。后来,姬发还专门把箕子请到镐京,向箕子请教商礼。
做完上面那些之后,姬发还安排人打开了帝辛的宝库和粮仓。打开宝库和粮仓干什么呢?周氏的十万联军千里远征,这个军费还是要收的,对将士的奖赏和犒劳也是必不可少的。金银财宝可以带走,但是粮食就带不了这么多了,于是姬发就把剩下的粮食分给了商氏遗民。不得不说,姬发分发粮食的行为,确实在商氏内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稳定民心作用。在瓜分商帝辛遗产的同时,周氏还搬走了象征天下的九鼎和象征权力的宝玉。
在回到周氏族地的分封诸侯仪式上,姬发还分封了商帝辛的儿子武庚,把商氏遗民最多的殷和朝歌两地交给武庚来管理。这样,殷和朝歌两地的商氏遗民,依然可以祭祀自己的宗庙,按照自己原先的风俗习惯继续生活。在分封武庚的同时,姬发还将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处,分别封在了朝歌周围的卫、鄘和邶三地,史称“三监”。姬发此举,是在尽最大可能安抚商氏遗民的同时,安排周氏的奴隶主贵族监视武庚,以确保他不会带着商氏的遗民叛乱。
曾经被商氏当作都城的地方有九个,除了商氏遗民最多的殷和朝歌,姬发还将弟弟旦封在了鲁,负责管理奄地的商氏遗民。周氏对商氏遗民问题的处理办法,在史料中能够明确查到的,就殷、朝歌和奄这三个。至于其他一些地方的商氏遗民,虽然还查不到相关记载,不过笔者认为,只要是有可能影响到其统治地位的,周氏或许都会以类似的办法进行解决。
周氏不仅用分封的办法,解决了商氏遗民的问题。通过这一办法,周氏还解决了执政合法性的问题,同时也巩固了周氏的统治地位。在商氏开篇的时候我们说过,商氏虽然打败了夏后氏,但是很多氏族并没有立刻向商氏表示归服。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商氏的政权并没有得到认同,其统治地位并没有立刻就确立起来,商氏政权的合法性是存在问题的。最后还是伊尹代表姒姓有莘氏出面,商氏政权的合法性问题才最终得以解决。
商氏政权的合法性,有莘氏给解决了,那么周氏政权的合法性,要怎么来解决呢?这里面,周氏充分发挥了政治的智慧,在分封诸侯的时候,将上古时期曾经显赫一时的大氏族封了个遍。比如,神农氏的遗民被封于焦,黄帝一族的遗民被封于祝,帝尧一族的遗民被封于蓟,帝舜一族的遗民被封于陈,夏后氏的遗民被封于杞。从周氏那里得到了封地,这些古老的氏族自然就会对周氏产生认同感。于是在无形之中,周氏的被认同范围得到快速扩大,被认同度得到极大提高。
除了通过分封这些古老氏族,以赢得政权的合法性。周氏还通过大肆分封姬姓族人、以及与周氏亲近氏族的方式,来巩固周氏的政权。这个时候,姬昌的特点就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了。前面我们总结过,姬昌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多子,目前能够查到名字的就有近二十个。姬昌的这些儿子中,很多都先后被封为了诸侯,拱卫周氏的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