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家庭稳定性的弱化。今天的家庭不仅经历着结构性变迁,而且经受着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家庭生活已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简单纯朴,各种婚外情、离异单亲家庭、破碎家庭、犯罪家庭相伴而生。“问题家庭”的增多,不仅破坏了家庭稳定,而且造成家庭成员特别是青少年产生恐惧、焦虑和缺乏归属感,给家庭成员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留下了许多后遗症。可以说,种种方面的家庭教育弱化导致了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出现偏差,使他们的青春走上了弯路!
“望子成龙”重压下羑折的青春
父母过高的期望以及在过高期望指引下导致的青少年学业负担沉重,不仅使孩子失去了求学的乐趣,还给孩子心理上增加了巨大的压力。早在1993年,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布鲁斯·麦艾温就专门研究过压力与疾病的关系,并指出:过重的心理压力会导致肠胃不适,可能伤害到大脑甚至损及记忆,更为严重的是会使人心理崩溃,采取自杀等极端手段寻求解脱。
萌萌(化名),一位来自石家庄市某重点中学的女孩。初一、初二时,她的学习成绩一直排在班里前三名,到了初三后,父母向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定要在班里占据第一名的位置。这样一来,萌萌每次考试前都特别紧张。一次考试,由于发挥失常,萌萌考得比较糟糕,名次一下子掉到了第八名。有一天,放学回家路过民心河时,她忽然有了一种怪怪的念头:我要是跳到河里会是什么样子?这种想法伴随着她的烦恼不断地在头脑中强化,萌萌越想越害怕。于是她不敢再走这条河边的路了,可绕道走路又挺远,由于不能自我调解,心理冲突不断加剧。从此,萌萌的学习成绩一路下滑。父母发现这种情况后,不是带萌萌去找专业的心理医生咨询,而是自作主张让她休学了。然而,萌萌的情况,并没有因为休学而有所好转。于是,三个月后,父母带她来到了心理医院,经过医生详细了解,萌萌被确诊患了“强迫症”。原因之一就是,萌萌的父母平时对萌萌要求太严,又总是一副居高临下的样子,不能与孩子站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充分地沟通,家庭里也缺少一种快乐、轻松的气氛,尤其是母亲,还经常找一些介绍有关“天才”“神童”的资料,当着萌萌的面进行比较,无形之中增加了孩子的心理压力。在学校里,班主任总是说应再努力考上北大、清华。种种向萌萌传达的信息,使得孩子心理上的压力更为加剧,最终导致其患上“强迫症”。
一项由1100名青少年参与的调查显示,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望,在孩子们眼中成为最大的压力来源。在回答“你最大的压力来自哪里”时,有45%的孩子选择了“父母的期望”,其次才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和“老师的期望”等。
父母对孩子的殷切期望,通过家庭作业的布置可见一斑。据了解,过半数的上海小学生有父母布置的家庭作业。同一项调查显示,小学生的家庭作业有70%是父母布置的,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平均每天用45分钟完成父母布置的作业。学生从小学起就在家长望子成龙的“关怀”下,在同学之间激烈的竞争下,为了考上大学,不分白天和黑夜,埋没在无边无际的题海里,对他们来说学习已经不是一种快乐。据广州最近的一项调查,69.5%的青少年觉得在父母的期望下学习上的压力很大。《2004上海青年发展报告》中的调查也显示,父母期望高和升学压力大,是导致上海青少年不快乐的主要原因。
李某的母亲是一位小学校长,生有两子,长子非常聪明,4岁时就能识字,现已考取南京某大学。而次子李某也很聪明文雅,只是性格内向,不善言表,但内心世界却十分丰富。李某虽说聪明,但读书成绩平平。身为校长的母亲十分要面子,总希望自己的儿子高人一筹。因此,每当李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就对李某一顿责骂,甚至棍棒“奖励”。李母的行为,逐渐使李某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恐惧感。为了逃避李母的皮肉之苦,李某学会说谎,而且产生逃离家庭、外出做一个无人管束的“自由人”的想法。1998年11月,一次考试成绩不好,李某害怕回家后遭母亲的打骂,一狠心,离家出走了。离开了父母,李某开始流浪社会,结识了游荡社会的少年乞丐,通过结伙行乞混日子。从此,李某一伙先在当地小偷小摸,然后发展到在扬州、靖江、南通、无锡等地流窜盗窃作案28次,盗窃钱财价值人民币16830余元,成了严重危害社会的害群之马,最终以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
美好的青春在父母望子成龙的重压下就此夭折。其实过高的期望成为无形杀手的情况并不是稀罕的。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00年3月29日,湖南省衡东县某实验中学初一学生牛牛上完6节课后回到家里,用一根跳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牛牛是一个内心丰富、善良体贴、乐于助人、积极上进的男孩儿,为什么走上了不归之路呢?除了学校不择手段地采用种种体罚手段外,主要是家庭的压力所致。牛牛在《妈妈,你别这样》的作文中写道:“从我呱呱落地那天起,您就一直爱着我,万事顺着我,把我当小皇帝,什么事都不要我做,什么事都不要我管……有一次,我在阳台上浇花,你看见了,眉头紧锁,大发脾气:’这关你什么事呢?做作业!‘我走进房,门’啪‘地一声被妈妈无情地关上了。我心情好沉重,真想说:’妈妈,你怎么总是让我读书呢?你总是让我呆在家,不注重孩子的天性--玩。这样不好,只会导致我性格孤僻。”
1998年3月,辽宁省铁法市一高两女生,因学习成绩下降而跳楼自杀;
1999年6月,湖北省鄂州市一初二女生因外语成绩不理想受到家长批评而跳楼自杀;
2000年2月,云南昆明一初二男生因上学期成绩未达到家长期望,未进入班级前三名而服农药自杀;
2000年7月,北京市丰台区某初三学生因考试成绩差,从21层楼上跳下……
这是青少年的青春应有的现象吗?这样望子成龙岂不是自己做了自己孩子青春的掘墓人?
青春之花的绽放呼唤良好的家庭教育
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是预防青少年走向犯罪歧途的一道坚固防线,也是造就人才的摇篮。因此,家庭教育具有任何其他教育无法取代的优越性。青少年青春能够美好以及以后的成才之路,首先要从具备良好的家庭教育谈起。
前几年,有一本书还未面世就被闻风者热烈追踪,其上市之初成功的签售热闹程度竟然超过了大名人白岩松和吴小莉--这就是《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这个不足20岁的女孩何以具有如此魅力?原来,读者看中的是她在18岁时同时获得四所美国名牌大学青睐的经历,看中的是塑造她的父母从其出生开始就进行的先进的素质教育的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
望子成龙的父母,和渴望实现自我或者希望像刘亦婷那样到国外名牌大学留学的孩子们,纷纷聚焦于这本记录成功家庭教育经历的书,希望从中找到灵感,找到力量。在此书开头部分,刘亦婷母亲提起当年自己从朋友送的一本讲述早期教育的书中获得启发,决定开始对刘亦婷实施“天才教育”的思想经历:
科学的素质教育是刘亦婷成功的根本。
得到那本《早期教育与天才》,我如获至宝,每天从杂志社下班回来都要捧读到深夜。早期教育先行者们的辉煌成就,使我眼界大开。他们的教育思想和培养孩子的具体做法,更是深深吸引了我。
书中首先介绍的是19世纪初的德国“神童”卡尔·威特的培养过程。
威特的父亲是一位非常有创造性的乡村牧师,也叫卡尔·威特。还没有孩子的时候,他就提出必须从幼儿开始教育子女,用他的话来说,“对子女的教育必须同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他确信,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威特牧师的儿子生于1800年7月,小威特出生之后显得比一般的婴儿要傻,邻居们都认为他是个白痴。小威特的妈妈也说:“这样的孩子教育他也不会有什么出息,只是白费力气。”威特牧师虽然感到沮丧,但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主张。为了儿子十七八岁上大学时不至于落在其他同学后面,他决定仍然按计划进行早期教育的试验。谁也没想到,试验的结果竟会那样令人吃惊。
威特八九岁时,就能够自如运用德、法、意、英、拉丁和希腊语6种语言,而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威特9岁那年考上了莱比锡大学;不到14岁,就由于提交论文而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时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受聘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时成为优秀的法学家和研究但丁的权威。威特一直讲学到83岁逝世为止,度过了幸福、快乐而有价值的一生。
值得庆幸的是,威特的父亲把威特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几乎绝版,保留至今的只有很少几部。有趣的是,哈佛大学图书馆里藏有一册,据说是美国的惟一珍本。因此,该图书馆把它作为珍品,陈列在贵重品室里,凡是有幸读到这本书并且按书中的方法去做的父母,都像威特父亲一样,成功培养出了极其优秀的孩子。
我至今不知道是哪位好心人把这本书译成了中文。我只知道,应该永远感谢这些早期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读完这本书,我萌发了一个强烈的心愿--只要我生出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我一定要把他培养成能力超常的人!为此,我反复研究威特父亲的教子方法,琢磨他的教育思想。
那会儿,我根本想不到,由哈佛图书馆里的孤本藏书所传播的教育思想,最终会把刘亦婷引向哈佛……
其实,我国有许多著名的学者很早就开始了对儿童教育的研究。比如台湾的著名作家刘墉先生。他29岁去美国讲学,30余岁著述超20种并在全球发行。他有着很好的教育孩子的经验:三年前,他的儿子还是个刚进入史岱文森高中的大孩子;三年后,他已经提前毕业,并成为准哈佛大学的新生。是什么力量,使孩子由一个怯生生的少年,成为充满自信的青年?又是什么方法,帮助他超越自己先天的弱点,创造自己的风格,肯定自己是天地间一个不可缺少的人?刘墉先生也为此出版了一套关于孩子成长的系列丛书。
古今中外,有许多良好而科学的家庭教育成功的先例:有被誉为“低能儿”的爱因斯坦,还有淘气的普京……都是经过科学而良好的教育,才成为伟人的。
家长要做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家长要提高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家长们要认识到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父母来说,生育子女是一种本能,而教育子女,把子女培养成为一个有用之人,才是父母爱的升华。培养、教育子女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要认识到,只养不教,是父母的失职;教子不善,是父母的罪恶。
其次,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规范自己的行为。家长的不文明行为、不良嗜好乃至违法犯罪行为,无疑是子女违法犯罪的诱导因素,因此,家长规范自己的行为也是加强对青少年家庭教育的必要准备。为人父母者,首先要自尊、自律、学法、知法、守法。其次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不做有悖人伦道德的事,禁止酗酒、赌博和不健康、不正常的性生活,以免给子女造成心理上的畸形、生理上的反常和错误的认识。第三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自己的行为方式,在为人处世中言谈举止要文明,不能出口伤人、动辄拳脚相加。
再次,家长应当注重教育方法,提高家教质量。家长要加强学习,学会用正确和适当的方法去影响、教育子女,减少家教方面的偏差和失误。家长不仅要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文化教育,而且要加强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要针对孩子的实际年龄,让其了解一些与自己关系较为密切的法律法规,并有针对性地了解其中的有关条款,让孩子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另外,还要加强孩子的品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义感、责任心,让他们学会宽容与谦让,以便遇到事情时能正确判断是非,并能有分寸地处理好。
最后,要改善家庭环境,增加沟通了解,给孩子营造一份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之间要互敬互爱,互谅互让,保持恩爱的夫妻关系;父母与长辈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长辈要爱护晚辈,晚辈要孝顺长辈;父母与邻里之间要和平共处,互相帮助;父母对子女要平等相待,多一分体贴、少一些训斥、多一分爱护、少一些冷淡、多一分理解、少一些专横。家庭成员间形成亲密、鼓励、支持的氛围对培养孩子乐观、向上、自信的性格非常重要。在这一点上可以说很多家长是做得很不到位的。家长往往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教育孩子,而往往忽略了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家长。以下是某地在150名高中生中进行的有关对家长期望内容的调查统计表:
从表中可以看到,无论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他们心目中所期望的父母是情感和睦、处理问题民主、理智的父母。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必须呼唤起自己积极的“父母意识”,这包括父母对于子女教育的态度和对为人父母的自信心与责任感的体验。对于青少年,家长应更多地通过身教来影响和引导孩子。家长至少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家庭成员之间乐于接触并表达情感,可以轻松自如地交流内心的感受;
2.家长将自己视做领导而不是老板,对孩子要有足够的信心,既要欣赏孩子良好的一面,也要接纳孩子不足的一面;
3.在教养方式上,总是在注意倾听、理解的基础上,在留意孩子的情感与真实的内心需要的前提下,选取最恰当的时机,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4.父母不应放弃对自身发展的努力。
良好的家庭教育工作决不是可有可无、可硬可软的事情,它是青少年成长与成才发展的需要。要使家庭具有上述特征实属不易,但作为家长,应努力把握好自己在现代家庭中的“定位”,更应当认识到良好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青春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