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赣 陈军
1995年春天,花红柳绿,暖风宜人。坐落在庐山脚下的二六七大队制线厂生产车间,机声欢唱,春意盎然。一排排挂着瀑布般捻线的挡车前,纺线女工像一只只灵巧的春燕穿梭其间。车间一角堆放的是红、黄、蓝、绿各种颜色的锦线产品。这繁忙的场景常常引来上级领导、记者和同行前来参观访问。
时光追溯到1988年。随着地质任务的逐渐减少,大队不少找矿员、炊事员、绘图员陆续回到队部,等待分配新的工作,职工们的安置成了一个棘手的难题。
那时,各地兴起建厂办公司热,原大队组织部长熊作群利用老家河北汉川是服装线生产基地的资源,带了六七个人,办了个线厂。说是个厂,其实只是购买了可以倒纱的成型设备,能生产两种家用缝纫线罢了。没想到,后来效益还不错。大队便开始大力兴办这个线厂,派人去汉川学染色技术,到九江国棉一厂学纺织、捻线的技术。
1995年,制线厂迎来最鼎盛的时期。当时厂区还在报国垅基地,前来拉货的车停满了门前广场,厂里负责营销的副厂长就有三个。那红火劲儿,可别提了!经过两次技改之后的线厂,人员逐渐增多,职工最多时达到120余人。厂里不仅增加了四台捻线设备,还投入200多万购买了两套生产工业用线的棉线设备和一套捻丝设备,新增了染色车间。可以说,这是当时较先进的生产线,无论是从生产能力上讲,还是从产品质量、品种数量、销售规模上讲,二六七大队制线厂都称得上是省内同行业的龙头企业。
1997年,厂里在稳定服装用线产量的基础上,扩大了工业缝包用线生产,新添了制鞋用线,先后在江西南昌、湖南益阳的沧水、广东东莞的虎门、广东蕉岭、浙江平阳等地设立办事处。在经营体制上,制线厂的管理也是灵活多变、新颖独特的,它集个人承包、销售公司承包、半承包、整台套机组生产销售一条龙承包等多种承包方式为一体,充分调动了全厂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很快,共青城鸭鸭羽绒服厂这个大业务拿下了;销往湖南邵阳水泥厂的具有防伪标志的缝包线做好了;“庐峰”商标赛过全国60多万个注册商标,于1995年被国家商标局评为“全国知名商标”;生产区从30公里外的报国垄基地搬迁到九江市区也于1999年顺利完成了。那时,工人们脸上洋溢的是开心的笑容,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搬迁中,140多吨机器的装卸车竟然是在全厂只有十来个男职工的情况下,靠肩扛手抬这个最原始的办法完成的。
20年来,制线厂的每一届领导都兢兢业业努力奉献着。他们身兼数职,既是厂长也是搬运工、业务员、司机。一次,12吨的纱线到了,业务员们都在外地。25公斤一包的粗线,几个厂领导和财务人员二话不说,光着膀子、穿个短裤,哼哧哼哧就把整车线卸下了。见此情景,就连已退休的门卫老两口也自发过来帮忙。可以说,为了制线厂的发展,他们甘愿倾注所有,乐于奉献,为之喜而喜、为之忧而忧。近年来,受国家纺织行业、建材行业调整及金融危机的影响,制线厂的生产经营陷入困境,产销量下降,利润压缩,生存空间缩小。
但是,对二六七大队来说,制线厂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她从建厂伊始,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搏击了20年,她在开发民品项目、安置下岗女工、稳定地质队伍等方面为大队立下的汗马功劳,是全队职工不能忘却的一段记忆。
编辑补白:如今,对于陷入困境的制线厂,大队和厂领导没有轻言放弃,为了能让制线厂回暖,他们仍然为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扩大销路、加强管理、拓展国外市场等倾注了无数心血。他们期待着制线厂第二个春天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