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宇 王阳平
5年前,我们自己都不敢想象,我们会在铁路工勘领域发展起来,并成为二六七大队效益稳定增长和富民强队的支柱产业。
虽说勘察是二六七大队最早的转民项目,从1986年就开始搞了,但一直做不大,到2002年为止,接过最大的工程也就是几个十几万元的房产勘察项目,企业经营难以为继。
2003年,大队“逼”我们了,把我们从建工集团九江公司中分离出来,成立了工程勘察院,并下达了当年完成利润15万元的任务。
原来只能勉强发出工资的工勘一下子要交15万元的利润,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在给任务的同时,大队投入资金40万元用于购置设备和周转,其中10万元不用还。但大队意图明确,投入只此一次,今后放手不管,是死是活全靠我们自己了。
都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既然没有退路了,我们也就豁出去了。
我们先以最低价中了一个清华同方(江西无线电厂)的房勘项目,又接了几个小项目,情况虽有所好转,但仍无突破。
那时人手少,全院不到10个人。有一次在萍乡一个工地施工时,包括院长在内的全院人员都参与施工,还要保密,不能让别人知道院领导都在干活,否则别人定会小看我们的实力。
那时地矿局驻九江的赣西北大队是九江工勘界的老大,实力强、业务广,我们经常向他们取经。后来,又通过赣西北大队的领导介绍,龚宏伟院长认识了几个铁四院工程处的领导,几次交流沟通之后,对方表示考虑合作。
不久,铁四院果然在宜(昌)万(县)铁路给了我们5000米的任务。但我们不敢接,因人手少,根本不可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但若不接,好不容易建立起的业务关系将从此断掉。当时,我们真是进退两难。
赣西北地质队知道我们人手少后,就说可以挂在他们名下一起干,有多少能力就干多少,并且工程款绝不拖欠。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我们经认真分析,认为挂靠别人名下对自己发展不利,是成不了大事的。最终,我们咬咬牙,自己接下了这单活。当时,有一个业主的技术员偷偷告诉我们,有的孔可以不用打,省下的资金二一添作五分掉。我们认为这是不负责任、也是要砸牌子的,我们拒绝了这种做法,并且使出浑身解数,不折不扣地完成了这些钻孔任务,实现收入70多万元。进军铁路工勘初战告捷。
自此之后,铁四院对我们刮目相看,给我们干的工程不断增加。此后,我们又发展了与铁一院、铁三院的协作关系。
因业务扩大,钻机、人员都捉襟见肘。人员少,我们就安排下岗职工,招大学生,目前正式职工从工勘院成立时的不到10人发展到现在的40多人,多名2004年才进队的年轻人已经成为了项目经理。钻机少,我们就发展外协钻机跟着我们一起干,同时鼓励职工投资自购钻机。现在常年挂在院里名下的钻机已稳定在60台以上,最多时有100余台钻机,满足了施工的需要。这种模式实现了大队、工勘院和个人的三赢。
刚进入铁路工勘市场时,我们不但人手少,就是施工技术和整理资料方面的技术也很缺乏。我们就领导先学,再带职工,还把年轻技术员派到铁四院去无偿帮忙整资料,从中学习。一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时连土层地名都不懂,但他们很好学,很快就熟练了野外施工和室内整理资料,成为工勘院的有生力量。
2004年,为进入铁三院,我们在铜(陵)九(江)线上又打了关键一仗。那个项目本来是让我们当配角的,但由于地层复杂,“主角”干不下来,铁三院于是决定让我们当主力顶上去。当时我们正在湖南施工,人员和钻机都不够,但我们还是想办法调集了30多台钻机,抽调了一些人手,一人干多人的活,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为了尽快打开局面,我们每个人都是以院为家,都把院里的事当成是自己的事来做。有时院里资金紧张周转不开,干部职工甚至自己从家里拿钱出来周转。
项目经理沈家兵,去年刚过完春节,大年初五就到工地上班去了,因为当时施工的太银铁路砾石层厚难度大,他放心不下。后来他老婆生病住院、小孩上大学,他都没有赶回去;项目经理刘吉生,老婆患癌症动手术,也只回去三天,还没等妻子出院就回工地去了,问起他时,他说:“施工出现废孔,走不开。”
大队虽说过不管我们,但几年下来,每当我们资金遇到困难开口向大队借款时,大队还是及时给予了支持;需要大队领导出面协调关系时,也肯定出面解决。在后方的队部,大队又给职工家里给予了照顾,使我们没有了后顾之忧,能够轻装上阵。职工家中有困难,总是有领导前去嘘寒问暖;有的职工妻子下岗或没工作,大队也想方设法给予解决。
付出总有回报,一些确因施工难度大造成亏损的项目,业主也过意不去,在付清工程款的同时,主动补钱给我们保本;铁一院多次提出要与我们建立稳固合作关系,要跟我们签协议,纳入其骨干施工队伍;在太银铁路线,业主把其他施工队伍清退,只把我们留下来了,仅此一个项目,就完成产值1600多万元。看来,有的时候,确实体现出“吃亏是福”的真谛。
5年来,我们施工了沈大、京秦、沈哈、汉广、铜九、宜万、太银、向莆、广肇、天成、青藏、宁杭城际铁路、石郑城际铁路等众多铁路的勘察项目。目前工勘院每年上缴利润已从5年前的15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100余万元,产值增长到2500万元,成为全队名符其实的支柱产业。
编辑补白:不显山不露水的二六七大队工程业带给职工的是看得见的实惠,勘察院的同志既是职工,又自己当老板,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令人称赞。同时,他们也为大队创造了实实在在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