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 刘鲁萍
每当这首歌的旋律响起,二六九大队第一代地质人的心都会飞向那个魂牵梦萦的地方——青海高原。因为,30多年前,二六九大队的前身浙江六五三队从青海六五二队中分出成立时,他们就离开青海,来到了浙江。他们无法忘记,在浩瀚无垠的柴达木盆地里,与战友们一同寻找宝藏的足迹;他们无法忘记,在巍峨的祁连山中,迤逦的日月山上,和战友们共同攀登的身影。他们把青春留在了青海高原的风里,把汗水融进了青海戈壁的沙里,把与战友们同甘共苦、并肩战斗的亲情、友情,深深地留在了心里。
重游故地,追忆往事,探亲访友,是他们多年来的夙愿。
2006年8月,他们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在大队党政领导的关怀下,“圆梦代表团”踏上了重返青海的圆梦之旅。
当车开进青海核工业地质局(即原六五二队)时,鞭炮声骤然响起,一条红色的横幅映入眼帘:热烈欢迎269队老同志重游故地。车门开处,喊叫声、问候声,立即响成一片。依稀还有往日模样的老同事、老朋友相拥在一起,尽情叫着,笑着,手拉着手久久不愿分离……
33年的时光很长,华年悄悄逝去,两鬓生霜。33年的时光很短,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如昨。
1965年5月,核工业部华东局决定六〇八队第十一队从江南调往青海,成立西北一八二队第一队,在青海西部都兰香、日德、大柴里,海北的刚宗县等地进行地质普查,队部设在西宁市。1968年4月,六〇八队四队职工奉命从赣南调往青海,更名为西北一八二队第三队,到柴达木盆地开展铀矿普查勘察工作,队部设在盆地腹部的大柴旦。在青海,他们发现和揭露了一些矿化点,并落实了青海省第一个铀矿勘探基地。
1972年1月,一八二队第一队、第三队与在青海的一八二队第五队合并组建为青海六五二队。1973年3月,从青海六五二队分出一部分人员组建浙江六五三队,并于同年4月迁往浙江。此一别,便是33年。
33年来,二六九人栉风沐雨,风雨兼程,走过了地质找矿、保军转民的艰辛历程。
在20世纪70年代的地质找矿中,他们奋战在浙赣铁路沿线和梅城盆地一带,80年代后他们又转战在浙南文成火山岩地区和浙东蒋村地区。他们用辛勤和汗水为祖国探明了两个铀矿床,提交了数量可观的远景储量和工业储量,还有许许多多珍贵的地质资料。他们的科研成果共获得了5个省部奖和2个局级奖,特别是参与完成的《赣杭构造火山岩成矿带铀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科研项目,在1989年2月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近两年,他们又在全国硬岩型铀矿勘查项目的找矿成果中名列首位。
进入保军转民后的二六九人,继续发扬地质队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积极兴办机械厂、玻璃钢家具厂,乳胶制品厂、工程勘察及桩基础施工等多种经营产业,努力开拓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授予了“铀民并举”先进单位。在发展地质延伸业方面,他们积极开展对外地质工程勘察和地质灾害治理,积极参与现代化都市的市政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今,核工业金华建设工程公司已成为金华市建筑业的优秀企业和龙头企业,打造了浙江核地质的一面“红旗”。
33年过去了,生活、战斗在浙江这块江南富庶土地上的二六九大队老一辈地质人已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只是,他们一直牵挂并思念着当年的老同事、老战友。
在青海核工业地质局为欢迎二六九大队老同志举行的“寻梦青海高原,重温流金岁月”座谈会上,“圆梦使者”们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深深眷念的青海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和迅猛发展,令他们感到无比欣喜;第一代地质人的孩子们已成长为地质队伍的中坚力量,令他们感到无比欣慰;浙青一家兄弟情深的二六九大队与六五二队将加强交流合作、共谋发展、共创和谐地勘的美好愿景令他们无比欢欣;许许多多为祖国的铀矿地质事业献了青春献子孙的老战友们依然康健,正过着安享天伦的幸福生活,令他们感到由衷的慰藉。
为期4天的探访很快就结束了,到了再喝六碗青稞酒(出门酒)的时候。老人们依依惜别,互道珍重。
多年夙愿一朝还。二六九大队的“圆梦使者”们带着祝福,带着嘱托,带着问候,心满意足地踏上了归途。
敬你一碗青稞酒,远方的好朋友,
祝福一声扎西得勒,友谊天长地久!
编辑补白:2007年8月,二六九大队再次派出“圆梦代表团”来到了青海,青海核工业地质局也派出了代表团进行回访。二六九人的“青海情结”,是他们对战友情的怀念,更是对铀矿地质事业的热爱。崇高而神圣的铀矿地质事业使他们心相系,情相连。他们的革命情谊长青,他们为铀矿地质事业作出的贡献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