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仙德
1957年8月,我们二六一大队(当时为中南三〇九队十七队)在石马山铀矿展开普查勘探工作。因队伍刚刚组建,面临着重重困难,不仅工作条件艰苦,而且住房紧张,粮食、蔬菜也供应不上,技术和设备同样非常短缺。
苏联专家来到我队后,和我们一起投入到紧张艰苦的铀矿勘查工作中。他们热情地向我们传授勘探技术,加班加点地研究地质资料,常常工作到深夜。他们那种四海为邻、天下一家的精神境界和朴实无华、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让我队职工很受感动。
1958年初,苏联专家克拉契诃夫(负责地质)和列别捷夫(负责物探)带着家眷一起来到我队,在业务技术上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帮助。他们一方面一丝不苟地做好本职工作,另一方面手把手地给我们传授地质物探技术,并利用休息时间教我们制作简便实用的工具。在他们的指导下,我们动手完成了4个矿石模型(1个钻孔模型、3个屏系数测量模型)的制作。这些模型既能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又能保证测量精确度,为我队实现天然产状开展伽玛取样奠定了技术基础。
由于队伍组建时间短,职工的专业技术水平有限,专业上能独挡一面的人手还很少,引进的部分勘探仪器也不能尽快地掌握使用。如分析室使用的AO-分析仪,当时是从国外引进的,两个分析员以前从未接触过类似的仪器,一时还不能掌握好仪器的操作方法和使用性能。苏联专家颇有见识,熟悉了仪器后,就一天两次和翻译一起到分析室指点分析员,把操作中存在的错误和不当之处指出来,当面修改。两名分析员在专家的帮助下,很快掌握了分析仪的使用方法和性能,不久就能单独地完成分析工作,成了出色的分析员。
我们不少找矿员、检修员和分析员,都是在学习苏联专家提供的仪器说明书、原理图等资料的基础上,再认真听取专家的讲解,同专家们一道到现场工作和实践,逐步掌握了专业技术的。到苏联专家从我队撤走时,在物探方面我们已拥有了一套较完整的技术人马,具备了开展各种物探、普测、详测和勘探以及各种参数的测试能力。
除了在物探方面培养了不少专业人员外,在测量、水文、地质、岩矿等方面,苏联专家也为我们培养出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这在我队探矿工作刚刚起步阶段、各方面专业人才紧缺的情况下,无疑如雪中送炭,十分及时和重要。
苏联专家来到我队,处处表现出勇于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境界。他们从遥远的北国,来到我国的赣中,生活习俗和环境气候的改变,给他们带来了许多困难,这本身就需要他们作出很大牺牲;他们工作生活在深山荒野,住着简易的房屋,吃着不习惯的饭食,看不到电影,更谈不上电视,冬季要遭受阴寒潮湿,夏天要头顶炎炎烈日,虽然亚热带特有的风光使他们感到新奇,但四季分明的变化又给他们带来诸多不适,这其中的艰辛和困苦他们都要承受。他们丝毫没有因此而影响工作,而是以特有的激情和豪放投身到紧张的铀矿勘查工作中。
1959年2月19日,苏联专家与我队职工依依告别,撤回了本国。虽然他们在我队工作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但相互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我们衷心感谢他们在石马山铀矿勘查中给予我队的无私援助。苏联专家撤走后,我队走上了自力更生开发铀资源的新征程。
(根据刘应中回忆整理)
编辑补白:中国铀矿地质事业的发展,曾得到前苏联的援助。一批批前苏联专家及其家属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与我国铀矿地质队员同甘共苦,并肩作战,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和坦诚友好的情怀,给中国人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