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立奎
1966年,我们二六五大队的前身华东六〇八队第十二队,由普查队改成普查揭露队,增加了钻探任务,钻机维修工作量也随之加大,于是便成立了机修车间,承担全队探矿机器的维修以及钻机耗材的加工任务。
机修车间刚成立不久,我们就在修一台300米手把钻机时遇到了难题。这台钻机的中间部位断了一个螺杆,必须要用钻孔的方法才能把断螺杆取出。可当时我们只有一台台式钻床,而钻机部件比台钻大得多,钻头根本就够不到断螺杆处。但如果用手枪钻来钻,又因孔径较大,很难保证加工质量和人身安全。就是这个取断螺杆的简单工作把我们难住了。考虑到以后还会遇到不少类似情况,大队就向局申请解决一台摇臂钻床,但局里一时半会也无法解决。
怎么办?钻机总得要修吧。为了不影响钻机生产,我们决定自己造一台摇臂钻床。但当时只有几台设备、十几个工人,要造机床谈何容易!还好,我们的技术员见过摇臂钻床,也懂得钻床的工作原理,结合大家的意见,技术员绘出了草图,确定了造钻床方案。就这样,我们一帮懵懂青年开始了造机床的尝试。
造机床首先要铸造底座和箱体等笨重部件,从做木模、砂型到化铁水、浇注,都是大家从来没干过的。没人会做木模,就请了位木匠师傅,但他看不懂图纸,技术员就拿着图纸给木匠讲解,木匠照着技术员的讲解做木模;没有翻砂工人,就由3位锻工边商量边摸索实践做砂型;没有化铁炉,就自己用土法造了一个。翻砂是件又苦又累又危险的活,没有正规的设备,全靠人力搬运焦炭和铁块、加料看火候、抬运铁水、往模型中浇注等,因此特别需要人手,而仅抬运铁水就需要8个人。每到开炉翻砂的日子,除值班发电工外,其他人员,包括技工、会计、医生、司机等全部上阵,就连炊事员也是做好一日三餐饭后就参加翻砂工作。有时人手实在不够,就请家属帮忙。开炉后的化铁浇注工作是必须当天完成的,因此我们有时要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尽管非常辛苦,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印象最深刻的是时任车间主任兼支部书记的何兴彬,每次开炉浇注他都带头参加,而且是做最累最险的活。如在炉顶加料,烟呛火烤,脸上火辣辣,眼睛睁不开,他都争着带头干;又如抬铁水,铁水温度在1000度以上,万一溢出,火星四溅,烧破衣裤、烫伤皮肉是常有之事,但何主任也是每次与大伙一起抬。领导以身作则的无言行动起到了榜样作用,职工们个个积极主动争着干苦活累活。记得有一次,车间的女医生被溅出的铁水烧破衣裤,还烫伤了皮肉,可她回宿舍换了衣裤,在烫伤的地方擦了些紫药水,就又回到车间接着干。
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我们终于成功铸出了钻床的底座和箱体。接下来就是要把这些硕大的部件加工成平整的底座和规则的箱体。在进行机加工之前当然要先画线,而画线要有平板才划得准,可当时不要说专用的画线平板,就是够大的普通平板都没有。怎么办?我们又一次被简单的问题难住了。
后来,钳工周松保、张嘉伦不知从哪搬来一张乒乓球桌,在桌上放一块大玻璃当作画线平板,以此为基准面来对工件画线,但这样划出来的线精度不高,所以我们边加工边修正。车工、刨工则改造工具、夹具和刀具,利用现有的机床进行机加工。有一些工序在机床上加工不了,钳工们就用手工锯、錾、锉、刮、磨等方法进行加工和误差修正,他们的双手经常破皮出血,但从没有人请过假,总是擦干血,涂点红药水,用布裹一下,又继续工作。
终于,一台仿Z525的摇臂钻床造出来了,修钻机中遇到的钻孔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台钻床后来在大队车间、七工区车间、六工区车间服务了20多年,在钻机修理中可是立了大功。
编辑补白:二六五大队在自造机床解决修理钻机的问题后,还相继制造了大型夹板锤、管床、300米手把钻机、卷板机、叶片式水泵等加工机械和大型龙门带锯等全套木材加工机械以及烧碱加工设备等。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成为全队职工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