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包豪斯学校探索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头脑风暴”与“妙手生花”
刘怡泓
摘要: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自搬迁到海宁以来,把培养面向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作为自身的办学目标,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必须有自己的特色,符合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本课题通过对包豪斯奠定的设计教育框架和包豪斯关于专业课程设置探索与创新的研究和借鉴,对东方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借鉴和参考,充分发挥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大于理论的专业特点,致力培养将学生培养成精神生产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并重的专业实践设计师。
关键词:创意思维动手能力培养方案
一、包豪斯的课程设置
包豪斯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校,它所奠定的设计教育框架,以及它所创造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对于世界设计之后几十年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包豪斯在设计教育领域关于专业课程设置的探索与创新,对于现今的设计教育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及不可估量的参考意义。
在14年对于设计教育的探索与试验中,包豪斯一直在研究:究竟艺术与设计如何进行教育?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应该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具体体现在包豪斯对于课程设置的一系列改革中。
(一)格罗佩斯设立双轨教育模式
格罗佩斯是包豪斯的奠基人,他把包豪斯从空洞的观念构建为坚实的设计教育中心,成为欧洲现代思想交汇中心。
格罗佩斯认为:“艺术必须和民众形成统一,艺术不再是少数人的赏心悦事,它应该成为大众的喜悦和生命。”(1)基于这种思想,格罗佩斯开辟出艺术课程与工艺技术课程相结合的崭新的双轨教学途径,他创办了印刷、装帧、金属等车间工场作为教学场所。格罗佩斯把第一流的技师和杰出的艺术家的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实习和造型两方面进行学习。他聘请艺术家担任讲授形式和色彩原理的形式导师,聘请高级工艺技师担任讲授实际制作技术的技术导师。这就是包豪斯魏玛时期特有的双轨制教学方式。
格罗佩斯的这种创意训练与技术训练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在现今商业极为发达的情况下是非常适合在平面设计教育中推行的。在这种双轨制教育下训练的学生,可以非常快的适应现代化(2)商业设计需求。
(二)包豪斯所创立的现代基础课
除了双轨制教育模式以外,包豪斯在课程设置方面的另一个创举就是设置了现代基础课。约翰内斯·依顿是现代基础课的创始人。依顿系统化地训练学生的视觉,具体有:“一是强调对于形态、色彩、材料、肌理的深入理解与体验,包括平面与立体形式的探讨与了解;二是通过绘画的分析,找出视觉的形式构成规律,特别是韵律和结构两个方面的规律,逐步使学生对于自然事物有一种特殊的视觉敏感性。”②在依顿的基础上,康定斯基将包豪斯的现代基础课系统化,科学化、理性化。康定斯基以造型和色彩的分析研究引导学生进入正轨,他开设的基础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分析绘画,二是对色彩形体的理论研究。康定斯基的这种从纯绘画到设计的分析体验,在现代平面设计教育中,对训练学生从绘画过度到设计,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很有帮助。
包豪斯的基础课程解放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天赋,让学生能把亲身经历和感受自由地表达在作品之中,并使学生将绘画的感受运用到设计中。现在基础课对现今平面设计教育的影响也是很巨大的。
二、艺术设计系现有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分析
艺术设计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下应运而生的,设计除了它具有美术学科本身的特征之外,与科学、技术、经济已经交融结合为一体:艺术设计不仅使科学技术得到物化,而且还是科技商品化的载体。所以,视觉传达设计与所谓的纯艺术相比,有其特殊性,平面设计师的劳动既是精神生产劳动,又是物质生产劳动,他们的设计作品既是强调功能的实用品,又是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品。
而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作为一所独立三本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正是使学生成为手脑并重,精神生产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完美结合的人才。艺术设计专业更应该通过本专业造型基础、专业基础、设计理论和专业设计四方面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对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初步掌握和运用,成为一名职业的设计师。人文与艺术分院艺术设计系专业课程设置就是根据这个培养目标建立的。
根据这个培养目标,艺术系将专业课程分为两大部分,即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设计课。
专业基础课是在学生刚从美术高考的基础绘画(如素描、色彩等)等课程中学成,还未接触到专业设计课程之前的一些为专业设计课程打下设计基础的课程。包括图形语言、编排设计、字体设计、制图与透视、设计概论、电脑软件设计、人体工学等,专业设计课顾名思义就是平面设计的一些专业课程,相对于专业基础课来说,专业设计课的课题分类更细更精,是可以与市场经济结合可以运用到实际的专业设计。包括标志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展示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网页设计、海报设计、商业广告设计、室内空间设计等。
三、东方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与包豪斯的比较
(一)部分课程是从包豪斯设计学院课程中延续深化而来
包豪斯设计学院对现今设计教育的影响是十分深远及巨大的,在课程设置方面也是如此。赫伯特·拜耶是包豪斯的重要教员之一,他在绘画、平面设计、摄影、版面设计等方面都很有才能。在德绍包豪斯期间,他设计了不少展览的广告路牌,促销广告,以及产品标志和企业形象标志。拜耶负责字体印刷课程的教学,他一改德国流行的繁琐的哥特式字体,将其变化为无装饰的、小写字母为中心的新字体系列,成为包豪斯字体的一个特征。现在,无饰线体已经成为世界字体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
在东方学院艺术设计系的课程中也延续了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字体设计课,而现在的字体设计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研究字体设计历史,其中就包括了赫伯特·拜耶创造的无饰线体。当然,现在艺术设计系的字体设计课作为专业基础课,内容则更为丰富,并且与现代设计的需求紧密联系,包括了字体的图形化训练、自然形态中的26个大写拉丁字母、阿拉伯数字0~9的创意设计、汉字的创意设计、汉字的情绪表达、中文印刷字体设计、连字设计、创意字体的综合设计及应用等课题。更为丰富的课程内容为接下来的一系列专业设计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而包豪斯课程设置中创立的三大构成基础课也被延续了下来,同时,根据三大构成课以及艺术设计的特点,发展并深化出了图形语言课、编排设计课、标志设计课等一系列适应艺术设计学习的课程。
(二)部分课程是适应现代化要求和中国国情新开创的
包豪斯对于设计教育的影响巨大,但是时间是不断前进的,时代是不断进步的,同时,在21世纪的中国与20世纪初期的德国社会政治环境也是天差地别的。所以,在对于包豪斯设计学院的一些课程进行延续的同时,更为关键的是适应21世纪现代化要求以及适合当今中国国情新开创新课程。
在电脑成为设计的重要工具,印刷工业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东方学院艺术设计系开设了网页设计课、电脑图形软件课、现代印刷工艺课等新课程。这些课程牢牢抓住了时代的脉搏,尤其是电脑图形软件课、现代印刷工艺课等课程更是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开设这些课程更体现了东方学院着重培养创意思维与动手能力并重的人才。
20世纪初期的德国,正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包豪斯正是在这一时期建立的,而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后期(即1933年)则是处于德国纳粹上台被迫关闭的危难局面。所以,包豪斯设计学院从初期到末期总的来说都是处在不安定的社会环境中的。这与现在的中国国情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和平和谐社会,这样的社会环境使得我们有一个非常安定的环境学习设计。与此同时,通讯科技的发展使人与人、国与国的交流变得简便顺畅,让世界各地的设计师交流成为可能。
在这样的环境下,艺术设计系很好地利用了东方学院这一优秀的二级学院平台,创造性地开发了设计的第二课堂,组织了一系列的设计交流活动。如结合海宁长安当地地方产业结构,与长安许多企业进行联系,为企业提供设计服务,同时企业为学生提供设计实践机会。同时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国际级别、全国级别的设计比赛,如白金创意学生设计大赛、学院奖、金犊奖、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等。并将这些比赛与课程结合,参赛学习两不误。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观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展览、平面设计艺术节等一系列国际化、专业化、系统化的会展交流活动,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拓展到第一课堂之外的第二课堂。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得到了与众多国际设计大师面对面交流设计的机会,同时还能让自己的设计作品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学习设计的学生一较高下,参观世界级的平面设计展更能提高学生对优秀设计的欣赏水平。年轻的学生正是需要这样源源不断汲取多元的、多样的设计养分,不断地开拓设计的眼界,从而让自己的设计水平得到质的飞跃。而这些都是处在20世纪初期的包豪斯设计学院无法做到的。
(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借鉴包豪斯的做法
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创始人格罗佩斯设立的双轨教育模式执行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他聘请艺术家担任讲授形式和色彩原理的形式导师,聘请高级工艺技师担任讲授实际制作技术的技术导师,但是形式导师与技术导师往往意见不和,造成教学体系在工作室课程和形式课程之间的极端不协调,造成教育体系的断裂不衔接。
但是,格罗佩斯提出的一些观念,如建立艺术家、工业企业家、技术人员之间的合作关系,加强学生和企业的联系,还是值得在当今提倡的。事实上,国美视觉传达设计系也已经这样在做了。如在现代印刷工艺课程中到印刷厂实地学习,观看印刷机器运作,了解印刷工艺流程及印刷成品从而学习印刷工艺,这些都是对印刷的学习更全面更直观的好方法。并且京天印刷厂也已经作为我系教学实践基地,从而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供便利。
在一些别的课程,如包装结构与材料课及导视系统设计课上,现在的条件还不能完全达到进入工厂制作作业。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借鉴包豪斯的工场制,将学生作业的创意能付诸实现。做到思维与技术并重的设计。随着东方学院在海宁长安校舍建设的进一步完善,相信届时一定会慢慢实现建立一些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工作室的目标。
四、结论
从包豪斯设计学院的课程设置,我们可以了解到,包豪斯认为平面设计教育要求培养的人才绝不能是光有创意头脑而没有实际动手能力的,也绝不是只有实际操作能力而没有创意思维的。包豪斯设计学院要培养的设计人才是手脑并重的专业人才。而艺术设计的特点也决定了东方学院艺术设计系培养的设计人才,也必须是有创意思维,同时又兼具技术与动手能力的设计师。而设计系的课程设置正遵循了这一原则。“头脑风暴”和“妙手生花”,这的确是做好艺术设计缺一不可的重要元素。让我们在设计教育中,以史为鉴,以今为准,不断地探索设计教育的新方向,致力于培养“头脑风暴”和“妙手生花”并举的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受之著.世界现代设计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尹定邦著.设计学概论.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王受之著.世界平面设计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4]张晶编著.设计简史.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5]弗兰克·惠特福德著.包豪斯.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优化思考(3)
李忠胡军辉
摘要:本文分析了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以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原因,指出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发展定位应倾向于商学院模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课程设置优化提出了相关思路。
关键词: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定位课程设置
一、引言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高校申请,由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作为合作方,以民营机制运行的本科层次高等教育机构。作为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独立学院借助母体高校优质的教育资源,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独立学院发展的初级阶段,不可避免的借鉴甚至照搬母体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等方面大都按照母体高校的模式运作,然而,长此以往,必将与独立学院的办学宗旨、理念相悖,导致独立学院失去应有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因此,如何推动独立学院形成与母体高校差异化发展的特色,是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试从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的角度做出相关思考。
二、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发展的目标定位
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考察:一是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二是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学科发展定位。学科发展定位应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来做出选择。
(一)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独立学院作为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高等院校,以培养应用型、创业型人才为其办学宗旨。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这一培养目标符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独立学院生源的文化素质上相对于一二类本科院校要弱,学生通常对于“纯书本”知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但是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多有特长,社会能力相对较强。此外,独立学院不同于传统的本科院校,在师资上依附于母体院校,自己培养的师资队伍通常也较为“年轻化”。在教学的硬件上也有别于有教育部支持的一二类本科院校。因此,在培养学生的目标上,独立学院更偏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
就金融学专业而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应该重点关注对金融及相关领域的原理性知识与专业技能进行系统训练,注重宽口径、厚基础的通才式培养,课程体系上侧重于学习掌握基本经济金融理论及其应用,以及金融分析的基本工具和方法,要求掌握现代金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管理技术,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外语和数学等现代金融活动所必须的工具。
我们认为,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不应照搬母体高校,应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定位、社会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金融专业的发展特色、独立学院的生源状况及学生的特点等来做出判断。在符合独立学院总体培养目标的基础之上,需要强调以下方面素质:一是应具有比较深厚扎实的金融理论基础与经济管理知识,能运用相关理论对基本的金融、经济现象进行分析与解释;二是应具有一定的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际工作技能;三是应具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操作水平;四是应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此外,还要关注品德操行、人文修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方面的培养。
综上,独立学院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定位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比较深厚、扎实的金融、经济、管理基础知识,具备较好的金融、经济分析能力,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信托、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或企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学科发展定位
金融学专业的学科定位关系到金融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对于金融学的课程体系确定,以及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改革都具有指导性作用。
金融学科的定位问题,国内外学术界和教育界的争论很多,发展模式也不同。国外著名大学的金融学科大致上存在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4):一是特别关注理论问题或宏观问题,其中货币金融理论正在成为经济学理论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因此金融学在国外著名大学经济学院中的地位迅速上升,货币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国际金融经济学等作为新的重要课程来开设,金融学正在与经济学融为一体,这是“经济学院模式”;二是关注金融领域的实践问题或微观问题,尤其是关注金融市场上的各类金融活动。因此,在这一发展模式中,金融学正在成为管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与公司管理相结合,投资学、公司财务、金融工程、期权期货等课程成为管理学中的重要课程,这主要体现在国外著名大学的商学院中,被称为“商学院模式”。虽然在国外金融学的学科建设实践中,两种模式发展都很快,但就规模、影响和发展趋势而言,后者更具优势。
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学科发展定位,笔者认为,结合独立学院高级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倾向于“商学院模式”。其理由有二:第一,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我国金融业也逐渐走向混业经营的格局。过去以商业银行为金融活动中心的格局发生了变化,金融活动正在以资本市场中的资产定价和金融中介为重要内容。相应地,以公司金融和金融市场的实际操作为主要内容的金融活动成为金融业发展主流,市场更需要熟悉微观金融理论和金融市场理论的人才,由此,对更关注微观金融理论和市场实践问题的“商学院模式”培养出的金融人才需求量会很大。第二,独立学院自身的定位是教学型大学,其发展不同于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培养目标,研究型大学则以学术性和研究性为培养目标。独立学院金融学科发展定位于“商学院模式”,更能够体现出教学型大学的培养目标,更能培养出适合现代金融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三、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优化分析
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是专业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它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宗旨与目标,是高校教育的核心环节。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本依据和最终目的,课程设置的优化应立足于专业的学科发展定位。
(一)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围绕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定位,目前,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结构设置方面过多地依赖于母体学校,缺乏自身的特色
课程设计偏重于理论、缺少实用性,刚性过强、弹性不足,限制了学生自由选择与发展的空间。而且,课程设置过细、过于专业化,造成基础课过窄,专业课过专,导致学生知识结构面窄,不利于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失调,重课本知识,轻动手能力
课堂教学时数多,实践环节的设置少,课外培养环节不规范,基础技能性课程比例低,与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距较远。一般说来,许多财经院校独立学院的金融学专业的理论教学时数与实践教学时数的比例为六比四,但学生们只会纸上谈兵,不会实际运用。例如国际金融中的外汇远期交易、期货交易、期权交易的业务流程不熟悉,更谈不上实际操作。从目前国内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看,市场调查、认识实习等巩固学生知识的环节过多,而学生动手实践或进行策划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综合性实践环节过少。基础技能性课程比例低,反映了当前教育对金融经济问题侧重规范研究,忽视实证研究;侧重定性分析,忽视定量分析。
3.课程设置偏重于宏观金融的教学,宏、微观金融课程的比例不尽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国内学界理解的金融(finance)主要以“货币银行学(money and banking)”和“国际金融学(international finance)”两大代表性课程为主线,大抵属于西方学界宏观经济学、货币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领域的宏观金融研究内容。相应地,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长期以来往往以宏观金融课程为主体,传统的金融教学和研究大多涉及的是宏观层面的问题,偏重于宏观经济和金融方面的理论分析。由于独立学院的课程设置方面过多地依赖于母体学校,显然不能例外。而西方学界对金融(finance)的理解,集中反映在以公司财务、公司融资、公司治理为核心内容的“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和以资产定价为核心内容的“投资学(Investments)”这两门课程上,其核心研究对象更侧重微观金融领域。相应地,国外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一般以微观金融课程为主体,对金融学的研究更加偏重于市场,偏重于微观层面的问题,更重视微观金融的教学和研究。微观金融是目前我国国内学界与西方学界存在差距最大的领域,国内各高校(包括独立学院)普遍存在微观金融课程开设不足问题,宏、微观金融课程比例不尽合理。
4.课程体系设置难以体现对大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重视
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看,课外活动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目前很多独立学院高校忽视了校园内外文化氛围的教育意义,对课外培养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精心设计,更为重要的是忽略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工作。例如有的学生对证券投资感兴趣;有的同学对期货感兴趣;也有的同学对外汇交易感兴趣,这就应该针对同学们的不同兴趣,实行分类培养,侧重个性化的金融业务教育。
(二)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优化思路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应着眼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来进行,从系统性的角度出发,按照平台加模块的方式对课程进行多维度的整合设计,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有机结合,注重各课程和教学环节在内容上的分工与衔接,明确每门课程、每个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范围,体现课程与课程之间的互相联系,避免课程内容上的重复和明显的知识空洞,使整个课程体系能紧紧围绕培养目标。针对前述存在的问题,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应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
1.改变原有的专业设置过细的“专才”教育模式,实现“厚基础、宽口径”的通才教育
“通才”与“专才”,是现代高等教育中的一对矛盾。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分工日益细密,隔行如隔山,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能够分别为各行培养专门的人才;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各行之间的协作又十分必要和普遍,这又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专门人才在知识和能力上不能过分单一,应该使学生拥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即应在较为扎实地掌握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之上,还应具有相邻或者相关的会计、审计、财政、金融等基础知识,使学生在择业时有更大的适应空间。
2.正确处理好宏观金融课程和微观金融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
国外高等学校十分重视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20世纪下半叶,西方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开始对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主张以通才培养理念为指导,建立注重课程内容综合性、整体性、探究性为特征的课程体系,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趋向宽口径、厚基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不同高校在具体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存在差别,主要表现为经济学院模式和商学院模式的区别。
经济学院模式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重点是:(1)侧重于宏观金融。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货币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博弈理论、经济史等为其普遍开设的课程。(2)强调数学工具与实证分析。重视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课程的开设。(3)兼顾微观金融。在重视宏观金融的同时,也开设了相关微观金融课程。例如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经济系开设了金融市场、公司理财;加州大学经济系则开设了企业组织、资产定价与预期等。商学院模式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重点是:(1)侧重于微观金融。金融市场、投资学、公司理财、证券分析与组合管理、公司财务管理、期货与期权、房地产金融等是其核心课程。(2)重视开设专业性和实用性强的课程,如沃顿商学院开设了基金投资、风险资本与私人权益、固定收益证券、行为金融学、财务监察等课程;纽约大学商学院开设了债务工具、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与保险、行为金融学等课程(5)。
独立学院作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基地,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市场分析能力、具体的金融业务能力,这与微观金融课程的学习相适应。而国内传统金融学教育偏重于宏观金融,对微观金融涉及不足,不适应金融微观化发展的趋势和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培养。因此,独立学院金融学课程设置优化应体现“宏观微观兼顾,增加微观金融中实用性课程”的思路,遵照现代金融理论体系,结合金融学教育的国际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改变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为主的课程设置模式,通过逐步增加微观金融学领域的课程,最终形成以微观金融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以利于更好地培养符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型金融人才。
3.课程设置要有灵活性和前瞻性,突出独立学院个性化和差异化特色
灵活性体现在:一是使课程设置具有弹性,适应金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便于学生在课程体系范围内具有职业迁移能力,使课程体系具备适应社会需要动态调整的功能;二是使课程设置个性化,重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和爱好,为主动学习、独立研究、全面发展留有余地,从而培养自我构建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前瞻性是指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对未来的社会需求应具有预测功能,要有超前的战略眼光,所设置的课程要能满足未来金融单位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例如社会信用学、金融消费学、金融创新学、中小金融业务与经营、金融工程学等课程均是考虑的重点。
4.课程设置中应强化实践教学内容与环节
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性环节教学。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渠道,让学生对实际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而使理论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并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可以依托“课堂教学-课外自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模式,在为实践教学提供扎实理论基础的前提下,采用校内和校外层级递进的形式开展实践教学。一是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实验室)建设,整合利用校内基地实践教学资源,为学生开展商业银行经营业务操作系统、证券模拟交易系统、外汇模拟交易系统等金融学课程模拟实验,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掌握金融领域中主要的市场交易类型和交易方法;二是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探索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新模式,多途径、多形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参与到银行、证券公司的实际工作,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独立学院的实际定位、社会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金融专业的发展特色、独立学院的生源状况及学生的特点,独立学院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比较深厚、扎实的金融、经济、管理基础知识,具备较好的金融、经济分析能力,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信托、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学科发展应该倾向于“商学院模式”。
参考文献:
[1]“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大学教学,2005(2).
[2]高蓉蓉.金融学科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1).
[3]纪玲珑.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4).
[4]金立民,李明.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建设思考.发展,2008(10).
[5]廖霄梅,甘平.基于提高实践能力的地方本科院校金融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建设.教育探索,2010(11).
[6]佘德容.教学研究型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4).
[7]佘德容,阮明烽,王莉.论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中国成人教育,2008(8).
[8]史焕平,廖继胜.金融学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设置的若干思考.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3).
[9]于长福,奚道同,郭强.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商业经济,2010(8).
[10]张新.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金融研究,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