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整个谈话中,只是偶尔地注视人们,这是不适宜的。因为这表明你有怯场的态度和表情,非但使人尴尬,而且会使人对你的话产生怀疑,因为你的表情说明你并没有自信心。因此,偶尔注视是不行的,应该是不断地注视在你目光所及的范围内的听者。人们才会感到你的话是对他们说的。不过要注意的是,注视对方要避免目光与目光直接接触,这是需要练习的。像猫头鹰似的目光盯住不放,会造成对方内心的不安,即使你本意不想真正注视他,但他当然不明白这一点,反而会误解为自己外表有什么瑕疵。特别对于刚认识的异性朋友,对方会产生更大的误会。
在较大的场合说话,要说话者对每个人都顾及到,显然是不可能的、不现实的,不过说话先要明确一个思想,即所有的人都是你的听众,所以不能只向着某几个人或某一角落,从而排除其他听者于外。所以,目光应当顾及大家,另外,在一些时候,依照说话内容的重点,分别在适当时机照顾某一部分人,使听者感到你和那一群人融合在一起。如果你能在一定时间内照顾各个角落,向各部分听者行注目礼,那么,在场的人就会感到你和他们作个别谈话一样,报以点头、微笑等反应,你不妨大胆讲下去。或者听者表情冷淡或者其他莫名其妙的举动,那么,说明你的内容没有价值。听者的各种反应,包括赞成或反对,都是在说者的不断注视中才能挖掘出来。目光流露要自然,不要用眼角瞥人,也不要像日光灯那样不停地眨眼。
面部表情有多种多样的变化,很难规定。人们不要刻板地按照一个模式去做,一切都要自然流露,但不能放任,人是有理智的,你要学会控制自己,按照不同的社交需要处理。在这当中,最常用、最普遍的表情是微笑,它体现人与人之间融洽的关系。如乘电梯,不妨向身边的乘客笑一笑。在餐厅吃饭,对面坐着一个沉默的人,那也可以让微笑来传达你友好的情谊。即使对方无善意,也不妨,起码人家对你产生的是好感。
假定情况恰恰相反,有一位希望与你微笑,那么,除了处在一种特殊环境中,否则,你应以礼相待。但如果你性情内向,或因其他原因不愿接触,可以有礼貌地、坦白地说,你希望看报,或者说你很疲倦,想休息一下,每个人都有独处的权利。这样人家会谅解的。
你不要在任何场合里,都板起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俨然不可一世的面孔。要知道,像扑克牌人物那几张没有表情的脸孔,等于告诉别人自己对谈话的内容没有什么乐趣。如果你对自己所说的一切都不感兴趣,就更无法指望听者会对你的讲话发生兴趣。
就一般而言,面部没有表情,多半是紧张、害怕的自然表现。但听者可能会错误地认为是你故意显示出来的优越感。
面部表情不是单方面的事,你的面部表情表现得当,会使你与听者的心理距离消失,以便更好地进行语言交流。
在生活中充实自己
有一位学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能和任何一个人连续谈上十,分钟而使对方产生兴趣,你就是一流的交际人才。”
因为就“任何人”来说,这个范围都是很广的。也许是个工程师,也许是个律师,或是教师、艺术家等等。总之,无论三教九流、各个阶层的人物,你能和他谈十分钟并使他感到有兴趣,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虽然是一句老话,但至今仍然适用。所以首先必须充实自己,做到“利其器”。
一个胸无点墨的人当然不能希望他应对如流。学问是一个利器,有了这个宝贝,一切皆可迎刃而解。你虽然不可能对各种专门学问都有精湛的研究,但是,一些常识却是必需具备的。如果能巧妙地运用一般常识,那么应付他人十分钟有趣的谈话,想必并不困难。
你不能对每一个人都谈论同样一件事情,同样一个专门学问。一个学术工作者,不会对做生意感兴趣;同样,一个生意人,对他谈哲学的大道理,他也不一定有兴趣。
某君以口才伶俐见长,有人向他求教有什么诀窍,他说:“很简单,看他是什么人,就跟他说什么话。例如,同屠夫就谈猪肉,对厨师就谈菜肴。”那位求教的人又问:“如果屠夫和厨师都在座,你谈些什么呢?”他说:“我就谈红烧肉。”
因此,要应付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就应该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你不懂法律,但遇到律师时,你不妨和他谈谈最近发生的某件案子,这全是报纸上看来的,其余的问题就让他来发表意见。
有一家美容院,有人问他们生意兴隆的原因,店主人回答乃是美容师善于和顾客攀谈之故。怎样使工作人员善于说话呢?“简单得很!”店主人说:“我把各种报纸杂志都买回来,规定职员在每天早上工作前一定要阅读,就当日常功课一样,那样他们自然会获得最新鲜的谈话材料,以博顾客的欢心。”
这不过是千百个例子中的一个,知识是任何事业的根本,你的谈吐能影响你的事业,经常读报和书刊,将各种知识存在脑海中,一旦要应用的时候,你就可以有选择地打开话匣子,与人对答如流了。
在你看报的时候,拿一支红蓝铅笔,把每天最有兴趣的新闻,或是所看的好文章勾出来,要是能剪下来则更好。写下其中的一两句你认为很有意义的话,每天只要一两句,两三个月就发现你的思想比以前丰富得多了。谈话的时候,你就很容易想起它们,运用自己的方式加以发挥,说得自然一点、顺口一些,在听别人谈话时,随时都可以听到表现人类智能的警言或是谚语,日积月累下来,你的口才会越来越纯熟,甚至可以出口成章,随便说什么都生动有趣、有条有理。
充实自己相当重要,你可以因此而能与各式各样的人谈话。每天所遇到的各种事件都可以作为谈话的题材,绝不仅仅是谈话的题材和资料而已,它们的每一个事实、每一句话,都向你说明了什么,都向你提供了一些对人和事物的看法,都在影响你对人生的观点和态度。在你吸收它们的时候,你不是毫无主见地去吸收的,在你应用它们的时候,也不是毫无目的地去应用的。
同样地,在你应用它们的时候,你也必然带着你自己的看法。所以,每说出一句话的时候,你并不是像背书一样,或者像鹦鹉学舌一样把记得的话重述一遍,而是利用这句话说明你对人和事物的看法或观点,支持别人,或证明你认为对的道理。
训练口才、运用口才,也要看你的人生态度,并没有常规可循;充实自己的知识,加上谦逊的学习态度,绝对是成功的基石。
有空和家人朋友聊聊天
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善于谈话的人,真是能把生活弄得随时随地都很快乐。他们在业余时间,和他们的朋友或是他们的家人,可以快快乐乐地一起度过,大家比上电影院得到的乐趣还多。
善于谈话的人,到处都受人欢迎。他能使许多不相识的人携起手来,他能使许多本来彼此不发生兴趣的人互相了解,互相感觉很需要。他们能够排难解纷,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误会。他们能安慰愁苦烦闷的人,他们能鼓励悲观厌世的人,能够清除别人的疑虑和迷惑,能够使别人更聪明、更快乐、更振作有为。
在工作及事业上能言善辩之人,可利用自己的口才来说服人,使业务顺利进行,事运亨通。一个出色的成功人士,口才能力是他成功的必备条件。因此,提高自己的交际口才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是的,我们很想练习一下自己的口才。有了很好的口才之后,才不会做一个言不达意的愚人,才不会在生活上、工作上遇到很多困难,才能促进自己事业的成功,使自己的生活顺利而愉快。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你希望有很好的口才,你就要不断地练习。
练习口才,很方便、很省事、机会也很多。到处都是练习的机会,每天都有练习的机会。因为你每天都要与人打交道,都要说话。千万不要以为日常的说话,不需要什么口才。
例如练习书法的人,必须每个字都要写好。一个书法好的人,一动笔,就是一手好字。口才也是一样,练习口才的人,每谈一句话都要说好。口才好的人,一开口,就是一句好话、好听的话。
不要看轻你日常的对话,日常那些极为简单的话,口才好的人和口才不好的人,说起来也大不相同,甚至“哼”一声的效果都不大相同。
当你在家里的时候,你能给你七岁的小女儿讲一个小熊的故事么?如果不能,就得去找一本儿童文学看看,再加讲些有用的知识来讲给你的女儿听,使之觉得有趣,又喜欢听。
还有,你可就家庭经济问题、子女教育问题、房间布置问题等等,好好地跟你的家人谈一谈,提供些有益的意见,帮助他们解决或大或小的家庭困难。
男人和女人合作,家庭和社会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这样你不但可以训练口才,还可以帮助自己建立起男女间、夫妇间的良好合作关系。
你的家庭是你练习口才的第一个场所。练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出去找你的朋友。
相信你不只有一个朋友,人有许多朋友,而每个朋友都有许多问题:梁最近被人敲了一笔钱;张的学校走了个好教员;王的商店后天要开业了;赵的旧摩托车卖掉了,要买一部新的;李的大儿子就要结婚了……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快乐与苦恼、失败与成功。你能够找他们好好地谈谈么?这时你为了训练口才,就得去了解你的朋友的各种情况,想出如何帮助、开导、启发的谈话内容来。
这样,无形之中你同情的人、你了解的事渐渐地就多起来了,陌生的人,对你不像以前那样陌生了。你每天在街上遇见了很多人,虽然没有打招呼,甚至对你连看都没有看一下,可是你总觉得对他多少有一点了解。这时,你不妨去找一些陌生人谈谈话。只要你肯先开口,只要你知道怎样开口才是最合适的,没有人会拒绝你友好的笑容和悦耳的声调。
以前,你不是见了人就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么?现在你却有了能使你跟人互相了解的说话口才。
以前,有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什么“见人三缄其口”啦,“慎言”啦,“多言必败”啦等等,类似的道德教条还真不少,且深入人心,普遍流传。总之,都是叫人最好不要开口,不要说话,不要发表意见。但是,你有没有想一想这些教条,都是有社会背景的。封建社会平民没有言论自由,谁要是言语不慎,得罪了权贵,常常招致杀身之祸。这样相袭相沿,人们便把“不说话”当做一种美德,当做一种安全之道。可是一个合理的社会,不说话,不但不是一种美德,而且也不是安全之道。为什么呢?
在合理的社会里,人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和义务,对于一切社会上的事情,是利是弊,应兴应革,都应该提出批坪、提出建议,谁要是一声不响、坐视不言,那就是一方面放弃了公民的权利,一方面也是没有尽公民的义务。如果遇到自己应享有的权利受到侵害,或是自己的行为被人误解时,不去申辩,不去解释,那更是不能保护自己的利益了。
“多做事,少说话。”这句话,也是有它的社会背景的。在某一个时候,许多不做事的人在那里哇啦哇啦,空口说白话,高谈阔论,却于事无补。所以多说话,还不如多做事。
现在,说话的人,就是做事的人,要做事,就不得不说话,说话也是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快更好,例如台上的司仪,学校的教师,公共卫生的宣传员,展览会的讲解员……这些人都是用他们的说话的才能服务于社会,推动社会各方面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至于一般办事的人,一面做事一面也要说话。交流经验的时候要说话,交换意见时要说话,有所报告、有所询问、有所批评时,都不免要说话。没有这种种类似的说话,或者是应该说而不说,应该多说而懒得说,都会妨碍事情的进行与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