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他们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喜欢把书本上的东西往现实中生搬硬套,而不是加以变通。活学活用。因此,这种老板往往在生意场上吃大亏。
一定要明白,无法光靠理论赚钱。所以,有学问的人往往无法从事赚大钱的行业。由于迷信书本,墨守成规,结果会让赚钱的机会白白溜走。
这些人在做一件事之前,会先仔细地算一算,结果认为不合算,便会放弃,实际上这就放弃了以后发大财的机会。
此外,当他们发觉略施小技便能赚更多的钱时,罪恶感也会跟着产生。因此,他们无法赚大钱。
太有学问的人往往思想过于正统。很难接受和容纳现代的商业意识。他们一直为知识和书本所束缚,因而无法根据现实中的具体情况而加以变通。
知识固然重要,然而,光凭知识去经商,完全照搬书本上的知识,也是行不通的。其实,真正的学问应当是一套求生的方法,而书本上的知识,反而成为次要的了。
美国的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经和某家报社打过一场官司,因为该报评说他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
当然,福特没有受过什么学府式的传统教育,但他也并不是“不学无术”。
福特不服气,于是双方对簿公堂。原告方面便拿出一些问题来考他。汽车大王更加恼火,他说,如果我是一个只会善于答问题的家伙,我怎么会有今天的成就!你要的答案,我可以随便命令手下人给你一个圆满的答复。
当今社会,商场情况是瞬息万变的,老板若想获得成功,首先当然是要具备一定的学识,但绝不可生搬书本。
请老板们记住:尽信书不如无书。
然而。这样说决不是贬低和轻视知识的作用。不要完全相信书本。并非让你完全抛弃书本和知识。对于经商者来说,知识和书本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应当提醒老板注意的是:一定要学对自己有用的知识。
怎样才能学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呢?
你需要把握住下述两点;
其一,要有针对性地阅读。有些书对自己并不适用,所以不要去读它们。就拿一些西方翻译过来的东西说吧,有些根本不适合于中国国情,所以要少读,或者不读。
其二,要活学活用。任何知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书本和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差距,所以切忌把书本知识生搬硬套,而是要活学活用。
此外,要多向社会学习,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知识,或许更实用、更有价值。
总之,不要轻视书本和知识,也不要迷信书本和知识。
李嘉诚金言:有钱大家赚,利润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会财源滚滚来。
培养公德心
注意将钱用在公益事业上的良商历代都有,而以明清晋、徽两大商帮最为著称。较普遍的是将资金用于助赈救灾、施衣送药、修路筑桥、浚渠固堤等公益性事业中,很多是属于商人的善举义行。
晋、徽两大商帮,为公益虽所费不赀,但所得亦不薄。一些大商人并未因此而影响其资本的积累和继续增加投入。而且,他们还获得了好名声,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商誉和在商界的地位。他们尊祖、敬宗、收族、恤亲,更可借助宗族势力来建立商业垄断,开展商业竞争,控制从商伙计。内修宗祠,外建会馆,是徽商发展商帮的两大支柱。商帮势力的壮大,商人其业更隆、其家更饶,远远超过了其先前的投资。
古之商人尚能“富而有德”,为社会的公益事业出钱出力,今之企业在财力范围之内,对这方面的工作自然可以做得更好,更有意义。古之商人尚知急公好义,为国解难,今之商人更应热爱自己的国家,担负起应履行的社会责任。
美国的“计算机大王”诺顿夫妇,其庞大的别墅每年接待成千上万的募捐者和参观者。夫妇俩决定将他们的钱财贡献给社会的慈善事业。并扶助艺术方面的新生力量,他们成立了不止一个的基金会,来资助艺术馆、博物馆、财政困难的报社和儿童救助以及教育事业。
诺顿夫妇的所作所为,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广泛的赞扬。
义利两重的商人精神,古今有之;如诺顿那样热心公益的企业家,中外有之。由此可见,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商者、企业家大有人在。可见“见利忘义”、“毫无社会公德”并不适合所有投身于商海的人。
然而,在现实中,的确有一些人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为了装满自己的腰包,不顾公众利益,不顾社会的发展。他们无视法规,无视道德,用尽各种手段来破坏社会整体的利益,换取自己的利益。这些企业和商人也不可能有长久的发展,最终会被人们抛弃,身败名裂而退出历史舞台。
有一段时间,纸价暴涨,造纸业有利可图。于是,许多投机者纷纷建起了小型的造纸厂,以此牟利。
众所周知,造纸业是污染很大的产业之一,国家对造纸业的检查与监督都很严格。只有那些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能严格控制污染的企业才可能存在。然而,这些小型的造纸厂不顾国家法规,照旧让机器不停地转动,污水也不断地流出。
这些有毒的污水被排人河中,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但是,只要有利可图、有钱可赚,这些企业根本没有想到环保和社会责任。
这种不顾公众利益的行为所导致的惟一后果就是:被关闭。企业不为社会负责,不考虑社会效益,社会就会对其进行惩罚。国家对这些小型的造纸厂进行了大力的整顿,勒令他们迅速关门,并为其造成的不良后果负责。
这就是不顾社会公益事业而最终“自毙”的实例。
嘴硬不如货硬
“货真价实”,说的是商品要价质相符。不仅价格公道实在,而且质量完善纯真。不能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欺骗顾客。“货真”体现了诚贾以信义经商的基本原则,是做好买卖的首要前提。“嘴硬不如货硬”,“只要货赢人,不愁客不来”。
商品的质量问题理应被每一个经营者所重视,商品的质量对于企业的发展与壮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范蠡这位经商大师引用的计策说明了产品质量的重要性,他提出“务完物”的口号,强调贮藏货物要完好,并具体指出不易保管,容易腐败的食物不要久留。注意商品的质量这一原则,也为历代经营有道、经营有法的商人所遵循。
清代商人刘莹刚做的是胡椒生意。一次,他经人介绍与一供应商签约购进了800担胡椒。但后来辨别出这批胡椒有毒。原卖主听说后,惟恐奸情败露,毁及自己的名声,而找到刘莹刚,愿以原价收回全部货品、中止契约。然而刘莹刚竟不惜成本,将这批毒胡椒全部销毁,以免这批胡椒的卖主“他售而害人”。
在诚贾良商注意商品质量的同时,那种不讲质量、欺骗顾客的反面例子,人们自然也给予不留情的揭露和批评。
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在其文集《诚意伯文集》中记载了一则鲁人取糟的故事。说的是春秋时鲁国有个商人,苦于酿不出高质量的好酒,到中山学习“千日醉”的酿造技术。由于无法取得对方的技术机密,他便通过一位在中山做官的朋友,从酿造“千日醉”的酒家偷取了一些酒渣子。运回鲁国后,他将这些渣子放在自家所酿的酒中,冒充“千日醉”拿来销售。一时销路大开,但结果终于被鲁国的中山酒商揭穿,自此生意萧条,以至关门歇业。
这是不讲质量,既掺假又冒牌的典型,在时间上还先于唐代的“鞭贾”,可算是伪劣假冒之鼻祖了。刘伯温追记此事时,意在针砭时弊,说明当时假冒歪风大长,需要加以认真对待。
商品要追求质量,便不可以怕消费者的挑剔。商品质量好自然会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售货不怕人褒贬”,“褒奖是看客,贬低是买主”,顾客对商品的挑剔也是自然的。会做生意的商人要耐心解释,说明商品的质量价格,以使顾客满意,买卖做成。
明代冯梦龙在《广笑府》中也讲过一则卖酒故事,刻画了一个出售商品质量不高而又不让人说不好的奸商的嘴脸。说的是一家酒铺的老板,卖的酒并不好,却非要顾客说酒味香甜不可。甚至把说酒酸的人吊在梁上,到什么时候说酒香了,才给放下来。一次一位过路顾客来喝酒,看见有人被吊着便询问原因,老板说:“他说我酒酸,断我财路。”过路客说“老板,借我一碗酒吃如何?”老板奉上一碗,等客商说一个“好”字,客商被酒酸得齿软,便对老板说:“快放下他,把我吊起来吧!”
重要的是笑在最后
目光远大、稳定自若就是香港房地产大王李嘉诚事业成功的原因之一。很久以前,李嘉诚就对香港地产业无可限量的前景看得十分准确,一两年的小起伏,在整个经济潮流中是不足虑的。而香港人多地少,地皮不急于出手,而是从长计议,从容不迫,按部就班地发展着。他之所以笑在最后,成为地产巨子,关键大概就在这里。
1978年,李嘉诚悄悄地开始向英资公司进军。他不动声色地在股市上买人一家老牌英资公司“青洲英泥”的股票,待股数达到25%时,他出任该公司董事,再等股数达到40%以上时,他坐上了该公司董事局主席的宝座。他深知,“青洲英泥”在红海一带有几十万平方米地皮,进入80年代这里将大有可为。紧接着,他又把目标转移到有“洋行王国”之称的怡和集团身上,并把恰和主将之一的“九龙仓”作为进攻目标。他同样不声不响地买入股票,已购入20%股权,后来得知包玉刚先生亦决意与英资争夺九龙仓,遂将收到的1000万股全部转让给包氏,自己盈利5900万港元。
如何更多地获取长线利益呢?香港船王包玉刚就是通过反复比较之后毅然抛弃了传统的“散租”方式,而采用定期租船的方式,最大限度谋取长远利益的。
当时香港的一般的船东都是“海上冒险家”,采取“散租”方式,视航运需求率而定租金。这种方法在航运兴隆时期最易获利,而且往往获得暴利。像60年代航运巅峰时期,挪威船王耶士坦只散租了一程从波斯湾到欧洲的短短运油线,500万美元就赚进了口袋。然而包船王在仔细地分析了当时的情况以后却摒弃了“散租”方式,采取了稳健的定期租船的经营手段。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散租”虽有它的好处,毕竟风险太大。一旦航运需求减弱,手上有船无人租用的情形就会出现。那时的“海上冒险家”们可就要喝海上西北风了。“租不出去船,与其说是资产,毋宁说是负累。”这是1976年12月6日包玉刚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演讲“经营航运业心得”的名言。想想看,一般巨轮一动不动地停在海上,光是开支一天就需要几万美金。1975年航运业衰退,那位挪威船王十几艘巨轮便无人租用,弄得77岁的老船王如坐针毡。包玉刚的船一租就是四五年的约期,小的市场波动并不影响他的收入,这正是他目光长远、不急功近利的大将气派,更是长线胜于短线商业战略的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