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代偿心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时都会发生。我们知道女性喜欢吃零食,岂不知吃零食就是情绪压抑的一种习惯反应,这在生理和心理上是有基础的。情绪与食欲相关,这也是人所共知的。通常情绪低沉,食欲下降,但当过分压抑时,反而出现贪食,这也是身心的一种代偿现象。
而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就会更容易产生代偿现象。
有一对父母,虽然家里很穷,但还是倾其所有地供儿子读书。他们从小都没有读什么书,没有什么文化水平,想创业赚钱,但做什么都不成功,所以他们下定决心要让儿子考上大学。家中凡是有一点好吃的,都给儿子吃。有一次,给儿子单煮了个鸡蛋,让他补脑,儿子看母亲身体不好,要让给妈妈吃,妈妈很生气地拒绝了。
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儿子也很争气,成绩一直不错。但上了高三后,他开始失眠,记忆力减退,本来会的知识也想不起来了。他怕如此下去,考不上大学,无以报答父母,多次想自杀,最后被送进了心理诊所。
许多的父母总会有这样的心理,自己年轻的时候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自己想拥有一家公司,但是没有实现,自己想发财,但是发财梦没有实现,于是,这些父母就把这些梦想寄予在自己的小孩身上,让自己的孩子去实现他们未完成的人生理想。
而孩子却在本不应该承担这个年龄所承受的东西的时候被父母把他们的意识强加在了自己身上,背负着父母的期望,孩子往往会活得很累,很压抑,时间一长,有些孩子就会受不了这种压力,于是学会了叛逆,学会了和父母作对,甚至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压力。
这样的孩子心理是不健康的,在这样的状态下,不仅学习效率受影响,最可能的是将来所从事的不是自己所爱的事业,那么也很难获得持久的成功。
“人生不得行胸臆,纵活千年也枉然。”父母们不应该把自己的意识与理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给孩子减负,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这已经够他们努力一辈子,要是你还给他们加上你自己的理想,那么他们怎么能够忙得过来?怎么能够承受这一种压力呢?
而我们自己也要利用好代偿心理这一把双刃剑,因为一不小心,我们就有可能会被它割伤,我们要做的就是去自觉地代偿,明白自己的缺陷和短处,做到扬长避短。
心理学迷津
自己的目标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的缺点应该去正视,不要用一种发泄的方式去代偿,因为这样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也许只要我们自己能够正视我们的缺点与不足,那么我们就能舞动“代偿”这一把双刃剑。
希望效应──自己给自己的梦想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8级强震猝然袭击四川,刹那间,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地,国有殇。
在地震中,什邡市蓥华镇中学的教学楼在地震中轰然垮塌,地震发生时,300多名学生正在蓥华中学教学楼里上课,大部分被埋在垮塌的教学楼下,其中有100多名学生埋在了废墟里生死不明。至14日,16名学生获救,但14日上午10点,生命探测仪表明,百年老校蓥华中学的废墟下面,已经没有了生命信号。
在这被救的16名学生中,其中就有罗瑶、蒋德佳、廖丽、邓清清。这些人在废墟中被围困了两天两夜,是什么支撑她们能熬过这漫长的黑暗?是什么使得她们在别人都放弃了的时候还在坚持?
是希望,这一切都源自于她们内心的希望。
罗瑶同学被压在废墟中,手脚受伤,但她顽强地靠着“钢琴梦想”,激励自己与死神抗争,结果她赢了。
蒋德佳被水泥板压住不能动弹,压在上层废墟中的初三生廖丽,听到她的痛苦呻吟,鼓励她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之后,她俩在废墟中不停地互相鼓励,13日凌晨双双被人民子弟兵救出。
如果说在危难中,友谊可给“希望”充电。那么初一学生邓清清利用的则是灯光,汶川大地震发生时,邓清清被掩埋在教学楼的废墟中。她强忍黑暗、饥寒与恐惧的煎熬,打着手电筒看书。当她被武警官兵救出时,仍拿着书本……黑暗中的灯光,给了她心灵的希望。
就这样,这些学生都在希望的支撑下,获得了救援,成为了从死神口中被夺回来的英雄。
鲁迅说过,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因此,心诚则灵,而希望也一样,希望就在将来,但是就是这种将来,使得我们义无反顾地前进着。
我们之所以活着,就是因为我们还有希望;我们之所以在经历了千百次的打击之后还能百折不回地前进,就是因为前方还有希望;我们从来都不放弃,我们一直在努力着,希望自己在将来的某一天摘取成功的果实……
有希望,就会去努力。
在危险的情境中,经常是那些性格乐观、富于自信的人存活下来,因为他们总是没有泯灭自己的希望。这就是心理学中的希望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林德曼博士曾以亲生经历验证了这“希望效应”。当时,德国先后有100多位勇士相继驾舟横渡大西洋,结果均遭失败,无人生还。林德曼博士认为,他们并非死于生理原因,而是死于恐怖和绝望。他为了获得这种验证,于是他亲自驾船远航,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多次濒临死亡,眼前甚至出现了幻觉,运动感也处于麻木状态,但成功的信念,充满了他周身的每一个细胞,“希望效应”终让他战胜死亡,胜利返航。
心理学认为,人在危险状态下,如果过分恐惧、绝望,这种危险状态如果长久持续,肾上腺素就会大量分泌,人也会很快耗尽体能而死亡。如果坚信自己可以获救,对生充满希望,就会为自己赢得获救的时间。
所以,不管我们处于一种怎样的处境中,特别是危及生命的时候,我们何不给自己一点希望呢?希望感是人类能够生存的根本欲望。一些刚刚步入社会及人生之路的青年,却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大多数是由于对生活感到失望以至累积成绝望。而一个对生活有希望的人,即使环境再艰难,他都会发挥同环境抗衡的能力,在改造环境中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和地位。
“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在管理中首创了电话管理术,他经常给下属包括新招的员工打电话。每次他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只是问一下员工的近况如何。当下属回答说还算顺利时,松下就会说:很好,希望你好好加油。这样使接到电话的下属每每感到总裁对自己的信任和看重,精神为之一振。
这是别人给我们的希望,我们为了别人的这种希望就会努力地去干好自己的事,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既然这样,我们何不自己给自己希望呢?只要怀有希望,我们就会继续工作和努力,希望能提高我们的斗志,希望能改进我们的自我形象,希望能不断给我们以力量。
心理学迷津
戴尔·卡耐基说过:“当我们想改变别人的时候,为什么不用赞美代替责备呢?纵然部属只有一点点进步,我们也应该赞美他,只有这样才能激励别人,不断的改进自己。”赞美别人的同时也赞美自己吧,这样你才能拥有希望,一个连自己都不赞赏自己的人怎么会有勇气面对明天?
破窗理论──培养自己良好的习惯
美国有一家公司,规模不是很大,但是这家公司却在美国很出名,因为这家公司极少炒员工的鱿鱼。有一天,资深车工杰瑞在切割台上工作了一会儿,就把切割刀前的防护挡板卸下放在一旁。没有防护挡板,虽然埋下了安全隐患,但收取加工零件会更方便、快捷一些,这样杰瑞就可以赶在中午休息之前完成三分之二的零件了。
不巧的是,杰瑞的举动被无意间走进车间巡视的主管逮了个正着。主管雷霆大怒,令他立即将防护板装上,又站在那里大声训斥了半天,并声称要作废杰瑞一整天的工作。
第二天一上班,杰瑞就被通知去见老板。老板说:“身为老员工,你应该比任何人都明白安全对于公司意味着什么。你今天少完成了零件,少实现了利润,公司可以换个人换个时间把它们补起来,可你一旦发生事故、失去健康乃至生命,那是公司永远都补偿不起的……”
杰瑞被炒鱿鱼了。
离开公司那天,杰瑞流下了眼泪,工作了几年时间,杰瑞有过风光,也有过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公司从没有人对他说不行。可这一次不同,杰瑞知道,这次碰到的是公司灵魂的东西。
看起来是一件小事,就把一块防护挡板卸下而已,并且这样还能提高工作效率,这在一般人的心里,觉得这再正常不过。但要是主管对此不闻不问的话,那么结果会怎么样呢?结果是卸下防护挡板的员工越来越多,一个、两个、三个……最后导致所有的人都会这样做,这时候,就不仅仅是安全隐患了,而会出现真正的安全问题。
这就是破窗效应。
“破窗理论”是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就是对这种破窗效应做出的最好诠释。反观我们的日常生活,破窗效应处处可见。
一面干净洁白的墙上,如果出现了第一个“办证”的涂鸦,在不能及时清除的情况下,这面墙很快就会贴满办证的“牛皮癣”。
在干净整洁的广场上,你不好意思随手丢弃纸屑或烟头,而是四处寻找垃圾箱。但如果是一地污物,满阶尘土,你会毫不犹豫地将烟头弹出一个漂亮的抛物线,任其跌落。
早晨上班时分,路口人流如织,等红灯的人们焦急地望着交通信号灯,终于有一个性急的人等不及了,开始横穿马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交警或协警不制止这个人,其他人就会像潮水一样紧跟其后,视红灯若无物。
在公交车站,如果大家都井然有序地排队上车,又有多少人会不顾众人的鄙夷眼光而贸然插队?与这相反,车辆尚未停稳,猴急的人们你推我拥,争先恐后,后来的人如果想排队上车,恐怕也没有耐心了。
所以,要想引导一个好的环境,除了要维护外,还必须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因为若不修补,那么这第一扇被打碎的玻璃就会给我们一种暗示:这里本来就很差了,再增加一点又何妨呢?在我们周遭的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情就是这种环境暗示和诱导的结果。在优雅洁净的场所,我们都会保持安静,不会大声喧哗;相反的,如果环境脏乱不堪,四处可见的都是打闹、咒骂等等不文明的举止。
生活现象是这样,那么我们个人是否也有这种破窗效应呢?
我们做某一件事情失败了,没事,失败就失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在这样的心态下,也不去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而是任其发展,那么到最后肯定是全盘皆输。
我们睡一次懒觉又怎么样,但是睡了一次之后,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到最后不去工作了,不去学习了,如果我们睡懒觉的次数越多,那么我们就离成功越远。
我们的一点小坏习惯有什么要紧,它们不会影响到我们的整体,如果是这样,任由这种小坏习惯发展下去,那么这种小坏习惯吞噬的将会是我们整个人。
……
这些事情在我们的身边是否每天都在发生,这些情况在我们的身上是否每天都在重复。我们不要抱怨我们不能成功,那是因为破窗效应已经深深地在左右着我们,要想乘风破浪取得骄人的成功,我们就得打破破窗效应的枷锁,让好习惯成为我们生活的主宰,让小事情为我们的大成功做铺垫。
所以,我们要想走向完美与成功,就得及时把自己破了的第一扇窗户修补好,这样才能防止破窗效应的产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会产生不竭的动力。
心理学迷津
有些事情正是因为小,所以常常被我们忽略,可有时候也正是这些细小的事情,决定着我们是否能够走向成功。所以,事情不管多么的小,只要是一些坏的习惯,我们就得去正视,不要让破窗效应在我们的身上出现。
比伦定律──失败也是一种机会
联想集团成立于1984年,由中科院计算所投资20万元人民币、11名科技人员创办,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在信息产业内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2002年营业额达到202亿港币,目前拥有员工12000余人。当年,联想电脑的市场份额达27.3%,从1996年以来连续7年位居国内市场销量第一,至2003年3月底,联想集团已连续12个季度获得亚太市场第一;2002年第二季度,联想台式电脑销量首次进入全球前五,其中消费电脑世界排名第三。
联想的成功是一帆风顺的吗?不是的。联想的起家是靠从科学院贷到的20万块钱,由于当时急于赚大钱,在一笔生意中被骗去8万,整个公司陷于困境。1995年,由于种种原因,联想(香港)集团出现巨大的管理、产品和财务危机。1998年,联想管理层又出现巨大震荡……联想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功,是经历过多次的失败换来的。在联想20年的成长过程中,虽出现过几次重大挫折,但与许多中关村企业不一样的是,他们能够迅速从这种挫折中站起来。
也许你害怕失败,因为失败带来的是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也许你单单地只把失败看作是一种失败。
也许你站在失败面前会裹足不前,因为你已经习惯了成功时的掌声与鲜花。
但是,没有失败,能有成功吗?
如果用1%和99%来作比,那么你的成功就是那1%,而99%就是你的失败。所以,失败除了给你带来沮丧、迷惑、悲伤之外,它们也使你离成功越来越近。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一生的成功不计其数,一生的失败更是不计其数。他曾为一项发明经历了八千次失败的实验,他却并不以为这是个浪费,而是说:“我为什么要沮丧呢?这八千次失败至少使我明白了这八千个实验是行不通的。”这就是爱迪生对待失败的态度。他每每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从而取得一项项建立在无数次失败基础之上的发明成果。
这就是比伦定律。
比伦定律是美国考皮尔公司前总裁F·比伦提出的,该定律认为,失败也是一种机会。若是你在一年中不曾有过失败的记载,你就未曾勇于尝试各种应该把握的机会。
听起来这是荒谬的,因为人人都想成功,没有哪一个人想去失败,但是失败又是避免不了的,既然这样,何不把失败看成是我们的一笔财富、上天对我们的恩赐呢?
失败固然会给人带来痛苦,但也能使人有所收获。它既向我们指出工作中的错误缺点,又启发我们逐步走向成功。失败既是针对成功的否定,又是成功的基础,所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