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另有人则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并非是夸耀自己,而是她在晚年时幡然醒悟,自感罪孽深重,无颜立传。武则天从一个昭仪走上皇后的位置,再到她登上皇帝宝座,这一路走来,她的残酷尽显。晚年的武则天回首过往,深感自己对不起死去的冤魂,觉得无颜为自己立碑树传。
另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说法认为,武则天很有自知之明,知道时人对自己的看法不一,议论颇多。所以她干脆留下无字碑,所谓“是非功过,留与后人评说”。
近年来,一些考古学者提出了全新的看法,指出武则天原本为自己撰写了碑文,但武则天死后,李显虽然不能公开宣泄自己对母亲的怨恨,但是也不愿意对母亲歌功颂德。于是,碑上也就没有字了。
武则天留下无字碑的用意究竟何在?我们也许永远无法了解了,也许只有她自己才了解真相。
19、李自成兵败后的生死之谜
明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至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张献忠等部农民军开始了起义,他们南征北战,不断壮大,终于推翻了摇摇欲坠的明王朝。后因负责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与清军勾结引其入关,李自成不得不领兵退出北京,转战河南、陕西、湖北等地,最后不知所终。
对于李自成死于何地、何年,以及怎样死的,其实早有结论,但后人却对这一结论颇有争议。
《明史》的结论,自成已死,尸朽莫辨。它的根据是,当时追击李自成的清朝靖远大将军阿济格给朝廷的报告说,李自成兵尽力尽,仅带亲信20人,窜入九宫山中,被村民围困,无法脱逃,自缢而死。还有,南明王朝驻湘将领兵部尚书何腾蛟给唐王的报告称,他的部众已将李自成斩于九宫山下,只是丢了首级。
著名学者王夫之在他所著的《永历实录》中有两处记载李自成之死。在卷七中写道:“李自成渡江,如无人之境,由蒲圻走死九宫山。”在卷十三又写道:“五月,自成至九宫山,食绝,自率轻骑野掠,为土人所杀。”
以上资料虽然细节不一致,但最后都指向了一个结论:李自成兵败遇害。
但也有人说,李自成在夹山寺隐居。
乾隆十五年(1750年)《澧州志林》说,清朝初年,即将上任的云南同知张琼伯在赴任途中,游访石门夹山寺,与寺中方丈谈古论今,颇为投缘,相见恨晚,视为知己。几年后,他又重访夹山寺,方丈已死。悼念之中,方丈的徒弟告诉他:那方丈就是威震天下的闯王李自成。在九宫山替死的是他的部将孙某。
乾隆初年,澧州知州何某亲赴夹山寺调查李自成的下落,在寺中他亲眼见过一幅李自成的画像,据称,叫“奉天玉和尚”。
1981年,在石门夹山寺发现了奉天玉大和尚墓。据考查,在一个瓷坛中盛的遗骨,与李自成身材相近。且墓中陪葬物与李自成家乡陕西米脂县的习俗相同。
但也有人对李自成隐居于夹山寺一说提出了诸多反驳意见,这一观点也成不了定论。
看来,要破解李自成兵败后的生死之谜,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20、蒲松龄血统之谜
蒲松龄是清朝著名的文言小说作家,他作品《聊斋志异》闻名于海内外。随着人们对《聊斋志异》的深入了解,对其作者蒲松龄更是充满了好奇。然而,学术界对蒲松龄的血统问题却一直存在争议。
有说法认为蒲松龄是蒙古族人。《蒙古族简史》中记载:“蒙古族文学家蒲松龄,把采自民间的事编写成《聊斋志异》,借以反映社会现实,内容生动有趣。”在路大荒的《蒲柳泉先生年谱》中也说,相传元朝即将灭亡的时候,蒲氏曾经将遗孤改换名姓寄养在杨氏处,后来到了明朝洪武年间才改回自己的蒲姓。还说。他曾访问过许多姓蒲的人,都有他们是蒙古族的传说。
也有观点认为蒲松龄是回族人或回族人的后裔。有人考证历史,发现宋代时前来中国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名字前面大多冠有“蒲”字。到了元代,回族人中一些人仍然使用阿拉伯名,但是逐渐改用了汉名汉姓。他们根据这个来推断,认为蒲松龄的远祖蒲鲁浑、蒲居仁都是取其父名中的第一个字“蒲”为姓。
《八闽通志》一书中还记载说,蒲居仁曾经任主盐酒铁醋专卖及管理市舶司的都转运盐使,当时担任此职务的人大多都是回族人。此外,《蒲氏族谱》的记载中也有“世秉亲真教,天下蒲皆一脉”的说法,所以,蒲姓者无疑是回族的后裔。
但对这一说法,有人提出了质疑。人们分析了《聊斋志异》,发现在这部作品中,蒲松龄毫无顾忌地提及了佛教、道教及俗话中传说中的城隍、判官、阎王等,由此就可以判断蒲松龄绝不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人。
另外,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说自己出生时,他的父亲曾经梦到一个佛教僧人托梦,并自称他的一生经历与僧人相似。可见,蒲松龄全家尊信的是佛教而不是回教,因此蒲松龄也就不可能是回族人。
除此之外,还有人认为蒲松龄是色目人、金女真族人、汉族人。说法很多,但由于确切的资料太少,引起争议的地方太多,这一问题至今无法定论。
21、光绪帝之死探秘
和同治帝一样,光绪帝正当盛年时却突然死去,而且他的死与慈禧太后的死仅相差一天。因而,他的死因也就引起了世人的种种猜测。
有观点认为光绪帝是患重病而死。在废立风波中,光绪帝依旧做他的皇帝,但他的实权却丢了,精神也备受打击。光绪帝重重的顾虑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健康。另外光绪帝自幼孱弱,脾胃素来虚弱。在这种情况下,光绪帝很容易患上重病。《清德宗实录》、《清史稿》、《光绪帝朝乐华录》等都说光绪帝久病体虚,至光绪帝三十四年病人膏盲,最后驾崩,但这些均为官方文件,可信度值得质疑。
而更多的人则持第二种观点,那就是慈禧太后谋害了光绪帝。他们认为,慈禧太后自己身体健康,能执政时,百般折磨光绪帝。晚年,她力不从心了,便想害死他。当时因担任起居注官而能接近光绪帝的恽毓鼎,写了一部《崇陵存信录》(又名《光绪帝外传》),暗示慈禧太后害死了光绪帝。恽氏长期任起居注官,他的话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而曾在宫中担任女官的德龄女士,则在《清宫二年记》等书中,明确地指明是李莲英下毒害死了光绪帝。
清官太监回忆录《清宫琐谈》则说光绪帝实则死于饥饿。据载,光绪帝本无大病,诸医开方皆以平和之剂为药,然而,太监们在光绪帝死前已得到光绪帝驾崩的消息。光绪帝死前,在床上召唤医生周某,他两眼瞪大,四次用手指口,周某知光绪帝饿急,但实在是没有吃的,就连他本人也3天未进食了。最后,光绪帝就这样活活饿死了。这样的说法,实在让人觉得有些荒谬。
而根据目前我国考古、医学界对光绪帝遗存头发、骨头等进行了检验,发现光绪帝死时体内含有大量砒霜,为砷中毒。他身为皇帝,又是如何中毒?而且又偏偏死于慈禧的前一天!
一切的一切都无法得到确切的结果,真相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解秘。
22、袁世凯猝死之谜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他曾是北洋军阀的领导人,在辛亥革命,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1916年初袁世凯恢复帝制,名洪宪皇帝。称帝断了各路军阀当权的梦想,前云南都督蔡锷领导护国军誓师北上讨袁,袁世凯为避免国家分裂,于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6月6日,一代“窃国大盗”离开人世,永远成为了历史。
关于袁世凯的死,人们中流传了很多说法。
有人认为,袁世凯患屎毒症,在医疗方案上,袁世凯的两个儿子意见分歧,大儿子袁克定相信西医,主张动手术;二儿子袁克文则竭力反对,相持不下,贻误时机,终致不治。
与此相近的一种说法认为,袁世凯患病后不肯服药而死。当年袁世凯在彰德修养时,有术士给他算命,窥破了他称帝的野心,袁世凯于是赐了毒酒给术士,术士出门后就死了。大家都猜测是袁世凯害死了术士灭口。而1915年袁世凯称帝后事事不顺,众叛亲离。他积忧成疾。有人服侍他吃药,他总觉得药汤很像当年他给术士喝的毒药,于是坚持不吃。最后只好改用针灸治疗,但没能保住他的性命。
也有一些人认为袁世凯是因帝制失败,众叛亲离而气死的。他们认为:“袁世凯以称帝不成,中外环迫,羞愧、愤怒、怨恨、忧虑之心理循生迭起,不能自持”,“盗国殃民,丧权乱法,在中国为第一元凶,在人类为特别祸首,其致死固宜,益以年老神昏、兵亡将变、人心怨怼、体面无存。袁氏心非木石,顾后思前,能不自疚,此即袁氏死之真相因也。”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袁世凯早已作古,他的死也因此更加让人难以猜测,这也许永远就是一个千古之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