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在美国经商的23万的温州人,他们的生意遍布美国各州,大到超市、小到地摊。在某些地方,热闹街道两旁的商店,有超过一半的业主是温州人。还有许多推着小车走街串巷的温州人。这些温州人虽然摆摊摆得近,但是不仅绝不会互相抢生意,反而会相互间帮忙的,一个突然不出摊,大家都会关心他是否遇到了困难。原因就是因为他们都是温州人。还有很多温州人来到美国的时候一无所有,但他们能够靠温州老乡的大力帮助,开始自己的小本生意,然后一步步成为了大商人。
从西部的伊犁、乌鲁木齐到东部的青岛、大连,从北部的漠河到南面的海口,从北半球的欧美到南半球的拉丁美洲、非洲,到处散落着的温州人就是这样依靠亲戚朋友,亲帮亲,戚帮戚,积少成多,逐渐富裕起来了。而且,“抱团”还是温州人远离家园而没有失去精神家园的依靠。远离家乡的温州人,需要精神的支持,这种支持不是从异国他乡所能获得的,有了老乡关系,有了亲戚朋友关系,在他乡也能化解不少苦恼和寂寞,尽管有时候兄弟之间也会反目成仇,但是在困难关头,“上阵还是父子兵”,有了这种社会关系,就可以排解不少问题,至少能在精神上得到了支持和安慰。这就是为什么温州人喜欢在外地建立商会的原因之一。
不少是文盲或半文盲的温州人,他们都敢闯天下,而且还都能闯出一片天地来,这是温州人令人赞叹、令人信服的地方。对此现象,人们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比如温州人能吃苦耐劳,又比如温州人精明,又比如温州人胆子大等等,这些说法也没有错,但最关键的一点,那还是温州的团结的特点以及互助精神,这是他们创业的一个资本。温州人外出心里不是没底,他们知道有了困难找老乡,他们并不孤单。
独特的融资方式
团结就是力量,这个普通的人生法则同样适用于商业行为。抱团打天下相对于单打独斗的优势在于,凝聚力比较强,可以把市场经营中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温州人是依靠血缘、亲戚、老乡等关系为纽带连接起来的,所以一个团体内的人是非常团结的,相互是非常信任的,而且,现代商战愈来愈激烈,单靠个人力量干出一番事业的几率将会越来越小。
比如,温州人独特的融资方式就能看出其团队精神的威力。温州人只要口袋里有100元,就敢当老板。因为他们有可能将这100元奇迹般地变成1万元。这与温州人独特的融资渠道有关。这是其他商人无法比拟的优势。
资本对于商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本钱,向银行贷款是许多下海经商的人筹措资本的唯一有效方式。当初,一清二白的温州人没有条件从银行里贷款时,他们采取的融资方式既古老又实用。
如果某个温州人急需一笔钱,用来进货或开办一家商店,可以出面邀请友人、亲戚、朋友、同乡参加,讲明用钱的理由就可以凑到钱。若需用10万元,而邀到了20个人,那么第一个月20个会员每人出5000元,凑够10万元。
温州人陈颂楠刚刚下海亏损了40多万元,这40多万元是欠银行的,国家的钱是不能赖账的,当时他身上仅有500多元,他就用这500多元钱摆了两桌酒,请了20个朋友。他在酒席上坦言自己的困境,希望朋友们能雪中送炭。当时在座的20个人全部答应每人借给他2万元。要知道在20世纪70年代,2万元人民币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当时即使在温州,万元户也很少见。而且,他韵这20个朋友有的家里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就帮他到亲友处去借。3天之后,40多万元就送到了他的手中。这是一个奇迹。
这种独特的融资方式把不少温州人推上了老板的位置,也正是这种方式构筑了温州商人以亲戚、朋友、老乡形成的生存网络。而大家皆为老板,更给这网络增添了活力。开发油田的商人王荣森,其480万元资金中,有230万元就是自亲友处筹集到的。投资1.5亿元到上海南汇创办剑桥大学的周星增,也是依靠这种方式筹集到了数千万巨资。现在温州人有钱了,银行也对他们露出了笑脸。然而大多数温州人,仍喜欢这种融资方式。这种方式融资速度快,方式简单,让银行也不能比。
也许是现实情况把温州人连在了一起,当年,南至三亚,北到漠河,西抵拉萨,东临青岛,到处可见以手工为主要谋生手段的温州人,如理发、补鞋、裁缝,一个个散兵游勇、燕子般地南来北往。后来,他们发现各地时常会出台一些扶持政策,纷纷开辟新的商场或商品集散地。每到这时,温州人就慢慢地聚集到了一起,齐心协力地在当地的某个项目的经营上取得绝对的优势。比如,在全国很多城乡都有以温州人为主的商场或商品一条街。
现在,当温州人有了资金积累之后,“抱团”的优势就更加显现出来了。有人要开店,亲戚朋友都会解囊相助。随后,家庭作坊式的制作与经营节省了大笔的成本,使温州店的经营之路非常快速平稳。随着生意的不断扩大,他们不断地从家乡找来兄弟姐妹一起做,所以很多人出来的时候孑然一身,回乡探亲时已经是拖亲带属十几口人。既让温州人争取了时间,抓住了机会,又让全家都富洛起来。
战无不胜的团队精神
如果说温州人最初的“扎堆”只是出于自身生存的需要,属于无意识合作,松散且局限于亲友,不确定性明显。那么现在,温州人已经从“扎堆”升级到了团队精神,开始有意识地联手出击。比如频频出击于全国各地的温州购房团。这种从自觉到自发的过程,就是温州人精神意识不断升级的过程。
比如频频出击于全国各地的温州购房团。当年,10万温州人走四方,推销他们的皮鞋。今天温州人又有10万人,携带超过1000亿人民币的天量资金,上青岛,下苏杭,到处一掷千金,购买房产。温州人现在终于开始显示自己的实力了。他们一举一动,开始牵扯各地大老板、银行的目光,甚至惊动了政府官员动用政府的力量进行疏导。
不仅在国内早就没有对手,就是在欧洲,温州人抱团拼搏,犹如现代版的成吉思汗:攻城略地,攻无不克。
温州人的店延伸至巴黎郊区93个省,环巴黎市郊一个大圆的范围内,其间分布着上千家温州餐馆和各类小店。在巴黎市区或罗马火车站出口,你能看到成百上千家店铺绵延数十里驻扎着清一色的温州兵团。温州人把店铺从小巷开到大路、小街开上广场,形成发散式布面。他们又以高价买下周边所有的咖啡店、面包房、洗衣店等,统统做服装批发。团结产生了霸气。
温州人还霸气地引发了当地区政府和市民的集体罢工抗议,原因是温州人打破了法国人早上面包、下午咖啡生活的生活习惯。他们抗议的理由就是:店铺都让温州人卖衣服了,我们去哪里喝咖啡啊?
就是这种抱团打天下的团队精神,使得温州商人无论在国内国外,都可谓战无不胜。何况,从最初的无意识的“扎堆”版本升级到现在有组织的“团队”版本,使得温州人更加如虎添翼。有的商人就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是用手指和他们的拳头在打架,焉能不败?一支筷子和一把筷子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当别人还在单打独斗时,温州人已经众拳出击了。这为他们赢得了创业的资本,也为他们赢得了更多的机会和时间。
(四)从赚小钱,到赚大钱
大小通吃、大小兼容,不管大利小利。是钱就赚!这就是温州人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生财之道,赚钱之术。
小生意能赚大钱
不少人都有希望这样,总梦想自己有朝一日能财源滚滚而来,潇洒地做一回大老板。但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却难以梦想成真。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有些人赚钱心太急切了,产生了错误的致富心态。他们只想发大财、赚大钱,能赚小钱的机会看不上眼,忘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道理。
温州人创业是从菜刀、剪刀、劈刀、剃刀、螺丝刀这“五把刀子”着手的。他们走遍千山万水,历经千辛万苦,从几毛钱缝缝补补做起,聚沙成塔,他们每年纯收入居然可达数万元。在这走南闯北的创业过程中,温州人积累了资金,学到了技术,沟通了信息,学会了经营,等到时机成熟就回家办制鞋厂或者开店,这就温州人典型的创业模式。
正泰集团的老总南存辉,先是用补鞋赚来的一分一厘和伙伴们开起了低压电器作坊。最初,只赚到了几十元钱。但是10年之后,他却成为亿万富翁,其麾下的正泰集团有员工7300多人,总资产8亿元。几乎所有温州创富神话人物都与南存辉类似,是从小打小闹起家的。如果当初他们不去赚那别人看不起的活,能有后来的万贯家产吗?“只要有生意,哪怕只挣一分钱,温州人就会绞尽脑汁去做。”这是一位来自东北的姓许的工程师,在温州干了6年后对温州人的评价和生活认识。他所在的企业,以生产化油器为主,在企业任总工程师,他是被温州人请来的,年薪近20万元。他告诉记者,因化油器是一个老产品,北方生产化油器的企业几乎全都停产了,但令人佩服的是走南闯北的温州人竟最先在重庆找到了这个产品的市场。
眼下这家企业里有干不完的订单,而且还出口,这些化油器大部分销往第三世界国家,同时国内的摩托车企业用量也很大,虽然这家企业只有10年的发展史,但市场占有量竞达60%,这是外人无法想像的。老产品也有新出路,只要有心,老产品也能开发出大市场。
时下,不少企业在选择新项目时,都将眼光投向高、精、尖产品。不愿意生产小产品,研究小项目,认为小产品、小项目市场小,利润低,小打小闹成不了什么气候。其实,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看法,有些不起眼的小生意,偏偏可以赚到大钱。打火机子不少不是一样漂样过海换美元吗?
事实表明,对小产品不能“小”看。小产品只要一以贯之,不断做强做大,也能获得惊人的成功。世界五百强中的美国吉利、麦当劳,其当家产品也不过是剃须刀、汉堡包加薯条之类的小产品而已,超过好多造飞机、造汽车的公司。日本尼西奇公司则是凭借一块尿布闯天下,使不起眼的尿布成为畅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热门产品。
小钱赚多了就是大钱
现在,沪深股市的交易费用比前几年要低了很多,但是赚钱的人不多,被套的人不少。以网上交易为例,一般来说,一买一卖只有0.35%左右,以往则要1.5%以上,而股市每天的波动大于0.35%则是司空见惯,太正常不过了,所以,如果要求不是很高,想赚一点点儿小钱还是比较容易的。
有一股民发现这一小“秘密”后,整天乐于在其中跑短线,见好就收,几乎每天都小钱进账,别人知道后笑话他,每天赚的钱还不够折腾呢!他依然乐此不疲,他说,小钱不小,积小胜也能成为大胜。
到股市中来的人,没有一个人不想赚大钱,发大财变富翁的,但又有几个人如愿以偿了呢?特别是作为弱势群体的一般投资者,由于其资金少、信息不灵,操盘水平有限等,要想逮住黑马,谈何容易?如果改变一下思维方式,看得起小钱,像这位股民一样操作,也能积少成多的。
这位股民不是温州人,因为温州人从不炒股。但温州人做生意,却真是从赚小钱入手。他们务实苦干,只要有一分钱赚,都会千方百计地去干。温州人知道,小钱只要一直赚下去就会变成大钱。因此他们从不好高鹜远,更不好大喜功,从零做起,一步一个脚印。不像有些人,大钱赚不来,小钱不愿赚,只好两手空空地抱怨命运不公。
纽扣、标签、标牌、商标、小饰品、小玩具,这些很多人看不上、懒得做的“小玩意儿”,温州人都做,他们不怕赚钱少,就怕赚不来,温州的小商品遍布全球。温州人走的是小商品、大市场的路,他们办起企业来,也不像北京人、广东人追求大气派、大产品,同样是从小处着手,填补全国小商品市场的空白点。塌实的挣钱。
而且,温州人用了10年的时间,将这些看不起眼的小打小闹的、仿冒的、低价的、靠数量取胜的不起眼的产品,做成了如今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龙头地位产品。将服装、制笔、纽扣、拉链、眼镜、锁业、打火机、塑编、剃须刀、印刷包装这十大小商品种类做成了十大“国”字号工业园区。在这些行业中,已拥有7个中国驰名商标和18个全国免检产品。由此给温州人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现在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当美国人用高科技迫使全世界为他们打工的时候,他们身上穿的却是温州人做的衬衣,听的是温州人做的半导体,早晨唤醒他们的是温州人做的闹钟,吸烟用的是温州人做的打火机,戴的是温州人做的眼镜。离开温州人美国人的生活就会乱套,社会瘫痪。
生意从小做到大
当然,温州人是有商业眼光的,当他们积蓄了资本后,不会稍做休息而是会把产品由小做大,最后从纽扣到服装、皮鞋,从电子元件到成套电子设备,从日常用的小商品到高科技产业,并且涉入房地产、金融业,于是温州人越做越大,越做越牛。1986年,第一次到内蒙古集宁经商的邹招斌,以经营服装为起点,先后做起了服装、皮具、文化用品等许多不同小商品的批发生意,还与集宁市大小商店建立起柜台联销业务关系,当时邹招斌以诚信经营深得商家信赖。1989年,邹招斌入驻呼和浩特市当时最大的国营商场——民族商场,把家乡小小的纽扣摆上了民族商场的大柜台。之后,邹招斌陆续与新城百货、大南街百货、百灵商厦等多家知名商厦建立关系,开辟了他独家经营纽扣的自留地,当时业内人士称他为“纽扣大王”。
完成了一定原始资本积累的邹招斌,开始运作品牌经营。1994年至1996年,他经营起了皮鞋,成为当时进驻呼和浩特市各大商场搞名牌皮鞋的第一人,也成为内蒙古最大的皮鞋经销商。1995年,邹招斌组建了内蒙古华富商贸公司,27岁的他任董事长兼总经理。1997年,邹招斌开办了呼和浩特市第一家品牌休闲服饰专卖店——班尼路,第二年,他又开了家知名品牌专卖店——意丹奴。后来,邹招斌在呼和浩特市和洛阳市先后开设了佐丹奴服饰专卖店。
在服装、皮鞋、百货经营上有所建树的他,又把品牌经营的触角伸向餐饮业,1999年12月,斥资500万元加盟美国知名快餐业品牌“开心汤姆”,又投资300万元引进了配套智能娱乐设备,开设了云中智能欢乐城,成为当时内蒙古最大的休闲娱乐场所。一时间客人络绎不绝。
2001年,邹招斌和内蒙古温州总商会其他几位副会长共同投资3000万元,成立了内蒙古温商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积极参与呼和浩特市旧城改造的第一个大型房地产项目——温州商业步行街、新型住宅小区,为温州人在呼和浩特市的投资领域谱写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