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就是在生意蒸蒸日上的期间,王招富遭受了一些挫折甚至是灾祸。因为生意红火,有人开始绑架勒索他,他还曾被地痞流氓抢走了商铺。但这些并没有吓倒他,更没有击溃他的意志,反而促使他勇敢地筹备郑州市温州商会,并当选为会长,为生活在郑州的5万多温州商人的利益呐喊和维护他们应有的权力。
“挫折是弱者的绊脚石,强者的垫脚石”。的确,一帆风顺的道路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并不见得是件好事。而那些路途坎坷的人,每一次挫折和困难都可能对他是一次磨练,使人在与逆境搏斗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意志、毅力、情操和信念。
创业英雄经历三次大起大落
“故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志”为什么先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呢?那是因为一个人无论是要赚钱还是要成材,或者要成就大事,一直意志的锤炼、心理素质的提高都是避不可少的步骤。
林立人和名噪一时的浙商领军人物王均瑶同村,而且比王均瑶出道更早。
当他在温州商界已小有名气的时候,王均瑶还默默无闻。虽然林立人最终没有王均瑶那样大的名气,但他四次创业三次残败、曾经受过骗、遭过抢的大起大落的经历,更能展示温州人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对于自己几次大悲大喜的人生经历,林立人回忆说。
“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用鱼船从福建运龙眼和砂糖到温州卖,赚取差价。当时这是违法行为,叫投机倒把,只能偷偷做,为此父亲吃过不少苦头,甚至曾发生过一船货物被人抢光却不敢报案不敢声张的事。而每次‘运动’到来,为了躲避批斗,父亲只能远走他乡。商业在幼年的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知道了那是一种充满风险充满艰辛却又非常诱人能挣钱的好事。”
“我最先的商业行为可追溯到初中,那时我14岁,刚刚改革开放。我经常挑着鲜鱼去集市上卖,或者挑着担子,走村穿巷,挨门挨户收集螃蟹壳,然后再卖给国家,赚取差价,补贴家用。这是我最早的商业活动,我的学费基本上都是靠卖鱼赚来的。高中还没毕业,我就选择了经商。”
“第一次来深圳是1985年,我们来深圳卖文化用品,包括文件夹、文件袋等。当时的利润很多,毛利能达到70%,但由于深圳的需求并不大,而我们做的是全国市场,所以我没有在深圳住下来。”
“除了做文化用品之外,我还做过许多小物件,赚钱最多还是编织袋。那时,全国乡镇化肥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对编织袋的需求很大。我渐渐成功了,二十四五岁,名声已遍及乡里,因为我在把大量编织袋运往全国各地的同时,也给乡亲们带来了编织这种袋的活计,让他们获得赚钱的机会,我第一次尝到成功的滋味。”
“但失败马上就随之来临了,1989年,我在河南签订了1。2亿元的大单,但我提供了1000万只编织袋之后,发现货款收不回来,只好停止供货,随后我就开始了漫长、屈辱的讨债生活。由于对方以种种理由拖欠贷款,在经历了种种努力之后,我仍有300多万元货款收不回来。到了1990年,我变得一贫如洗,我没脸回到家乡只好两手空空远走深圳。”
“来到深圳不久,我就发现了一个生财之道:做租房中介,收取佣金。当时,深圳的房租挺高,租的人还很多,于是我立即投入这一行业,由于生意异常火爆,我们几乎是做在那里收钱似的。”
“到1992年春天,我已积累了十几万,觉得做租房终结不是长久之计,加上做中介的人多起来,公司有些员工知道祖房中介的好处后,纷纷辞职,自己去做小老板,跟我抢生意。自己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于是我又开始找寻别的生意。”
“于是,我就开始炒起楼花。当时炒楼花比较赚钱,一般炒一套楼花,能赚5000—10000元,罗湖的许多小区,我都炒过,最多的是东乐花园,当时一口气拿到了近30套。一年后,我的资产达到60~70万元。”
“1993年初,全国各地到处都在盖房,似乎只要盖了房,钱就来了。因此我们也在惠阳找到了一块地,计划盖一个26层的大楼。由于没有关注国家政策的变化,没想到,我们刚打了地基,6月份,中央开始宏观调控,到9月份,银根紧缩,由于我们建房的建筑公司本来是垫资做的,这时候贷不到一分钱,大楼最终成了个烂尾楼,我又赔得血本无归。
“这一次,尽管我的钱又赔个尽光,但我还不死心,当时我发现温州的三轮车牌照一个已炒到5万多元,而在惠阳,基本上不存在炒作,我推测惠阳的车牌照也会飙升,因此就街钱从外地运来了100多辆三轮车,准备在惠阳申请牌照。谁知,厄运又一次降临到我的头上,车子还没落地,就被没收了。”
“接连不断的失败使得我在1995年连1000元也拿不出来了,生活没有着落,不得不寻求其他谋生之道。一天我在通讯时常的一个柜台买了一台寻呼机,然后,转手卖给别人就赚了几十块钱。于是我就花了200元,在报上登了个广告。前前后后,我接到了300多个电话,向我要寻呼机。这样,我就做起了寻呼机小买卖。由于我经常向同一个柜台要货,就可以比一般的买主拿到货便宜,所以我就有了价格优势。”
“不久,我注意到一个现象:越是便宜的寻呼机,需求量越大,而这种便宜的寻呼机,一般都是二手机改频的。我琢磨,要想发财,必须找到二手机的货源,同时,必须找到懂得改频的技术人员。万幸的是,我碰到一个台湾商人,专门在日本收购二手寻呼机,同时我又找到了几个懂得改频技术的工程师。有了这两大资源,我不再做零售了,改做批发。我向那个台湾商人购买二手机,再请那几个工程师给我改频,然后,将改装好的寻呼机批发给零售商。“当时,一个没有经过改频的二手寻呼机,非常便宜只要20元就能买到,改频后,每台价格上涨十几倍。由于我货源充足,可以源源不断地供货,大量的客户都从我这里批发到1997年,我的事业达到一个顶峰,算是个千万富翁了。
“尽管生意做得非常顺利,我还是清醒地认识到:寻呼机无疑是夕阳产业,被手机取代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必须另找投资方向。于是,我就做了两次较大的投资,一是对教育产业的投资,另一项是投资一个飞机驾驶培训学校,但这两项投资都不够成功,不但没有成功转型还赔了一些钱,但真正让我元气大伤的,是B股市场。“2001年2月19日,B股市场对境内投资者开放,在多个无量涨停板之后,我在朋友的怂恿下,重金杀入B股市场。谁知数月后B股跳水,我的股票全部被套牢。3年多的熊市让我越套越深,我的资产缩水了2/3。
“我发现,以前的成功,都在于自己大胆敢试,善于发现别人所没有发现的商机,并能先人一步捕捉机会,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投机成分。“三次惨败,我历尽沧桑。痛定思痛,我决心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事,抛弃过去想依赖一两次机会迅速暴富的心理,脚踏实地练好基本功,一点一点做起来。“2002年初,在朋友的帮助下,我将剩下的资金投资人股了位于西乡的一家叫伟伯的数码相机生产厂,这一次投资比较成功,到现在我的本金已全部收回了,股权也增值了。”最后,林立人说:“从十几岁经商到现在,20年间,我经历了三次大起大落,如今仍处在创业阶段。其实失败并不可怕,在我这个年龄做生意的温州人,谁没有受过骗、遭过抢?谁没有身无分文数年不敢回家的经历?谁没有睡过地板,甚至露宿过街头?重要的是不要被失败打倒,只有那些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愈挫愈勇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的成功。”面对几次大起大落,林立人处变不惊、屡败屡战,因此最终成功了。“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英雄都有过失败,失败并不可耻,只要最终能成功,前面的失败反而能为成功者增添光彩。温州人通过失败锻炼了自己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乐观的心态,善于改变策略的能力注定了温州人的成功。
(六)强大的行动力——温州人成功的推进器
任何希望,任何成功,最终必然要落实到行动上。赚钱也是一样,关键在于行动,而且是立即行动。看见机会就下手很多学游泳,都是把别人踢入水中,在乱扑腾中学会的,如果在岸上犹豫,恐惧感就越强,永远都不敢下水。赚钱也是一样,纸上谈兵、坐而论道是赚不了钱的,只有实实在在的行动才能赚到钱,才能财源滚滚。
1980年夏天,一个温州姓周的医生出差到上海,发现街上许多人或拎着大捆大捆的文件夹、财务册。他疑惑地走进文化用品商店,方知上海正在全面开展企业整顿,原有的表格、账册要全部更新。当他知道单位从商店买回去的这些表格账册,还得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自己加工编制时,马上涌出了一个念头:如果能印制出适合各单位使用特点的表格、账册,利润不就滚滚而来?
说干就干,周医生连忙买下几份不同格式的表格帐,又购得一本《上海市工业企业名录大全》。他的家乡金乡镇,是有名的穷乡。回家后,他埋头制作了一套包括财务、设备、档案、物资等14类企业管理的表格,将这上百种表格委托家乡一家印刷厂印刷,同时发动家人和亲友,按照《上海市工业企业名录大全》上提供的地址和单位名称,写信封,塞样张,寄订单。他发出8700封征订信,花了上千元,几乎是他多年来的全部积蓄。在急切的盼望中,有1000多家上海企业寄来了订单。忙碌两个月,他售出了7万余本文件册、账册,净赚6万元。
那个时候的6万可是天文数字,但周医生并没有满足,而是买来了印刷机、切纸刀、装订机等设备,成立起来了一家文教用品厂。1982年春天,他及时捕捉到上海开始评定“文l明企业”的信息,便又来沪推销他独家生产的“文明企业验收台账系列产品”;1983年末,国家决定对工业企业评定“国家一级”、“国家二级”等称号,他又抢先为上海企业升级量身定做系列用品。1992年,在国务院国有企业自主经营条例下达前,他雪中送碳般及时向上海国有企业送来了据称“与国际经济接轨”的企业管理账册……如今,周医生拥有500万元固定资产,一年的销售额就达数百万元。
说者容易做者难,赚钱要靠行动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但真正行动起来就需要勇气了。大多数都是左思右想20世纪80年代初,摆个地摊就能发财,可很多人不敢怕别人耻笑;90年代初,买支股票就能挣钱,可很多人不信被上当受骗。白白机会就这样大好的发财错过了。
不怕想不到,只怕做不到
每个人都有成就一番事业积累大量财富的梦想,但大多数人仅止于梦想,而不敢真正行动当他们在面对拥有巨大财富的商界巨人时,往往把巨人的成功归因于家世、运气、机遇、高智商或高学历等,然后再比较一下自身“一穷二白”的基础,便唉声叹气、怨天尤人,然后继续过自己平凡的小日子,继续做白日梦。
与此截然不同的是温州人,他们敢为天下先。最初,他们并不十分起眼,修鞋、小发廊、小商贩的代名词。温州人默默无闻地干活、一声不吭地做生意,他们与其他地方的民工、小商贩没有什么两样。可是慢慢地,温州人多起来了,温州的标志也多起来了,温州发廊,温州服装店、温州电子城、温州产品等越来越多,各种包装、标牌,证书、徽章越来越多地被温州人造出来,然后又被温州人送往全国各地。他们不再是“小商人”一时间,温州货充斥全国,国人真有点离不开温州人了。人们对温州人的态度也由漠视不屑,到兴趣十足,由惊奇羡慕,到仔细探究:温州人为什么都会赚钱?
回答这个问题也容易,因为温州人是天生的生意人,他们有一种强大的行动力。温州人赚钱的标准之一是“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而他们赚钱的行动则正好相反,是“不怕想不到,只怕做不到。”
在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有一位温州的“巾帼英雄”万顺妹。这位温州妇女就是因为敢于行动,在10多年后的今天,她才能投资5000万元在西樵办起瑞龙织造公司。
1992年,从没到过广东的万顺妹怀揣着6万元现金坐飞机来到广州。下了飞机,她根本不知道进货的地方叫“西樵”还是“西焦”。还好出租车司机帮忙把她载到了西樵。在温州老乡的帮助下,她进了一批货。经过4天辗转,布运回了瑞安,仅几天就被抢购一空。这一趟,她赚了1万多元。尝到甜头后,万顺妹胃口更大了,第二次去时带了9万多元现金。这一趟,她又赚去了大量利润。
从此,万顺妹开始了广州的创业之旅。1997年,财大气粗的她掏出50多万元,买下西樵轻纺城的两个铺位,一间卖布,一间卖原材料,她迎来了创业的第二次质的飞跃。
2001年初,一个纺织厂老板向她借钱,用于引进设备。一语点醒梦中人,已经年近48岁的她萌发了办纺织厂念头。没有任何耽搁当年,万顺妹的工厂就在当地破土动工。
赚了钱以后,万顺妹把钱都用在企业扩展上。机器从开始办厂时的32台增加到88台,全部机台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意大利天马超优秀剑杆机。另外,她还计划再征地扩建染色、浆纱及防缩整理工序项目。目前,万顺妹的织造厂为全国100多个商家加工面料,成为广东一家大型的纺织企业。在别人看来,48岁再创业太辛苦已经不可能,而万顺妹就是不服老,正是她果断决绝的行动能力铸就了她今天的成功。
行动还要快
有很多人明明有很多赚钱的机会,总是前怕狼后怕虎,有了投资机会,举棋不定,怕冒风险,等到别人赚了钱之后,才后悔自己的拖沓。其实,可以说任何投资都是风险与机遇同在,坐在家里钞票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温州人之所以会赚钱,关键的一条就是他们想到了就做,看准了就干闪电般的行动速度成就了他们。
陈曙是意大利东旭(中国)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他赚钱的行动就开始了追溯到在高中读书的时候。当时校园里掀起了“英语培训”热潮,陈曙灵机一动,聘请了几位专业的英语辅导教师,创办了业余英语培训班,并利用自己作为学生会主席的资源,通过多种渠道,很快招收了近一百名的学生,赚了自己的第一笔钱那年,他才17岁。
行动力带来的甜头促使他一发不可收拾,之后的每个假期,他都组织一帮同学,上街卖水果、卖皮鞋,这为他日后的从商积累了点滴的经验。陈曙高中时成绩一直不错,但由于喜欢做生意,高中毕业后,他没有升学而是选择了就业。2000年,他创办了杭州双骏贸易有限公司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