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在深睡眠期,人的大脑皮层细胞处于充分休息状态,对稳定情绪、平衡心态、恢复精力极为重要。同时,人体内可以产生许多抗体,增强抗病能力。研究表明,刚开始入睡的3个小时十分重要,因为在这段时间内,深睡眠占了差不多90%。
人类的正常睡眠,一般是由浅睡眠期到深睡眠期再到浅睡眠期,这样反复几个周期构成,宝宝也同样。先是进入深睡眠,这时宝宝睡得特别熟,不容易吵醒,一般持续70-120分钟,然后转入20-30分钟的浅睡眠,一夜如此交替3-5次。当然,人要进入深睡眠的时候别人几乎叫不醒,所以现实生活中一些睡着了被火烧死的例子都是发生在这个时期。
新生儿时期,婴儿的睡眠时间长,浅睡眠和深睡眠各占50%,我们常见到婴儿睡着有微笑、皱眉、吸吮等动作,这就是婴儿在浅睡眠期。婴儿的浅睡眠期到深睡眠期周期很短,而且次数多,伴有不太能分清昼和夜,特别是出生的第一个月。随着婴儿的成长和脑神经的发育完善,婴儿的总睡眠时间相应减少,渐渐养成夜里长睡白天小睡的节律,浅睡眠期到深睡眠期的周期也相应延长,深睡眠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的比例相应提高。专家认为:12-24个月的孩子应一夜睡到天亮,白天小睡1-2次。
宝宝在浅睡眠期有各种动作,有睁眼、吸吮、翻身、哭啼,有的还会抬头张望。随着宝宝的长大,白天活动增多,晚间浅睡眠期的表现除了肢体转动外,还会有梦语、夜哭等,但这些动作大多是无意义的,即使睁眼也是无光的。排除生理性原因外,一般几分钟后,又能进入深睡眠期。也有不少孩子醒来后张着眼睛躺在黑暗中,不声不响,过一会儿就自己又睡着了。大部分宝宝即使小便、喝水后,也能很快入睡。
其实孩子和成人是一样的。只是宝宝不知道黑夜中必须躺在床上,自我控制和约束的能力差,醒来后,有的哼哼唧唧找妈妈;有的哭吵一顿;有的则干脆坐了起来。其实人们在某种情况下都会有深睡眠和浅睡眠,浅睡眠多的人可能是警惕性太高的缘故。
睡眠小贴士:
其实深睡眠在每昼夜的总睡眠时间里,仅占15%左右。前面我们讲过人在夜间0点—3点之间容易获得深睡眠,正常成年人,一般在入睡60分钟后才会进入第一次深睡眠。因此,我们建议,没有睡眠障碍的成年人在晚上十点半前开始进行睡前准备工作,如洗漱、放松、上床,保证11点前入睡,1个小时后顺利进入深睡眠,以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
知识链接:儿童的浅睡眠和深睡眠
儿童的睡眠质量直接影响到他的生长发育,睡眠良好的孩子反应敏捷、学习能力强、较少失误、精力旺盛。有时家长会发现,宝宝在夜里时常会出现阶段性的睡眠,一时睡不安稳,再过一会儿又睡得踏实了,如此反复好几次。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
人的睡眠有两个阶段:一个是浅睡期称慢波睡眠;一个是深睡期称快波睡眠。
人在入睡时首先要进入浅睡眠,约经过80分钟左右后进入深睡眠,整个睡眠过程浅与深要交替4-5次。一般前半夜是以浅睡为主,后半夜以深睡为主。
儿童睡眠的质量与时间均会影响生长发育。有的儿童睡眠不安、易惊、易激怒、情绪不稳,醒后没精神还带着疲倦的样子,大一点的孩子会说头昏等。这可能与未能很好地进入深睡状态有关。
生理学还发现,如果人为地阻断深睡眠和剥夺后半夜的睡眠时间,会使血液中的淋巴细胞数量下降,尤其是杀伤T淋巴细胞的数量下降,常可导致人体免疫功能减退,容易患各种疾病。常见的是睡眠不足,食欲就不好,在游戏及各种活动中无精打采。
因此如发现孩子睡不实,尤其是后半夜总来回翻身等,就要及时查找原因,是否饥饿、寒冷、憋尿或身体有何不适等。只有保证孩子睡眠的质量,才能起到休息的作用。
六、大脑睡眠区控制深睡眠
人是怎样完成觉醒—睡眠—觉醒这一周期节律变化的呢?下面我们谈谈科学家已经破译了的控制人们睡眠与觉醒的“密码”。
一、眼睛
视网膜神经随着日夜光线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并将获得的信息通过视觉神经传递到视下丘。
二、主时钟
视下丘的其中一部分又叫前交叉核,能根据眼部传递来的信息,控制人的觉醒与睡眠。
三、松果腺
其位于前交叉核,能分泌松果体素,即褪黑素来引发睡意和睡眠。
四、脑侧室前视核
科学家发现,入睡或醒来是体内激素对抗的结果,大脑前部一个小区域可决定人的睡眠状况:是安然入睡还是辗转难眠。
由法国和瑞士科学家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说,他们已首次证明,大脑前部一个被称为脑侧室前视核【VLPO】的区域主宰着睡眠。
研究人员以老鼠进行实验,结果显示,在脑侧室前视核中的三角形细胞受肾上腺素和血清素等激素的控制。根据他们的理论,VLPO细胞在人体置於黑暗、酒精和温暖的气氛及其他因素中时,就会发挥作用,令人入睡。这种细胞发挥作用时,会阻止大脑的其他区域释放令人"清醒"的激素。而这样又会使更多的VLPO细胞变得活跃,在激素"大战"中占上风,使人进入睡眠状态。VLPO神经元在深度睡眠状态中仍然高度活跃,这种状态被称为"眼球快速运动期",眼球在眼皮下不停转动,显示人正在活跃地做梦。
睡眠小贴士:
科学家们在对果蝇的睡眠研究中发现,果蝇具有与我们称之为睡眠的行为相似的行为模式。他们识别出,被称为蘑菇体的结构是大脑参与睡眠调控的部分。这一发现使我们从神经角度对果蝇的睡眠有了一个认识,并且还将睡眠与蘑菇体的其他已知功能――学习和记忆联系了起来。虽然目前还不清楚蘑菇体如何控制睡眠,但已经证明如果这个区域被化学物质破坏了,那么果蝇就很少会睡觉。我们已经知道蘑菇体在学习和基因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使研究人员自然而然地想到睡觉和学习可能在果蝇的大脑中以我们还不知道的方式联系着。这些发现支持了睡觉可能巩固果蝇白天形成的记忆的观点――这种情况与脊椎动物很相似。睡着的果蝇与睡眠中的人很相似,两者在被突然叫醒时都会头晕眼花的,而且睡眠不足时都需要补充上才行。所以科学家们认为调节睡眠和学习的一个机制可能在进化上具有保守性。因此,研究蘑菇体可能有助于人们了解控制脊椎动物和非脊椎动物睡眠机制。
知识链接:大脑睡觉也要轮班倒
我们将鸭子一个挨着一个排成一个正方形的梯队,那些待在中间的鸭子可以安稳地把两只眼睛都闭上好好休息,而在最外面一圈靠边的鸭子则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睡觉,并且它们闭着的那只眼睛永远是面向里面的鸭子的。
为了让大脑的每一部分都能够充分休息,这些在边上的鸭子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站起来,换个方向,再接着睡觉。这样可以让原来睁着的那只眼睛朝向里面从而获得休息的机会,也可以让另一半大脑睡个觉。
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的实验室的玻璃容器里安静地躺着12只绿色鬣蜥。这是一种产自南美洲和西印度群岛的大蜥蜴。白天的时候,它们会像晒太阳一样享受容器顶部实验灯发出的亮光,到了晚上就会闭上两只眼睛,或者有时候只闭上一只眼睛休息。
这些和其他的宠物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有一个情形例外,它们的头上都有一些用来记录脑电波的线圈。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的科学家们想借此了解,当实验灯关闭的时候这些鬣蜥的大脑中发生了什么,它们是否也和人类一样需要睡眠,如果睡觉,那么在睡觉的时候是全面停止大脑活动还是“睡半个,醒半个”。
这些科学家还想通过这些鬣蜥弄明白另一个更加基本的问题:为什么会存在睡眠。这所大学的生物学家史蒂文·利马说:“睡眠已经引起了科学界极大的兴趣,但是我们甚至还不知道睡眠是什么。”
动物睡觉的方式有很多种,黑蝙蝠一天要睡20个小时,长颈鹿只需要睡两个小时。科学家们还需要更加充足而有力的解释来回答为什么动物们会以各种各样复杂的形式睡觉。正如利马所说的那样:“我们不了解动物们为什么需要睡眠,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还不了解睡眠的进化过程。”
利马是一个科学家团队中的一员,这些为数不多的科学家致力于在动物王国推进睡眠方面的研究。他们认为,绝大部分动物都睡眠,动物的睡眠已经进化了差不多6亿年。6亿年间,睡眠就和人类几百万年来的形体、智力演化一样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以前,大家普遍认为只有脊椎动物才有睡眠,但是最近这几年,科学家已经发现无脊椎动物,比如蜜蜂和小龙虾,也有睡眠。科学家们已经就此在果蝇身上做了大量试验、“它们一晚上休息10个小时,如果你人为地让它们保持清醒的时间越长,它们晚上一次休息的时间也就会越长。”威斯康星大学的精神病专家吉乌里奥·托诺尼说。
科学家甚至还发现,果蝇的睡眠和人类的睡眠一样,都和各自的神经细胞活动有关系。“两种睡眠都会发出低频率的电极信号,极为相似。”托诺尼说。
这样的实验结果证明了脊椎动物的睡眠和无脊椎动物的睡眠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同样也让科学家更加确定,睡眠早在动物进化之初就有了,它也许已经有6亿年的历史了。“6亿年前,那些微小的神经细胞聚集到一起的时候,睡眠就产生了。也就是说,我们睡觉的时候所做的事情在很早很早以前就已经在做了,这是一个古老的现象。”利马说。
关于睡眠的原始功能,科学家更是说法不一。托诺尼相信,睡眠是一个最原始的治疗过程,可以让辛苦劳累了一天的神经细胞得到休息,恢复到健康状态。他说:“不管你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反正在你清醒的时候,你总是不停地学习着。学习会加强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形成神经键【一种神经细胞的连接状态】,而神经键需要大量的能量,这也就意味着,当一天结束的时候,人的大脑已经花费了很多的能量。”托诺尼认为,这些都是睡眠必须存在的理由。托诺尼和他的同事切亚拉·斯瑞里将他的这种观点撰写成文章,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睡眠医学评论》上。
从“人类”与果蝇之类的动物“分道扬镳”,各自进化,至今已经有近6亿年了。随着人类的进化,睡眠也在进化。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人们需要考虑的事情越来越多,人类不得不在睡眠的时候继续大量活动大脑,睡眠之中有了梦,人做梦的时候,眼球会快速移动。而且,众所周知,高速移动眼球的睡眠和雷姆睡眠【REM,雷姆,人体伦琴当量,是指人体发射的某种信号达到一定数量级,它与做梦一样表明大脑仍在辛苦工作】往往发生在夜深的时候,并且常常在一段时间的低频率信号之后。实验也表明,这种雷姆睡眠也普遍存在于其他哺乳类动物。
睡眠研究者们想知道,很多很多年前,鸟类、哺乳类动物和爬行类动物的祖先是否是以相同的方式睡觉,雷姆睡眠是否是哺乳类动物所特有。也许鸟类和爬行类动物的睡眠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和哺乳类动物不同的睡眠模式,就像只有鸟类有翅膀一样。
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可以帮助科学家理解雷姆睡眠存在的原因。科学家们已经为这种睡眠时发射的一定量级的信号到底有什么作用产生了种种说法,普遍的说法认为它在人们学习和记忆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在10月27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睡眠研究专家杰罗姆·西格尔博士却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雷姆睡眠并不像发射低频率信号的低频率睡眠一样对人体至关重要。他通过研究发现,当人的大脑受到伤害,或者哪怕服用了抗抑郁病的药剂后,人们在睡眠中的雷姆量级会大大减小,而人却并没有任何不舒适感。西格尔说:“人们有没有雷姆睡眠并不重要。那些动物睡眠的时候发射一定量级的信号,主要是为了能够随时醒来,以应对无处不在的生存危险。雷姆睡眠有这种‘警钟’功能。”
七、身体的不适多半来源于深睡眠
睡眠困扰,是一般大众极为普遍的健康问题,也是医院门诊或住院患者间最常听到的抱怨。根据调查统计,有将近30%的人曾有过失眠的困扰,其中严重程度达到需要使用药物者高达17%;六十五岁以上的老年失眠人口的比例则更高,达年轻人口群的五、六倍之多。这些困扰还未包括为数亦不少的日间嗜睡,及其它睡眠中伴随有异常行为发生的问题。
长期睡眠不足对人体有害,即使少睡一个晚上,一个人隔天的精神与压力也会立刻显著受影响。在实验研究中把调查对象分为两组:一组睡足8小时;另一组则没有睡觉。
研究结果显示,没睡觉的那组人隔天体内的控制压力和控制睡眠的荷尔蒙都显著增加,变得比平常更疲倦,心理压力更大。
研究人员说:“最糟的是,当一个人一晚没睡或睡不够、睡不好,他需要两三天的充裕睡眠来弥补其中的伤害。”另一项调查显示,虽然一组人比另一组人少睡半小时,他们在打字时出现的误差却是后者的两倍。
可见,一般人一天需要7至8小时的良好睡眠,青少年和儿童则需要更多睡眠来让身体细胞更新。如果持续一星期每天少睡两个小时,就足以形成“长期睡眠不足”,对健康造成多方面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