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朋友,天生是块搞文学的料,曾是中学文学社的社长,年纪轻轻就发表了很多让人惊羡的文章。由于偏科,他只考上一所不起眼的中专学校,学财务会计。他很不情愿地走进那所学校,但想起有大量的时间看书、写作,又心安了。
毫不夸张,他的文字功夫在全校都是数一数二的,但是,他在进校文学社的时候却受到阻碍。他递交申请书的时候,接待他的老社长扫了一眼他的文章后,说:“是抄的吧?”
他火了,顶了一句:“你懂不懂欣赏文章?”
老社长将他的文章扔在地上,同时也把文学社的大门关上了。临走时,老社长还奚落他:“你那几篇狗屎文章,谁稀罕?”
他愤怒了,转而到校报,学写新闻。他不相信,在这么一个学校,就没有自己容身之地。他很勤奋,在保证每期在校报副刊上发表一篇文学作品的前提下,必有数篇新闻上报。后来,他成为学校最活跃的“学生记者”,有几篇新闻稿件还刊登在学校所在市的日报上。
成功之后,他庆幸自己没有进文学社,还打心眼里感谢那个曾深深地伤害过自己的文学社头头。
毕业的时候,他到学校所在市的那家日报应聘,接待他的总编哈哈大笑:“你也太不知天高地厚了吧?就凭你,能进我们报社当记者?”
他被老总“扁”了一通后,异常恼怒,转而细想又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一日,他受到极大的打击,就找到校报主编诉说心中的苦闷,主编的一番话让他深受启发,他决定南下,发誓不干出一番大事业给那老总看看,决不罢休。
在南方,他成了一名打工记者,专搞体验新闻,抖出一个又一个绝对内幕。一年后,他的名字上了全国各地的报纸。
据说,拒绝他的那位老总在转载他的稿件时,突然冒出一句话:“咦,这小子还真有点本事!”
点评: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伤害,有时是一种源动力,让你在一扇门关闭之际,用心去敲开人生中的另一扇门。其实,每一种愤怒都有建设性的一面,而只是很多人都没有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