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性本质公理的内涵
顾名知义,人性本质公理,也就是对人的本质特性的归纳概括。它是把人从它物中区别开来的特性。人是灵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本质特性,也是人区别于非灵长类动物的本质特性,在此没有必要讨论了,而仅仅讨论人区别于灵长类动物开的特性。人属于灵长类动物这个属,但却是灵长类动物这个属中的佼佼者,与其它灵长类动物有所不同,所以被称为高级动物。体现这种高级的不同特性就是人性本质。这种高级的内容是什么就是下面需要讨论的。
1·定义人性本质样本的三个限制条件
人与人又不一样,所以在对人性本质进行归纳概括之前,必须对所定义人的样本作一个限定。就单个的个人分析,人与其它灵长类动物可能存在完全相同或者部分一致的特征:其它灵长类动物是四足着地行走,现实中也有因某种原因而不得不四足着地行走的人;其它灵长类动物只有叫声,没有形成表意清晰的语言,现实中也有不会说话的哑巴;其它灵长类动物智商低,最聪明的猩猩也难以超过智力正常的三岁小孩,但现实中也有智力到死也没有达到三岁小孩水平的人存在……所以,这里讨论人性本质就不得不事先加上成熟健康的三个条件限制:一是大脑发育成熟并且正常的现代人。这一限定是把讨论对象限制在智商达到平均水平的现代人的范围内。在此发育未成熟的小孩,以及因遗传或疾病原因而导致智力发育过低的个体和进化为人之前的类人猿都被排斥在定义范围之外。二是大脑未遭受损伤,神经系统健康的人。这一限制是把发育成熟且智力正常,但因遭受外力或疾病重创,导致神经系统损坏而患精神病的个体排斥在定义范围之外。三是人生旅途中未受重创的心理健康之人。这一限制是把发育成熟且智力正常,并且也没有患精神病,但因某种特别经历致使其心理严重扭曲改变的个体排斥在定义范围之外。
只有这三个条件全都满足的人,才能归纳概括出人区别于其它灵长类动物的本质特征。但在此不能简单地用身心健康二字进行限制,因为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作的定义把绝大多数人都定义在不健康的范围内。它把健康定义为: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其细则包括10个内容构成的标准:
(1)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2)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御一般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一个人如果满足这个标准,也就近乎完人了。对人的本质特性的概括不需要这样严格的限制。
2·人的本质特性的七个内容
满足了前述三个条件,概括出人的本质特性也就可能了。这种本质特征可简单地概括为:人是主体性存在,对于任何一个单个的个体,都可称之为主体我。其内容具体展开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能完整记忆其感觉、知觉和经历的存在,即能完整地将其曾经有过的感觉、知觉和经历进行信息化处理,包括归纳、整理、储存和提取,以形成关于自我的种种信息。
(2)确知有我且是自我觉醒着的存在,即对自我有认知,知道自己是独立于其所面对的任何他人、它物之外的不同存在,能在自我和非我之间明确地划出界限。
(3)视面对的万事万物为对象化的客体存在,即任何一个个人不仅是一个独立于他人、它物之外的存在,而且是能把所面对的存在都对象化为认知、反思、品评的客体的的存在。
(4)能广泛地赋予客体以工具意义的存在,即能根据相对于主体我的存在和发展的价值需求满足关系,赋予对象化存在以意义,使之成为主体我的存在和发展的工具,并且其工具意义越强,他就越会看重它、关注它。
(5)把其行为选择建立在预期基础上的存在,即能认知自我及其对象化存在的非我的发展变化,并近似地,甚至准确地预测其变化,并在预测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预期,以对应调整其行为选择。
(6)不容忍且千方百计地拒绝被决定的存在,即自己的事自己做主决定,不乐意被他人做主决定,如果没有外在限制,主体我不愿意接受他人对他的任何安排,除非这种安排直接是其所求。
(7)能对自身和同类的行为做出反思的存在,即会对自我和同类的他人,包括古今中外的人的行为进行反思,通过分析、比较、评价、假设,判断自己的行为得失的原因和同类他人的行为得失原因,以吸取经验教训,重复有所得的经历,避免有所失的行为。
在前述七个具体特征中,或许有些具体特征可分别在不同灵长类动物中找到近似或相同的表现,而仅仅只有程度上的差别的话,那么,全面具备这些特征,就只有满足成熟健康三个条件的人了。就其能力分析,反思和预期,则可能是人与其它灵长类动物区别开来的最本质内容。反思是建立在记忆基础上的。尽管记忆是所有灵长类动物所共有的一种能力特征,但它们都只是在分析、比较、评价、假设的能力大门之外记忆。人的这一能力在其它任何聪明的动物个体中很难发现。这更不用说对自我及同类他人以及相关属类的长久活动结果和所能造成的影响和后果进行反思思考了。而预期又直接是以反思的分析、比较、评价、假设为基础的,是在反思基础上形成的对于主体我自身及其被主体我对象化的存在二者之间相互关系演化发展的方向方式的判断设定。
3·人性本质的六个规定性
而对于所描绘的这些特征可从理论上概括为六个方面的规定性,即:自我意识的充分理性、行为选择的自我决定、唯我利己的自我肯定、客体工具的自我中心、自我超越的无限欲望、自我异化的生命享用。这六个规定性作为一个整体就构成人性本质公理的完整内涵。
在这六个规定性中,前五个是有关人的主体性的表现方式的界定,所以其规定性体现得越充分,人作为主体性存在,其主体性人格就展现得越充分、越完整,其人生价值就实现得越充分。相反任何一个规定性的缺失,也都是人的本质特性的部分丧失或全部丧失。
(1)不具有自我意识的充分理性这一规定性的特性,也就是不能分辨自我与非我。昏昏噩噩,真正如庄子所言,是“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引自《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这也就是主体性没有觉醒的一般灵长类动物。
(2)不具有行为选择的自我决定这一规定性的特性,就只能被动地接受他人和环境的安排。如果他没有被决定,就只能像在两堆相同草料间的驴一样不知选择而饿死,这就成了连蠢人也算不上的真正蠢驴。
(3)不具有唯我利己的自我肯定这一规定性的特性,也就是丧失了自我,不再有对于自我以及自我行为的价值判断辨别能力。这就成了一个不求所终,也不知所终,完全由动物本能支配其行为的灵长类动物。
(4)不具有客体工具的自我中心这一规定性的特性,其主体性也就不存在了。主体性的一个最显着特征就是具有使物为我所用的能力。不知使物,不能使物,也就难免被物所使,或者物我一体,成为被决定的存在。
(5)不具有自我超越的无限欲望这一特征,也就是其主体性已经消亡到只知有现在的存在了。这也就是即沉醉于现状,安于现状不求改变、不求进取的行尸走肉。
(6)自我异化的生命享用这一规定性的特征,则是人的主体性本质对于这种主体性本质的否定,即对前五种特性的否定。只不过这种否定仍然体现了前五个规定性本身,至少不违背前五个规定性。因为这一规定性的内容也是由主体我完成的选择。这也就是说,自我异化的生命享用行为本身也是主体我的选择,不是外力强加给他的,只不过是主体我把肌肤之利作为其行为选择的依据,仅仅看重肌肤之利,也只求肌肤之利,把生命活动定格在享受生命的活动上。所以,这一规定性的特征体现得越充分,人作为主体性存在,其主体性就丧失得越多,其人格特征就越是与其它动物靠近。
二、自我意识的充分理性定律
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与主体性觉醒的过程是同步的。主体性的觉醒也就是动物个体感知到自身的存在的事实以及能把自我的存在从其所存在于其中的环境的存在分离出来,确知自我与它物不一样,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自我与客体之间的相对关系。相对于一般动物而言,进化到这一步应该说是一种质的飞跃,所以这一能力是绝大多数动物所不具备的,即使人,也只有到一周岁左右时,才能辨别出镜相中的我。这一能力在灵长类动物中也只有成年的猩猩、猴子才可能拥有。但这还不能算是主体性的完全觉醒。主体性的完全觉醒,则是自我意识的形成。主体性的完全觉醒与自我意识是同一概念,即认知到主体我之外都是与主体我相对立的客体。
自我意识也就是意识,尽管有多个主体我达成共识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存在,但它仍然是以一个一个的主体我的意识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单个主体我的自我意识,也就没有社会意识。所以,超越自我意识的意识是不存在的。他人的意识也仅仅是他人的自我意识。而构成意识的直接是关于自我现实存在和发展变化趋势的信息。这种信息的积累就是自我意识的丰富和发展,而信息的积累又是以其记忆能力的形成为前提的。有了关于自我的现实存在和发展变化趋势的信息积累,主体我才能感知到自我与所存在于其中的外部环境联系的边界,才能把自我从非我的环境存在中分辨出来。一般人很难记忆起三岁之前的事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一般人在三岁之前其主体我还没有完全觉醒,处于朦胧之中,还不能明确地分辩出自我与非我。
1·构成自我意识的三类信息
构成自我意识的信息可分为三类:
(1)现境信息。
所谓现境信息,也就是主体我对于自我现实存在状况的认知把握。其内容有三个:
一是我是谁?回答的是对于主体我的自身状况的问题,包括我多大、是男是女、四肢状况如何、精力状况如何、具有一些什么能力等内容。这一内容主要是对主体我的现实存在状况的确认。而这种确认是对由记忆积累起来的关于自我与非我信息的抽象和归纳。二是我在哪?回答的是我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之中的问题,包括我住在哪儿、我父母是谁、有哪些人爱我、有哪些人恨我、有哪些亲戚朋友、有些什么样的邻居、谁是我的敌人、周围哪些人和物会伤害我、我从周围什么人和物的存在中可获得助益等内容。这些内容更多的是需要主体我通过对自我存在的环境和背景的确认进行判断确定的。不具备分析判断能力的动物,是难以准确回答我在哪这一问题的。三是我要什么?回答的是如何对于主体我的价值需求进行设定的问题,包括我的生存需要什么、我应该如何展现自我的存在、我的什么意见必须得到尊重认同等内容。这是对于现实中的我所存在缺失的确认,需要是以缺失为前提的,没有缺失就没有需要。
但在这里还仅仅是主体我对自我现实的一种了知,即如同镜子把被照摄物摄入镜中形成的镜像一样。对于主体我现实存在状况的认知还包括对于自我现实存在状况的判断。没有判断,仅仅有这种了知,人也就还仅仅是和镜子一样的死物。这种判断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我价值需求已经获得满足的内容有哪些?二是自我价值需求还有哪些内容没有满足?三是制约自我价值需求满足的阻碍因素是什么?四是能提升自我价值需求满足的有利因素有哪些?这四个方面的信息是在前述三类信息的基础上思维判断形成的,是围绕自我价值需求的满足与否的关联关系展开的。
所谓价值也就是在确认了我是谁、我在哪、我要什么之后,通过对自我的过去和现在的纵向比较以及我它现实状况的横向比较而发现并且必须弥补的缺失。对这种缺失有弥补作用的存在,就是有价值的。但各自所发现的缺失不同,认定必须弥补的内容也不同,所以判定的价值内容也就不同。
(2)前景信息。
所谓前景信息,也就是对于主体我未来状况的认知和把握。前景信息是基于现境信息对其环境存在物发展变化的预测信息和对于自我未来状况的预测信息。这类信息的积累对于其主体性的觉醒程度要求更高,它既需要对于环境存在物相互之间的关联关系及自我行为选择与行为后果的关联关系的把握,也需要对于环境存在物相互之间的关联关系的演变与自我行为选择与行为后果的关联关系的演变之间的关联关系的把握。否则其预测信息就不可能得到。预测不是臆测,是建立在对事物之间的稳定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的把握基础之上的。对于环境存在物相互之间的关联关系及自我行为选择与行为后果的关联关系的把握,以及对于环境存在物相互之间的关联关系的演变与自我行为选择与行为后果的关联关系的演变之间的关联关系的把握,这也就是对事物之间的稳定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的把握。
具体分析,其内容是回答的四个问题:一是制约自我价值需求满足的阻碍因素是在减缓还是在增长?二是能提升其满足的有利因素是在增加还是在减少?三是有无办法提升增加速度,或者改变减少的趋势?四是在确定的未来,自我价值需求满足的状况会怎样?只有对于这四个问题有了完整准确的解答,才有自我未来前景信息的形成。
(3)观念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