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这种人格的人,前景信息已被挤出大脑,他关注的仅仅是应该和努力的过程本身,所以,他们往往把“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作为座右铭,不会为行为的受挫而丧气。之于结果如何,他会认为与自己不相关。这种人格的人孔子最为典型。当孔子奔走在各个诸侯国的时候,他疲惫却心无二务,不管他人如何讽刺,不管所受到的挫折多么严酷,都丝毫不能改变他仁义礼乐救治天下的决心。他认定现实的问题就是礼崩乐坏,仁义不再,其救助的途径也就是克己复礼,恢复西周,至少是恢复东周的等级秩序。他总是精神抖擞,把失败的昨天甩在脑后,而“孔席不暖”。《论语·宪问》明确地记载了他“尽人事而听天命”的人格。“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作为司晨看守城门的人,也都知道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很显然,作为预期的前景信息在他的行为选择中没有任何地位。他所关注和思考的仅仅是基于事物规律和现实对比而作出的价值判断——应该——而行动,行动的结果是什么,他不关注。
(3)感觉型妄想人格——浪漫的唐吉柯德人格。
具有这种人格的人想象丰富,甚至丰富得脱离了实际。在他的大脑里规律信息很少,所以他不是从事物之间的必然规律进行判断,而是用想象模糊了现实信息和前景信息的界限,用想象重构了现实,其行为选择总是以感觉和意想为依据,违背常理,让人感到可笑和滑稽。堂吉诃德可作为这一人格的典型。堂吉诃德是西班牙最负盛名的作家塞万提斯笔下的一个典型人物。他是一个瘦削的、面带愁容的穷乡绅,由于读骑士文学入了迷,模仿书中人物,没有强壮的马,用一匹瘦弱的老马代替,另外找了一柄生锈的长矛,戴着破了洞的头盔,去游侠。他雇了附近的农民做侍从,又把邻村的一个挤奶姑娘想像为他的女恩主。他把乡村客店当做城堡,把店老板当做寨主,硬要店老板封他为骑士。店老板乐得捉弄他一番,拿记马料账的本子当《圣经》,用堂吉诃德的刀背在他肩膀上着实打了两下,然后叫一个补鞋匠的女儿替他挂刀。“受封骑士”的堂·吉诃德走出客店,把旋转的风车当巨人,冲上去和它大战一场,被弄得遍体鳞伤。他把羊群当做军队,冲上去厮杀,被牧童用石子打肿了脸,打落了牙。
他把一群罪犯当做受迫害的绅士,杀散了押役,解救了他们,要他们到村子里找女恩主去道谢,结果反被这群罪犯打成重伤。
(4)自负狂妄的庸人人格——刚愎自用的项羽人格。
把西楚霸王项羽说成庸人,很多人都难以接受这一判断。但他以被操纵得如同手指中蹦出的音符一样的几十万虎狼之军,败给那“地痞流氓”刘邦,就显示了其庸人的本质。他之所以能成为众人心目中的英雄,是他的庸人人格的普遍性所致。他恃才傲物,自以为是,听不进任何他人的建议,唯我是尊,唯我独是,违背最基本的治国平天下的规律,一切依臆断行事,把大有作为,并被事实证明也大有作为的一大批人才挤出了楚营,孤立了自己,强大了对手,结果留下了“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唉叹,也留给历史无限的遗憾。具有这种人格的人,其行为选择看重所预期的结果。但其预期脱离了对现实状况和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预期也就堕落为十足的臆断。
(5)理想主义的智者人格——唯理是遵的苏格拉底人格。
苏格拉底是着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引进新的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的罪名判处死刑。身为雅典的公民,尽管他曾获得逃亡雅典的机会,但苏格拉底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这与他的价值观念相违背。在苏格拉底即将处死的那天晚上,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而面容却镇定自若。他的最后遗言是“克力托,我欠了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鸡,记得替我还上这笔债。”具有这种人格的人,谨言慎行,不辞劳苦,以所设定的终极价值目标的达成作为约束进行决策,自我确认的观念,不会轻言放弃。
(6)均衡中庸的常人人格——现实的骆驼祥子人格。
骆驼祥子是老舍笔下的一个典型人物。他曾经是一个要强的人力车夫,但并没有因为他的要强而多得到什么。为了买得属于他自己的车,他从生活中节省每一分钱。他放下面子与下等车夫抢客,甚至连一口好茶也不舍得喝。但不久他连人带车被大兵抢走,他逃回时也没有脱离能占便宜时绝不会让便宜流失的庸人本性,顺手牵走大兵留下的骆驼。他并不喜欢虎妞,但受情欲和财产的引诱,他还是设法与她结了婚。尽管虎妞不耐看,但她是人和车厂老板刘四爷的女儿。他学会了所有市井恶习,并和巡警找别扭,学会了保护自己,但成了一个不求上进的车夫。他给人拉包月,受了点气,就很快离开了。虎妞难产死去,为了办好丧事,他卖掉了属于自己的车。邻居二强子的女儿小福子表示愿意跟他一起过日子。他从内心喜欢小福子,但又苦于无力养活他们全家,只好狠心违背许下的承诺离开了她。具有这种人格的人,既理性,但又跟着感觉走,既循着预期努力,但在受挫后又会气馁改变主意。
四、意志行为的我行我所是定律
我行我所是的是,就是主体我在对大脑里的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判断,确定其原有行为的是与非。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我认为是应该的,必须的,不为之付出努力,我会为之悔恨不已,甚至终身遗憾。这也就是主体我大脑里的规律信息的显化。其内容既包括他对于事物之间的稳定联系的把握,也包括他所坚持的信念和价值观念。二是我认定这是必须马上付诸行动的事,否则就是自我的堕落,我会羞愧不已。这是主体我对于行为活动优先性的认定。其内容不是价值有无的判断,而是行为价值大小的比较判断,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活动时间上的优先顺序判断。三是我认定这就是我的所爱,我的所恨,不为之付出努力,我内心就会感到不安。这是主体我的情感的展示,其内容既包括因爱而努力以成之的行为选择的合理性,也包括因恨而努力以毁之的行为选择的合理性。
并且这里的是,是主体我通过分析比较,已认定的,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周全的选择可供选择。如果不作如此选择,就是自己的愚蠢。
但我行我所是在意志行为的反思过程,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一般而言是在五种情况下发生。一是行为过程之中的反思。其前提是行为活动并不匆忙或激烈,主体我在行为活动过程中还有反思的时间余地。二是行为间断期间的反思。这往往是其行为活动在一个相对完整的行为活动阶段结束时的短暂间歇期间发生的。三是行为遇阻之时的反思。这往往是其行为活动进展不顺利,受阻被迫停止时发生的。主体我的行为活动进程和结果都有相对明确的预期,如果进程和结果与预期相左,本身就说明其行为选择存在有漏洞,所以此时不得不进行反思。四是受到批评之时的反思。当其行为活动可能对社会他人造成一定影响时,其行为活动受到品评质疑也就不可避免。一旦其行为受到批评,主体我也就被迫反思其行为选择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五是新有机会来临之时的反思。这往往是其是行为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因为新信息的获得,使之感到有了重新进行行为选择的必要时发生的。不进行这一反思,往往会丧失更好的机会。
相对于任何一个人,并不是其行为活动处于这五者之中任何一种情况下就会自然而然地进行反思。有时主体我可能是完全不作反思,而仅仅受制于从众心理,随大流而放弃反思;或者受制于其已有的习惯,使其行为活动跟着习惯走,不作反思;或者已神经麻木,主体我不再有判断,也不愿由自我做出判断,成了仅仅受人驱使的工具;或者是被自己过于激烈的情感情绪冲动控制而放弃了反思。无论属于哪种情况,如果主体我不对其行为反思,也就是主体我的隐退,使自己的行为选择陷入非意识的行为,这种行为也就不再是意志行为。
而反思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主动反思,一是被动反思。主动反思是主体我的主体性的显示,它往往是自觉地回答五个问题:这事有意义吗?其意义何在?有无更大意义的事?在这事上努力值得吗?这事需要继续坚持吗?被动反思往往是在其行为受到批评,或者受挫,或者与预期不相符时,进行的自我辩护性反思。因此这种反思具有明显的文过饰非的特征。这种被动反思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无理狡辩,毫无道理地反击批评意见,甚至对批评者进行人身攻击;不承认当初选择的失误,强调是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并在意料之中;对被忽略机会的价值进行贬低,片面拔高原有努力目标的价值。
无论是主动反思,还是被动反思,反思的结果都会归结到主动反思的第五个问题上来,即“这事需要继续坚持吗?”肯定的回答就是已有行为活动的继续,否定的回答则是已有行为活动的中止。
尽管有“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之说,但当行为活动因为其合理性被否定和怀疑而中止,却难免造成人生精力投入的浪费。所以,由此可以得到意志行为的我行我所是定律:反思对其原有行为合理性否认越少,其意志行为达成人生目标的效率就越高。走错了路退回来不仅需要时间,还要支付体力,甚至在很多情况下,一错就无以弥补其损失。
五、人性第一弱点:文过饰非
美国的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曾系统地探讨过人性弱点,并着有《人性的弱点》一书。这书风靡全球,数十年不衰。但他仅仅从表象进行了分析,并没有深入到人的心理本质深处。应该说人性的弱点第一个是文过饰非。这一弱点是与意志行为的我行我所是这一意志行为的形成环节相伴随的。人之所以有文过饰非的弱点,是因为人是主体性存在。是主体性存在就难免会自主和不自主地拒绝和抵制被对象化。而主体我在一定行为活动之后,又总会有四种情况使之被置于对象化的地位,成为被动反思的对象:
首先,面对批评。这就是主体我成了批评者的对象化存在,是批评的对象。因而,他也就不免出于自我保护,反对被对象化而选择抵制批评的行为。此时,无论批评者的批评是否恰当,他都会进行辩护。即使批评完全中肯,他也不会接受。他不会从批评者的意见中审视自我的行为,发现自己行为活动的不当,而是强调对方提出批评意见的立场、角度。这就成了批评合理情况下的文过饰非的典型行为。
其次,面对失误。这就是对于自己的一定行为活动,主体我自己也发现有不当,但也不是从自我的意志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失误进行反思,而是从客观条件上为自己辩护。其反思不是从自我主观原因上寻找行为不当的能力、意愿、心理原因,而是仅仅强调客观条件的限制,使之无法在此之前做出恰当合理的行为选择。
再次,面对失察。这就是主体我的判断和意见与事实相违,在事实面前不得不进行反思思考。但在这种情况下,他也不会从主观上找原因,相反会强辞夺理式地辩解。其策略一般是颠倒黑白,狡辩黑白定义的相对性和可转化性,甚至否认真理的存在。
又次,面对失正。这就是主体我的判断和意见有所偏袒,发生明显的不公。在此种情况下,他宁可颠倒是非,也不愿修自己的判断和意见,认是为非,认非为是,固执自我原已确认的观点,不愿修正和改变。
复次,面对失理。这就是主体我的行为活动或判断、意见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性,甚至直接是荒唐的错误,使之从正理、反理,公理、婆理都无法讲通。此时,他也就不再讲道理,而是撒娇、耍赖,甚至讲实力、讲义气,以让人容忍和迁就其无理的言行。
人之所以会有文过饰非的弱点,一是因为主体我担心自我的主体性受损,二是因为不愿意被他人对象化为客体存在。相对于主体我,前者就意味着体现为主体性的自由和权力被人剥夺,后者直接是被对象化置于客体的地位,接受其他主体我的审视和批判。
人性这一弱点并不是道德品行问题。不仅任何一个个人都可能有过文过饰非的行为表现,而且也正是因为人的这一特征,才使具体的个人都有自己特有的个性。一个人的意志越坚强,行为越执着,价值观念越分明,他的个性就越突出,这一弱点也就越明显。所不同的仅仅是其文过饰非的方式和程度的不同。所以,即使圣人孔子也不例外,也具有这一人性弱点。他与弟子陷陈蔡之间时,拒绝子路从陷困的自身原因反思和子贡的自我调整对策,而赞同颜渊的自我陶醉式的精神胜利法反思,就是典型的一例。
而文过饰非的结果却是自我封闭,失去社会应该有的认同,在主体我与社会之间筑起一堵无形的壁垒,被孤立起来。因为文过饰非的本质就是欺骗,就是耍赖,就是呈强。无理的辩解只能是欺骗,无法辩解时就只能是耍赖,如果手中握有权力则是以强凌弱的压制。而欺骗的谎言无论多么华丽圆满都会被揭穿后而遭唾弃,无理取闹的耍赖更会被众人视为不耻,至于压制则直接是剥夺对方的主体性,激起对方的反抗,造成双方之间的相互对立。这三者即使不直接导致他与其他主体我之间的冲突和对立,也会疏远与其他主体我之间的联系,其最终结果都是其主体性的缩减和降低。主体性的存在和实现是本质完全不同的两个状态,主体性的存在是前提,但它仅仅是在主体我的意识中把所面对的万事万物置于认知、审视、判断的客体地位,主体性的实现,则意味着被主体我的意识对象化为客体存在都直接成为其达成价值需求满足的工具和手段。而唾弃、不耻和对抗则是由自我意识对于客体进行对象化向工具手段转化的失败,甚至成为主体我达成价值需求满足的障碍。
六、意志行为的我是我所需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