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次年正月,晋军便不断派出游动骑兵,截击梁军放牧的军兵和马匹,梁军便闭门不出。周德威又让游骑去围着梁营四周呐喊叫骂,梁军怀疑有埋伏,更不敢动,只是困守营中,喂养战马,由于草料不足,饿死不少战马。周德威见梁军仍不出战,便亲自带领两员战将,统领3000精锐骑兵,直抵梁军寨门前叫骂,众军士把梁将以及梁朝皇帝朱温一通辱骂,揭出他们的种种丑史,直骂了一两个时辰,梁将终于忍耐不住,开门出战。周德威与他战了几个回合即后退,边战边走,把梁军引到野河旁。那里有一座浮桥,由晋军将领李存勖带兵守卫,他们让过周德威等人后,便拦住梁军,不让通过。但是,梁军实在太多,前赴后继,争着前来夺桥。晋王李存勖见形势危急,派出200长枪兵增援,杀了半天,未分胜负。李存勖又想出去决战,便对周德威说:“现在两军不相上下,我军兴亡就在此一举了。我愿去打头阵,你们随后跟进,定要杀败敌军,才能泄我心头之恨!”说完便要出动,周德威拦住马头力谏:“梁兵太多,我军只能智取,不能力胜。他们离开营地有数里之遥,虽然带着干粮,也没时间拿出来吃,战到傍晚,敌军一定又饥又渴。那时再战,敌军疲惫,必定产生退却的心理,我方再派出精锐骑兵冲杀过去,一定能大获全胜。现在还必须静待才成!”李存勖这才没有出动,两军仍是僵持着。
到傍晚之时,梁军终于支持不住,慢慢地向后退去。这时,周德威站到高处大声喊道:“敌兵逃跑了!”说着,指挥精骑猛冲过去,晋军喊声如雷,如猛虎下山,巨浪席卷,势不可挡。梁军本已没有斗志,便只顾逃命,溃不成军了!晋军又适时高喊:“梁人也是我们的百姓,只要放下武器,一律免死!”梁兵听了便纷纷放下武器。但晋军深恨梁军,仍杀了不少梁兵。晋军一鼓作气追到柏乡,梁军营内已经空无一人,遗弃的辎重、粮食、兵器不计其数。这一仗,晋军杀敌2万余名,缴获马3000匹,铠甲兵杖7万件,还活捉梁军大小将领近300人。晋梁决战,晋军大获全胜,全靠周德威计谋巧妙,既用诱敌计给了敌军一个下马威,又采用坚守之法,消耗敌人,用截粮断草的办法,令敌军损失许多战马,最后又采取了耗敌一天的战略,让敌军疲惫不堪,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晋军取胜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孙膑说的“夺取开阔平坦的地带”,用退后的办法得到了大片开阔平坦之地,便于骑兵冲杀。而顶住敌军的关键是坚守浮桥,这是占据了水上的险要之道。周德威的指挥正是符合了孙膑所说的用兵之道,因而大获全胜。
孙膑在这里提到了“夺粮”,许多兵家都是用夺粮之策,把敌人置之死地。
《孙子兵书·作战篇》:“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草庐经略·卷三·粮饷》也说:“久守则须屯田,进击则谨粮道,深入则必因粮于敌。”因,依靠。深入敌境作战,必须依靠就地征用粮秣。在军事上的因粮于敌,指取之于敌,以战养战。
古代作战,后勤保障主要是粮草。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是这个意思。古代交通运输工具落后,深入异国作战,战线过长,交通不便,部队粮秣供应,完全依靠本国运送,是十分困难的。因而,采取“因粮于敌”,取之异国的办法成为古代战争中常为兵家所运用的有效办法。有些人也提出了以“抄掠”、“抢夺”的残暴手段来解决军需供应问题,例如《百战新法·饥战》云:“凡兴兵征讨,深入敌地,刍粮乏阙,必须分兵抄掠,据其仓廪,夺其蓄积,以继军饷,则胜。”这无异又会给异国百姓生命财产以严重危害。抗战时期侵略者的“三光”政策,就反映了这种极不仁道的残酷行径。也恰恰说明了非正义战争的反动。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我军初创时期,其物力财力来源,主要是靠打土豪筹款,缴获敌人的武器弹药装备自己。我党领导人在论及解放战争时期部队的物资来源问题时说:“主要向敌军和国民党区域求补充,只有一部分向老解放区求补充”,“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我军是无产阶级的军队,在运用“因粮于敌”的谋略时,才真正站在人民立场上,为了人民的利益打击敌人,缴获敌人的物资,补充自己。
在现代条件下作战,运输能力已空前提高,但单位时间内的物资消耗也大得多,补给量大大增加。在可能的情况下,通过缴获敌人物资补充自己,仍然是损失少、受益多的有利战策。
夺取敌军的粮、水、路等,或者以粮、水等为诱饵引敌上钩,方法不同,本质一样,都是抓住敌军的要害而把敌军置之死地的有效方法。由此可见,孙膑说的“五度”与“九夺”都是临敌指挥的重大问题,只要能在用兵之时加以适当的运用,便能收到奇效。
企业决策是企业管理者的最重要的工作,也是决定企业能否把握正确轨道稳步前行的必修课。企业决策对于企业的影响和作用有大有小,但都将直接作用于企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不能作出正确决策的管理者,将不会是一个好的管理者,更谈不上卓有成效。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在企业决策工作方面下大功夫,并不断提高正确决策能力、科学决策水平,为企业发展指引方向。如何做好企业决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楚,但有一条应该明确的是,做好企业决策首先要懂得取舍之道。那么,企业管理者在企业决策过程中,如何做好取舍呢?
第一、去除琐事,把握方向,着力于搞好企业决策。往往越高级别的企业管理者,其时间将越不受自己控制,如果不能切实注意工作的时间分配,提高时间管理的有效性,就往往陷入应付日常琐事的怪圈,虽然事事亲历亲为,但是效果将不会很好。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其最为关键和重要的职能就是把主要精神用于决定企业发展战略,搞好日常决策,把握轨道,为企业管理指引方向,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琐事烦事全都管。致力于企业决策,把主要精力、多数时间用于制定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决策能力和水平,这才是一个企业管理者的应有之道。
第二、去繁就简,简单管理,提高决策目标的可读性。“简单的是最好的”,这是宇宙不变的法则。作为企业管理者,要懂得简单管理的道理,进一步明确决策目标的可读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力于决策的执行力度,促进决策向成果的转化。如果管理者喜欢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形象,那么,不仅使决策变成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让人不能清楚地把握决策途径,不能清晰地看到决策的目标,而且决策的变成最大的问题。由于其目标的复杂化和不具有可读性,对员工的目标激励作用也将会大打折扣。去繁就简也是企业决策的一个基本原则,无论程序如何复杂,工具如何深奥,其决策目标都应当是简单清晰的、易于理解的。
三、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企业的优势和劣势,明确企业决策的依据。每个企业都有各自的实际情况,如具体的生产经营环境、一定的团队素质、一定的人文环境和市场竞争形势等,这些客观条件使得每个企业都有着自己固有的优势和劣势。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所谓SWOT分析,即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对企业的发展方向能起一定的指导作用。企业管理者在决策时,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把握企业的发展机遇,去除企业的劣势。如果不能正确地对自身实力和优劣势情况进行客观评价,那么企业的决策就难以保证其有效性和正确性。“不能争第一,就要争第二;不能争第二,就要退出竞争”,这是企业确保基业长青的基本规律。
第四、去除与企业文化相悖的业务,着力于以企业文化指引企业决策方向。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优秀精神、使命、共同价值观和企业伦理、企业哲学为核心的管理体系,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趋势。企业管理者在做出一项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这项决策是否与企业文化因素相一致。任何一项决策必须以符合企业理念为前提。如果一项生产经营业务与企业的使命和精神产生背离,那么即使当前这项业务有着丰厚的利润,也应当予以放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文化的指引和激励作用的发挥,员工们才能真正把企业文化铭刻于心,进而转变为自觉的行动,企业不能说一套、做一套,仅仅盯着一时的得失,而影响了长远的发展。总之,企业决策要去除与企业文化理念相悖的决策,施行与企业文化理念相一致的决策,靠企业文化来指引决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