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由于生活而烦恼时,请记住自己是快乐的主宰。没有人代替你的存在,除非你被自己打败。
真的,只要改变精神,常常可以改变人生。耶稣说过,天堂就在你心中;地狱,当然也一样。
1、让希望开道
在美国缅因州,有一个伐木工人叫巴尼·罗伯格。一天,他独自一人开车到很远的地方去伐木。然而,当他用电锯锯断一棵大树倒下时,被对面的大树弹了回来,他躲闪不及,右腿被沉重的树干死死压住,血立即从伤口流了出来。
一阵阵的疼痛使罗伯格头晕目眩,。面对自己从未遇到过的失败和灾难,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我该怎么办?”确实,周围几十里没有村庄和居民,10小时以内不会有人来救他,他将由于流血过多而死亡。
“不能等待,必须自己救自己。”他用尽全身力气抽腿,可怎么也抽不出来。他摸到身边的斧子开始砍树,但因为用力过猛,才砍了三四下,斧柄就被折断了。真是觉得没有一丝希望了,他不禁叹了一口气,但他抑制住了痛苦和失望。他向四周望了望,发现在不远的地方放着他的电锯,他用断了的斧柄把电锯弄到手,想用电锯将压着腿的树干锯掉,可是他很快发现树干是斜着的,如果锯树,树干就会把锯条死死夹住,根本拉动不了。
“看来,死亡是不可避免了。”正当他几近绝望的时候,他忽然想到了另一条路,这就是不锯树而把自己被压住的大腿锯掉!“这是唯一可以保住性命的办法!”他当机立断。于是,他拿起电锯咬牙锯断了被压着的大腿,终于用难以想象的决心和勇气成功地拯救了自己!
点评:每个人都会遭遇失败,失败降临时,最好的办法是阻止它、克服它、扭转它,不过很多时候常常无济于事。那么,设法让失败改道,变大失败为小失败,往往能在失败中找到成功。
2、心底无私天地宽
1663年之前的牛顿,大学学业既不比别人好也不比别人差。可是在这一年里,在巴罗的教育下,牛顿的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巴罗是当时欧洲的第一流学者,曾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自然科学讲座即卢卡斯讲座的第一任教授。牛顿选听了自然科学讲座,不久,巴罗发现他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学生。
为了使牛顿进一步深造,巴罗选择牛顿作为助手,指导他阅读德国著名天文学家开卜勒的《光学》,培养他掌握当时世界的最尖端科学。当巴罗看到牛顿在数学方面超过了自己时,感到格外高兴,他甚至很谦虚地对同事和朋友们说:“我对数学略有造诣,但和牛顿相比只能算一个小孩。”
1669年,为了给牛顿创造独立工作和晋升的条件,年仅39岁的巴罗毅然决定让贤,他辞去了卢卡斯讲座教授,并力荐年仅27岁的牛顿当上了卢卡斯讲座教授,从而为牛顿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巨匠铺平了道路。
后来,每当人们谈到牛顿时,不能不深切地怀念和敬佩巴罗教授———这位举才让贤的贤者,让人类物理学史上终于诞生了一个划时代的大师,从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不过,人们在科学史上也记住了以下不和谐的镜头:
英国科学家戴维发现并培养了法拉第,当法拉第在学术上有了建树时,戴维却不顾他人的意见,拼命阻挠法拉第参加英国皇家学会;
英国数学家康托因创造集合论而声誉鹊起,可他的导师、柏林大学教授内克不仅千方百计阻挠康托在大学任教,还对他进行人身攻击,致使康托蒙受巨大的精神打击而患上精神分裂症,最终抑郁而死……
点评:生命却只有一次,没有一个人能进行第二次的选择。害怕别人的超越,不断毁了别人,也毁了自己。不怕别人超越,才能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
3、99块金币
法国伦敦某贫民窟有一个乞丐叫皮克,他一直很快乐,简直算是地球上最快乐的乞丐。
他总是这样回答那些不解或羡慕他的人:“我为什么不快乐呢?我每天都能讨到填饱肚子的食物,甚至有时还能讨到一截香肠。我每天有这座破屋可以挡风遮雨,不必给人打工,我是自己的上帝。我为什么不快乐呢?”每次回答问题时,他快乐得像个天使。
然而,有一天,他脸上的快乐消失了。那天下午,在回到破屋子里时,他发现了一袋子金币,精确的说,是99块金币。其实,抱着金币的那晚,他是最最快乐了。“我可以不做叫花子了,我有了99块金币!这够我吃一辈子啊。99块,哈!我得再数数。”直到第二天太阳出来时,他还害怕是黄粱美梦。
第二天,皮克很晚走出破庙,因为他要金币藏好,而且,他心里一直盘算:“这钱不能花,我得攒着。我要是拥有100块金币就好了。我要拥有100块金币。”从来没心思的皮克,现在有了,并且抑制不住。他还需要一块金币,这对他来说,绝对是一个太大的野心。
一早,他就出去讨饭,可别人很少给钱,即使给也是一分一分的。中午,他只讨了一点儿剩饭。下午,他很早就“收工”了,为的是守着那些金币。
“还差91分。”晚上他反复的数着他的金币,几乎忘记了饥饿。一连几天,皮克都这样的度过,从未吃饱过,从未快乐过。
他越来越忧郁,越来越苦闷,也越来越瘦弱了。终于一天,他病倒了,几天也没有起来。这几天里,他就想着一件事:还差16分就100块金币了。
“皮克,你没有收到我的金币?你为什么不看病?”突然,一个富商来到破屋里,找到生命垂危的他。
“什么?”他惊问。
“皮克,是你救了我。三年前,我在一次买卖中赔尽了家产。我正准备自杀,我见到了快乐的你,我明白了身无分文的人也能快乐的生活。后来,我又发财了,了,赚了很多钱。那一次,我带着99块金币出来游玩,见到你从破屋里出来,就把钱丢到了你屋里。可是你现在为什么还做叫花子呢?为什么不快乐呢?生了病,为什么不拿钱去看呢?”
“哦,我想拥有100块金币。还差16分,就差16分。”
富商从腰里取出一块金币给,他接过钱装进袋子里,然后又全部倒出来,很细心的数。天哪,他终于有100块金币了,对了,还多84分。他笑了,然后就昏倒了。
这时一个医生路过这里,见到昏倒的皮克,向富商问明了情况,便开始为他诊治,并说道:
“什么?你又给了他一块金币。”
“是的。”
“这下,完了。”
“为啥?”
“因为他有了99块金币,就会想有100块金币。这是人人都不可避免的贪欲,贪欲赶走了他的快乐。你要是向他要回那99块金币,或许他有救。现在,你满足了他的欲望,他没了活下去的念头了。你给他99块金币时,世界上已少了一个天使;你又给他一块金币,世界上就少了一个生命。”
富商摸了摸皮克的鼻子,皮克果然一点气息也没有了。
点评:金钱是唯一的吗?当然不是,它只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流通工具。然而,当人视它为最高追求目标时,它就变成了唯一。然而,一旦如此,人贪婪的本性被诱发出来,那么它支配下的人就会永远的失去快乐了。
4、勇气
前世界银行执行总裁乔治·罗伊斯显赫一时,凡要见他的人,均须经过秘书统一安排,不是随便什么人能够获得接见的。
不过,一个叫比尔的记者打破了这个例外。在他采访罗伊斯前一年,他就给罗伊斯发了一个电报,没有注明任何联系方式,只有简单的几个字:比尔会来。
过了两个月后,他又给罗伊斯发了一个电报,内容稍显不同:比尔真的会来。当然,依然没有注明任何联系方式。
又过了两个月,罗伊斯又接到了一个电报,上面写着:别急,比尔真的会来。
此时,罗伊斯觉得再过两月电报才会出现时,比尔突然开始每个月给他发送一个电报,信息永远一样,只是大同小异:
比尔到底会不会来?
比尔说他会来,他就一定会来。
过了两月,罗伊斯每两周收到一个电报:
比尔快出现了!
比尔越来越接近了!
最后,罗伊斯每隔一周收到一个电报,后来每隔两天、一天,直至每天。
在比尔采访的那天,他给罗伊斯发了一个电报说“比尔几乎就在身边了。”
他从飞机下来,直达罗伊斯的办公室,在前厅被秘书拦住了。
秘书:“早安,请问您找谁?”
比尔:“我有事要见罗伊斯先生。”
秘书:“罗伊斯先生不能会客,您和他有约定吗?”
比尔:“没有,不过我知道他在等我!”
秘书:“您是?”
比尔:“请你告诉他,‘比尔到了。’”
秘书:“啊,您好,真是久仰您的大名!”
当罗伊斯听到秘书说比尔来了时,他立即出来欢迎不速之客的光临。
点评:一个近乎荒诞的故事,折射了人的智慧与勇气的作用。任何人,无论地位如何尊贵或如何卑贱,灵魂却常常是相通的。
5、一生的哲学
20世纪初的一天,著名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拜访了美国钢铁大王德鲁·卡内基。卡内基告诉希尔:“他的最大财富不是金钱,而在他的哲学中。他一生的基本哲学就是:‘人生中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值得为它而劳动。’”
卡内基就是凭借这份对人生最深刻的认识,从一个贫穷的苏格兰移民的孩子,通过几十年如一日的艰苦创业,变成了美国最富有的人。
后来,拿破仑·希尔将20年里访问美国最负盛名的100位成功人士的经历进行总结时,又将这一哲学具体化为了一句话:
“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一个意念。”
点评: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在走到生命的尽头时,会感慨如果有第二次选择的机会,自己一定会更加努力,更加拼搏。然而,无论过去是辉煌还是凄凉,无论过去是成功还是失败,上帝都不会给任何人第二次选择的机会。一个人所能做到的,就是珍惜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不懈为之奋斗,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生无怨无悔,不枉一生一世。
6、扶贫大使
二战其间,英国小说家西雪尔·罗泊斯到郊外的一个墓地,拜祭一位英年早逝的文友。就在他转身准备离去时,忽然意外得看到文友的墓碑旁边一块新立的墓碑,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
“全世界的黑暗也不能使一支小蜡烛失去光辉!”
仿佛冬天里出现的一把火,令他既激动又振奋。他以为这句话一定是引用了哪位著名人物的“名言”。为了尽早查到这句话出处,他匆匆的赶回公寓,认真地逐册逐页的翻阅书籍,然而,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这句“名言”的来龙去脉。
第二天,西雪尔·罗泊斯从墓地管理员那里得知:长眠于那个墓碑之下的是一名年仅10岁的少年,前几天,德军空袭伦敦时,不幸被炸弹炸死。少年的母亲怀着悲痛,为自己的儿子做了一个墓,并立下那块墓碑。
这个感人的故事令西雪尔·罗泊斯久久不能释怀,一股澎湃的激情促使他提笔疾书。很快,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
几天后,文章发表了,故事转瞬间便流传开。鼓舞着人们为胜利而执著前行的脚步。
许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还在读大学的的布雷克也读到了这篇文章,并从中读到了那句话的深刻。布雷克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几家企业的高薪聘请,毅然决定跟随一个科技普及小组去非洲扶贫。
“到了那里,万一你觉的天气炎热受不了,怎么办?”
“那里一旦发生战争,怎么办?”
面对亲友们一口同声的劝说,布雷克很坚定的回答:“如果黑暗笼罩了我,我决不会害怕,我会点亮自己的蜡烛!”
一周后,布雷克怀揣着希望去了非洲,在那里,经过了布雷克和同伴的不懈的努力,用他们那一点烛光,终于照亮了一片天空,并因此被联合国授予“扶贫大使”的称号。
点评:一个人所拥有的幸福、财富和快乐,所遭遇到的贫穷、痛苦和不幸,并不是由于世界的不公和错乱,而在于自己,在于能否拥有积极的心态,去思考幸福、构思快乐和追求财富。
7、天才的道路
1879年3月14日,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乌耳姆城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1880年,他的家搬到慕尼黑,父亲和叔叔在这儿开了一家电器小厂。
几年后,爱因斯坦进了一所纪律森严的学校,但爱因斯坦是一个成长缓慢的孩子,在这种严厉管辖的学校里,也许除了擅长幻想以外,没有显示出其它特长。
上中学后,他开始了对知识的追求。当他贪婪地读完一本名叫《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时,从中发现了欧几里得几何的清晰与优美,促使他走上了独立学习和思考的道路。然而,这时却没有一位老师察觉出他潜在的能力,甚至认为“智力迟钝”,并建议他离开学校,因为班里只要他在,就会失去学生对老师们的尊重。
1895年,爱因斯坦来到瑞士复学,进入了瑞士阿劳的州立中学学习。在这里的短短一年,使他“神圣的好奇心”得到了极大的鼓舞,因为那个中学里具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自由精神和民主的教育风格。这种良好的教育氛围,常使16岁的爱因斯坦在独立思考的学习中产生崭新的思想火花。
因为爱因斯坦不擅长死记硬背,他那些死记硬背的科目考试总是上不去,这使他第二年在报考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的考试中失败。当然,他并没有气馁,通过再次努力,第二次终于考取了。
在大学里,尽管课程几乎全是数学和物理,爱因斯坦却舍弃了大部分课程,把精力投入到19世纪物理大师的原著上,认真思考一切内容。
临到晚年,爱因斯坦说道学校生活给他带来这样的感受:“考试对我起到了相反的效果,以致于当我通过毕业考试后整整一年里,我感到思考任何科学问题对我来说都是乏味的。现代教授方法还没有完全扼杀那种神圣的探索知识的好奇心,这简直是奇迹,因为这株懦弱的幼苗最需要的是自由,除了最初的鼓励外,没有自由,它无疑会被毁坏。……我想,即使是一头健康的猛兽,不管它是否饥饿,如果人们能够用鞭子强迫它不断地吞食,也会使它丧失贪吃的习性的……”
1900年,当他与其他三个同学一起毕业时没能留校任教,失去了继续深造的机会,毕业后的前两年,他几乎处在失业的窘境中。
1902年,经朋友的父亲推荐,又通过严格考试,爱因斯坦被委任为专利局审察员。在这个职位工作的七年中,他一方面十分努力地工作,另一方面,利用充分的业余时间,去深入思考宇宙之迷,创造了一系列科学奇迹。他奠定了二十世纪理论物理学发展的主线,独立发展了统计力学,证明了物质的原子性的理论基础。他对麦克斯韦——洛伦兹电动力学的问题深思熟虑,导致他创立了狭义相对论,爱因斯坦还把另一种新思想引进了物理学,这就是光由能量粒子组成。在他离开审察员这个职位之前,他已经构成了等价性原理,并正致力于解决力的问题。这个问题,他后来以广义相对论得以解决。
1902—1905年,他连续发表了八篇论文,尤其是1905年,这位年仅26岁的年青人,在量子论、相对论和分子运动论三个不同领域里做出了划时代意义的贡献,共发表了5篇重要论文。为了研究的需要,爱因斯坦接受了在柏林的研究员职务。在任职期间,他全力以赴地研究广义相对论。尽管狭义相对论创立以后,同行们认为爱因斯坦已大功告成,新的里程碑已树立起来,可是爱因斯坦对问题不是这样看,他要继续前进,独上高楼,把狭义相对论推广到非惯性系和引力场,建立更深刻的引力理论——广义相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