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630900000006

第6章 历史嬗变(5)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喝茶”与“品茶”是大有区别的。喝茶者,消食解渴;品茶者,品评鉴赏。众多明代的茶书,都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眼光,共同指向中国品茶艺术,对精细鉴赏功夫、艺术操作手段和品茗美好意境进行了比前人更广、更深、更精的论述。

选茗艺茶,是品茶的第一要素。明代的名茶品目繁多,最为人们称道的六品,即:虎丘、天池、罗、六安、龙井、天目,其中又最崇尚罗茶。罗茶产地在今浙江省长兴县境,“介于山中谓之,罗氏隐焉故名罗”(许次纾《茶疏》;“罗去宜兴而南逾八九十里,浙宜分界,只一山冈,冈南即长兴山,两峰相阻,介就夷旷者,人呼为云”(周高起《洞山茶系》)。此山的明月峡,吴人姚绍宪自辟小园,植茶自判品第,由童年而至自首,始得其玄诣。据姚说,许次纾著《茶疏》,便是因姚将终生试茶秘诀都告知许氏,方有此著。许氏逝世,又“托梦”给姚,令其将《茶疏》传布,故姚为书作序。罗生长茶的地方共有88处,而以洞山顶老庙后所生最为上乘。罗茶制法特别,采来的茶叶不炒,而是“甑中蒸熟,然后烘焙”,但有一种采择极为精细的茶却用炒法制成,“采嫩叶,除尖、蒂,抽细筋炒之,亦日片茶,炒而复焙,燥如叶状,日摊茶,并难多得。”

刻意追求茶原有的特质香气和滋味,是明人的特色之一。对于前人的制作和饮法使茶香失去天然、纯直,他们提出了激烈的批评:“即茶之一节,唐宋问研膏、蜡面、京铤、龙团,或至把握纤微,直钱数十万,亦珍重哉!而碾造愈工,茶性愈失,矧杂以香物乎?曾不若今人止精于炒焙,不损本真。故桑苎《茶经》第可想其风致,奉为开山,其舂、碾、罗、则诸法,殊不足仿。”批评到“茶圣”陆羽的头上,话已经说得够尖锐了。那么,如何才能“精于炒焙,不损本真”呢?这就是明人在蒸青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更臻完美的炒青法。记述炒青法比较详细的,是许次纾的《茶疏》,其文曰:

生茶初摘,香气未透,必借火力以发其香。然性不耐劳,炒不宜久。多取入铛,则手力不匀;久于铛中,过熟而香散矣,甚至枯焦,不堪烹点。炒荼之器,最嫌新铁,铁腥一入,不复有香;尤忌脂腻,害甚于铁,须预取一铛,专供炊饮,无得别作他用。炒茶之薪,仅可树枝,不用干叶,干则火力猛烧,叶则易焰易灭。铛必磨莹,旋摘旋炒。一铛之内,仅容四两,先用文火焙软,次加武火催之,手加木指,急急炒转,以半熟为度。微俟香发,是其候矣,急用小扇,炒置被笼。纯棉大纸衬底燥焙,积多候冷,入瓶收藏。人力若多,数铛数笼;人力即少,仅一铛二铛,亦须四、五竹笼,盖炒速而焙迟。燥湿不可相混,混则大减香力。一叶稍焦,全铛无用。然火虽忌猛,尤嫌铛冷,则枝叶不柔。罗廪《茶解》还进一步说明,茶初次炒过后,“出箕上,薄摊,用扇扇冷,略加揉按,再略炒,人文火铛焙干”,这时的茶“色如翡翠”。闻龙《茶笺》记载:“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否则色香味俱减。”他亲自做了试验,“扇者色翠,不扇色黄。炒起出铛时,置大瓷盘中,仍须急扇,令热气稍退。”这样,便大大增进了茶的色、香、味,“点时香味易出”。此外,明人中还有的倡导把采摘来的茶叶放在太阳下曝晒:“芽茶以火作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况作人手器不洁,火候失宜,皆能损其香色也。生晒茶瀹之瓯中,则旗枪舒畅,清翠鲜明,尤为可爱”(田艺蘅《煮泉小品》)。他们认为日晒的茶色、香、味均超出炒制的茶。不过,炒青茶仍然是明人主要的品饮对象。

花茶的发明虽在宋代,但到明代时,花茶已从文人隐士别出心裁的雅玩逐渐普及到民间,成为普通人品茶的又一新天地。如前所叙,明初朱权《茶谱》记录“熏香茶法”,还比较原始,带有宋人添加龙脑香的痕迹。到了明代中叶,钱椿年编、顾元庆删校的《茶谱》,所载花茶制法就大有进展。’花色品种也比较多,“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当时花茶制作的基本方法是,“诸花开时,摘其半含半放蕊之香气全者,量其茶叶多少,摘花为茶”。放花的比例是“三停茶叶一停花始称”,因为“花多则太香而脱茶韵,花少则不香而不尽美”。作者还举木樨花为例,采摘的花先去掉枝蒂和沾在花上的灰尘与虫子,“用瓷罐一层茶一层花投问至满”,用竹叶或纸扎牢,“入锅重汤煮之,取出待冷,用纸封裹,置火上焙干收用”。制其他型的花茶也是一样,大致与现在大规模生产的单一型花茶相同。当时流行的还有“橙茶”,“将橙皮切作细丝,一斤以好茶五斤焙干,入橙丝间和。用密麻布衬垫火箱,置茶于上烘热,净棉被罨之。三两时随用建连纸袋封裹,仍以被罨焙干收用”。另有一种“莲花茶”,“于日末出时,将半含莲花拨开,放细茶一撮,纳满蕊中,以麻皮略絷,令其经宿。次早摘花,倾出茶叶,用建纸包茶烘干。再如前法,又将茶叶人别蕊中,如此者数次,取其焙干收用,不胜香美”。《茶谱》的记载,为后人留下了明代制作花茶详细具体的资料。

水质评鉴,是品茶的又一要素,也是明代茶书论述的又一重点。前人一贯对水的鉴别十分重视,明代也有专著,如田艺蘅撰的《煮泉小品》(1554年),全书5000余字,分为源泉、石流、清寒、甘香、宜茶、灵水、异泉、江水、井水、绪谈十类,议论夹杂考据,洋洋洒洒地阐述了各类水的具体状况,虽然不乏可议之处,但仍不失为一本系统的烹茶用水著作。徐献忠撰的《水品》(1554年),全书约6000字,上卷总论,分源、清、流、甘、寒、品、杂说等目,下编论述诸水,自上池水至金山寒穴泉等目,都是品评宜于烹茶的水。至于散见于其他茶书与笔记杂著中的有关水的论述,那就更为广泛。

精茶、真水的融合,才是至高的享受。“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张源《茶录》)茶的品质有好有坏,“茗不得其水,且煮之不得其宜,虽佳弗佳也”(田艺蘅《煮泉小品》)。“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许次纾《茶疏》)有的甚至把水品放在茶品之上,“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明代这些著作的论述,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宝贵经验。但对具体情况的认识,又有很大差异。一派继承前人衣钵,把水排出等次。如朱权《茶谱》不顾传统看法,标新立异,把水分为四等,具体已见前述,明代张谦德虽然无法品尝天下之水,却“据已尝者言之,定以惠山寺石泉为第一”,将《煎茶水记》中原居第二把交椅的惠山泉升为第一。而田艺蘅《煮泉小品》、钱椿年、顾元庆《茶谱》、孙大绶《茶谱外集》、张源《茶录》等大部分茶书作者,都不强调品水排次第。甚至许次纾的《茶疏》,对陆羽“山水上,江水中”的结论提出了挑战,书中谈到自己的亲身经历:

今时品水,必首惠泉,甘鲜膏腴,至足贵也。往日渡黄河,始忧其浊。舟人以法澄过,饮而甘之,尤宜煮荼,不下惠泉。黄河之水,来自天上,浊者土色也,澄之既净,香味自发。余尝言,有名山则有佳茶。兹又言,有名山必有佳泉。相提而论,恐非臆说。余所经行吾两浙、两都、齐、鲁、楚、奥、豫、章、滇、黔,皆尝稍涉其山川,味其水泉,发源长远。而潭沚澈者,水必甘美。即江湖溪涧之水,遇澄潭大泽,味咸甘洌。唯波涛湍急,瀑布飞泉,或舟楫多处,则苦浊不堪。盖云伤劳,岂其恒性。凡春夏水涨则减,秋冬水落则美。

许氏途经黄河,想泡茶喝,又怕水浊茶味不佳。船夫设法沉淀河水,使之澄洁,结果“饮而甘之,尤宜煮茶,不下惠泉”,“澄之既净,香味自发”。由此,他受到启发:“有名山必有佳泉。”而且,水也四季变化不定,“凡春夏水涨则减,秋冬水落则美”。既然如此,又怎么能够准确地评定等次呢?

不评定等次,不等于没有标准。明代茶书中对宜茶用水提出了一系列准则;一是水质要清。水之清是“朗也,静也,澄水貌”,那种“清明不淆”的水则为“灵水”(田艺蘅《煮泉小品》)。辨别水清浊的办法,是“水置白磁器中,向日下令日光正射水,视日光中若有尘埃絪缊如游气者,此水质恶也。水之良者,其澄澈底”(无名氏《茗芨》附泰西熊三拔“试水法”)。水质清洁透明,才能显出茶色。二是水质要活。“泉不活者,食之有害。”不过,激流瀑布之类的活水,也不宜煎茶。“泉悬出为沃,暴溜日瀑,皆不可食。”(田艺蘅《煮泉小品》)“山水乳泉漫流者为上,瀑涌湍激勿食。”(钱椿年、顾元庆《茶谱》)三是水轻为佳。“第四称试,各种水欲辨美恶,以一器更酌而秤之,轻者为上。”(明末无名氏《茗芨》附泰西熊三拔“试水法”)现代科学证明,每升水含钙镁离子8毫克以下的为软水,反之则为硬水。用软水泡茶,色香味俱佳;用硬水泡茶,汤色变,香味减。软水轻于硬水,含矿物质成分多的水也重,泡茶会使汤味变涩。明人还指出:“山顶泉清而轻,山下泉清而重。”(张源《茶录》)四要水泉味甘,“甘,美也;香,芬也。”“味美者日甘泉,气芬者日香泉。”“泉惟甘香,故能养人。”(田艺蘅《煮泉小品》)水味的甘,对饮茶用水很重要,“凡水泉不甘,能损茶味”(钱椿年、顾元庆《茶谱》)。甘甜之水,以江南梅雨为最,“梅雨如膏,万物赖以滋养,其味独甘,梅后便不堪饮”(罗禀《茶解》)。当然,也有的人以无味为至昧,泰西熊就认为:“水无行也,无行无味,无味者真水。凡味皆从外合之,矿试水以淡为主,味甘者次之,味恶为下。”(无名氏《茗芨》引三拔“试水法”)但这种以淡而无味的水为上等的看法,并不为一般人所接受。五是水要冷冽。古人认为:“冽则茶味独全。”“泉不难于清而难于寒。”“梁溪之惠山泉为最胜,取清寒者。”寒冷的水,尤其是冰火,雪水,滋味最佳。因为“雪为五谷之精,取以煎茶,幽人情况”。不过,对清寒冷冽的水也要具体分析,“濑峻流驶而清、岩奥阴积而寒者,亦非佳品”(均见屠隆《茶说》)。还有的提出:“雪水虽清,性感重阴,寒人脾胃,不宜多积。”明代茶书对水清、活、轻、甘、冽的品评,均为经验之谈和感官体验,却较为准确地、全面地从总体上把握了饮茶用水的要求,有些论断已为现代科学所证明。

虽然明人对品茶用水提出了具体要求,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很难得到完全符合标准的用水。“贫人不易致茶,尤难得水。”(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名茶固然难得,好水更为不易。这种情况即使士人、官员也是如此。为此,明代茶书载录了一些解决和变通的办法。例如,主张品茶用水要因地制宜。“鸿渐有云:‘烹茶于所产处,无不佳,盖水土之宜也。’此诚妙论。况旋摘旋瀹,两及其新邪。故《茶谱》亦云:‘蒙之中顶茶,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疾是也。’今武林诸泉,惟龙泓人品,而茶亦惟龙泓山为最。盖兹山深厚高大,佳丽秀越,为两山之主,故其泉清寒甘香,雅宜煮茶。”(田艺蘅《煮泉小品》)又如,主张妥善保存储藏之水。“贮水瓮须置阴庭中,复以纱帛,使承星露之气,则英灵不散,神气常存。假令压以木石,封以纸箬,曝于日下,则外耗其神,内闭其气,水神敝矣。饮茶惟贵乎茶鲜水灵,茶失其鲜,水失其灵,则与沟渠水何异。”(张源《茶录》)再如,提出提高水质的办法。办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移水取石子置瓶中,虽养水味,亦可澄水,令之不淆”。既能养水味,又能澄清水中杂质,真是一举两得。特别是“择水中洁净白石,带泉煮之,尤妙!尤妙!”(田艺蘅《煮泉小品》)熊明遇也说:“养水预置石子于瓮,不惟益水,而白石清泉,会心亦不在远。”(《罗茶记》)白石清泉,相得益彰。其意不仅在养水味和去杂质,还可以获得美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提高审美情趣,则又更胜一筹。以上是沉淀法。还有过滤法:“移水以石洗之,亦可以去其摇荡之浊滓。”(田艺蘅《煮泉小品》)还有的在存水瓮中放入烧硬的灶土,“大瓷翁满贮,投伏龙肝一块(即灶中心干土也),趁热投之”(罗廪《茶解》),据说可以防止水中生孑孓之类的水虫。明人为了保存和改良水质,真是千方百计,费尽了苦心。

继承前人,超越前人,是明代茶书的追求。如果说,明代茶著中关于选茗艺茶、名水评鉴的载录,更多地是在前人基础上的扩展,那么,它们的茶具艺术和烹茶技术的载录,则更多地表现出明人创新的精神。

茶具发展是艺术化、文人化的过程,大体依照由粗趋精,由大趋小,由简趋繁,再向返璞归真、从简行事的方向运行。唐代茶具以古朴典雅为特点,宋代茶具以富丽堂皇为上等,明代茶具又返璞归真,转为推崇陶质、瓷质,但又比唐代的更为精致灵巧。明代茶书,记载了由宋至明茶具的变迁。“蔡君谟《茶录》云: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嬉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此语就彼时言耳。今烹点之法,与君谟不同,取色莫如宣定,取久热难冷,莫如官、哥。”(张谦德《茶经》)“宣庙时有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莹白如玉,可试茶色,最为要用。蔡君谟取建盏,其色绀黑,似不宜用。”(屠隆《茶说》)“茶壶,窑器为上,锡次之。茶杯汝、官、哥、定如未可多得,则适意者为佳耳。”(冯可宾《茶笺》)由于明代“斗茶”已不时兴,蔡襄时期的黑釉茶盏已很少使用。明代散茶流行,故“其在今日,纯白为佳”(许次纾《茶疏》),“盏以雪白者为上,蓝白者不损茶色,次之”(张源《茶录》)。绿色的茶汤,雪白的瓷具,清新雅致,赏心悦目,故明代瓷器胎白纹密,釉色光润,后来发展到“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明如镜”,成为十分精美的艺术品。

但是,明代茶具最为后人称道的,不是艺术成就很高的白瓷,而是至今依然身价未减的江苏宜兴紫砂陶制茶壶、茶盏。紫砂壶最迟在宋代就已出现,当时胎质较粗,重在实用,多作煮茶或煮水。到了明代,由于发酵、半发酵茶的出现,特别是自然古朴的崇尚回归,唯美情绪的大力觅求,从一壶一饮中寻找寄托,使紫砂壶得到殊荣。“阳羡名壶,自明季始盛,上者与金玉同价。”(《桃溪客话》)“吴中较茶者,必言宜兴壶。”(周宕《宜都壶记》)历史学家王玲先生曾指出:一把好的紫砂壶,往往可集哲学思想、茶人精神、自然韵律、书画艺术于一身。紫砂的自然色泽加上艺术家的创造,给人以平淡、闲雅、端庄、稳重、自然、质朴、内敛、简易、蕴藉、温和、敦厚、静穆、苍老等种种心灵感受,所以,紫砂壶长期为茶具中冠冕之作便不足为奇了。

明代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是记载宜兴紫砂壶的最早文献。周高起字伯高,江阴(今属江苏)人,邑诸生,博闻强识,工古文词。明末,因抗声呵斥清兵的“肆加篓掠”而被杀害。他著有《阳羡茗壶系》和《洞山茶系》,两书常被合印在一起。《阳羡茗壶系》分为序、创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别派,最后是有关泥土等杂记,还有周法高的诗二首、林茂之以及愈彦的诗各一首,作为附录。阳羡是宜兴一带的古名。书的开头说:“茶至明代,不复碾屑、和香药、制团饼,此已远过古人。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又近人远过前人处也。陶曷取诸?取诸其制以本山土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紫砂壶体小壁厚,有助于保持茶香,“发真茶之色香味”,故受到欢迎。“至名手所作,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当时,宜兴紫砂壶就被珍视宝爱。

同类推荐
  • 什刹海与京杭大运河

    什刹海与京杭大运河

    本书介绍了北京城市发展史、京杭大运河开通及漕运史、北京著名风景区什刹海与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关联、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什刹海地区保护、建设、管理的成效。
  • 中华民居

    中华民居

    民居的功能开始只是为人类遮风避雨而已,继而发展到居住、会客交往、家族活动、祀祖等等,除此之外,还成为显示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
  • 茶馆文化

    茶馆文化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茶馆文化》主要内容包括:茶馆文化漫谈、北方茶馆、南方茶馆、施茶活动、茶馆的现代发展。《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茶馆文化》从茶的起源开始讲起,告诉读者茶如何从简单的饮变成中国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以及南北方茶馆的地理分布和功能介绍,为之勾勒了一幅茶馆在中国的兴衰走势图,并从各个侧面介绍茶馆如何承载着宴饮聚会、娱乐生活、洽谈生意、品谈人生等几个方面的功能,将茶馆现象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寄托着中国借物咏怀的传统道德情节。
  • 星条旗下的美国梦

    星条旗下的美国梦

    开拓进取、注重实效、积极行动、乐观向上的精神,是人类在文明进程中升华的一种宝贵品格,也是人类向大自然索取、向自由王……
  • 千古奇案

    千古奇案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热门推荐
  • 来自虚空的救赎

    来自虚空的救赎

    黑暗吞噬了谁的心智?绝望沾染了谁的灵魂?当栽赃、羞辱、欺骗、嫌弃接踵而来。当身边再无友善的伙伴。当孤独到被全人类所抛弃。“果然,无偿的付出最难获得回报,既然这样,那还不如做我自己。”
  • 做最好的父母:培养好孩子的6大关键

    做最好的父母:培养好孩子的6大关键

    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做到知行合一却很难。江洁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在教子过程中有感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创建了博冠国际家长学校,目前已经成功帮助数千名家长成为优秀的父母。在大量接触各类父母的过程中,她总结出培养好孩子的6大关键:为孩子营造温馨、安全的家庭环境,了解孩子的性格、智能优势,抓住孩子的成长敏感期,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情绪管理,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及不断提升自我的教育理念与手段。
  • 千金剩女不愁嫁

    千金剩女不愁嫁

    林、莫联姻,准新娘失踪了!逃婚路上,她捧着一束薰衣草向他求婚:“你娶我吧!”虽然还是林、莫联姻,但新郎已经从公认的林家太子爷林大少,变成了被家族放逐到国外的林家二少。且看纯情女汉子扑倒腹黑花美男!谁说女孩不能扮猪吃虎?她就吃给你看!
  • 腥球重启

    腥球重启

    末世并不一定就要:丧尸怪物满地跑、社会失去秩序、为了资源互相残杀......相信末世中幸存的人类,至少不会连远古时期的原始人都不如。所以这是一个在末世初期,一名有些自私和无赖的普通人,拥有了超人般的能力之后发生的一些有趣的故事......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许可/强制/复议/诉讼)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许可/强制/复议/诉讼)法

    本书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合集成册。以大开本,大字体的形式出版。是合适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方便查询的案头工具书。
  • 全才神医高手

    全才神医高手

    窝囊废物上门女婿杨羽,无意中得到的噬魂诀传承,自此开始了不一样的妖孽人生……
  • 我有一张粘粘卡

    我有一张粘粘卡

    幽族大哥你的秘术好厉害啊!来!让我摸一把。大哥你好高的天赋啊!来握个手。女神!你缺挂件吗?贴身的那种--------------------幽族入侵,万物变异。危机降临的时候最先站起来的永远都是那群最可爱的人,他们付出,他们无悔。
  • 重塑文娱

    重塑文娱

    陆辰一觉醒来,世界全变了!经典电视剧?太多了,我只拍精品!经典电影?千万以下票房根本不考虑!经典歌曲?先说好,是零售还是批发?陆辰突然暴富了,有了在娱乐圈翻云覆雨的本钱,只是是做王者还是大佬?这是个问题!
  • 绿茵得分后卫

    绿茵得分后卫

    一个是足球场上天赋异禀,却被怪病缠身被迫放弃足球梦想的天才球员!一个是拥有变态身体素质,却在篮球场上表现糟糕的废材得分后卫!一场梦,让两人的灵魂融合……一个集身体,意识和技术于一身,史上最变态的“绿茵得分后卫”横空出世!------------已完本《腰》、《叛锋》和《传奇教父》累计八百万字,人品保障!《绿茵得分后卫》读者群:27842933二群:69055513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