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主要的情感记录是一幅充满贪婪、仇恨、自私和嫉妒的画像,那世人也能读懂。你也许会认为,你的这些思想都是秘而不宜的,但是实际上,这些思想全都展现在你的面孔这一块显眼的布告栏上。
做控制情绪的大师
控制情绪是成就大事的本领。没有控制,你的强项就会顿时消失。
人是一种具有思维和感情的动物,所以每个人都有情绪的波动,这也是人和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不过,现实生活中有人控制情绪功夫一流,喜怒不形于色;有人则说哭就哭,说笑就笑,当然,说生气就生气!
随意哭笑的情绪表现到底是好还是坏呢?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率直”的性格,是一种很可爱的人格特征。这么说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喜怒哀乐都表现在脸上的人,别人容易了解,也不会对他持有戒心,而且,有情绪就发泄,而不积压在心里,这也有利于心理卫生,但说实在的,这种“率直”实在不怎么适合在现实社会中行走。
之所以这么说,至少有两个理由:
不能控制情绪的人,往往给人一种不成熟或还没长大的印象。
如果你仔细想想,只有小孩子才会说哭就哭,说笑就笑,说生气就生气,这种行为发生在小孩身上,大人会认为这是一种天真烂漫,但如果发生在一个成年人身上,人们就不免会对这个人的人格发展感到怀疑了,就算不当你是神经病,至少也会认为你还没长大。如果你与这还没有多大关系,如果已经做过好几年了,或是已经过了三十岁,那么别人会对你失去信心,因为别人除了认为你“还没长大”之外,也会认为你没有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这样的人,一遇不顺就哭,一不高兴就生气,怎能做成大事?这已经和你个人能力无关了。
一个人容易哭,会被他人看不起,被人认为是一种“软弱”,容易生气则会伤害别人。
哭其实也是心理压力的一种缓解,可是人们始终把哭和软弱联系在一起。不过大部分人都能忍住不哭,或是回家再哭,但却不能忍住不生气。
其实生气有很多坏处:
会在无意中伤害无辜的人,有谁愿意无缘无故挨你的骂呢?而被骂的人有时是会反弹的;
大家看你常常生气,为了怕无端挨骂,所以会和你保持距离,你和别人的关系在无形中就拉远了;
偶尔生一下气,别人会怕你,常常生气别人就不在乎,反而会抱着“你看,又在生气了”的看猴戏的心理,这对你的形象也是不利的;
生气也会影响一个人的理性,对事情作出错误的判断和决定,而这也是别人对你最大放心的一点;
生气对身体不好,不过别人对这点是不在乎的,气死了是你自己的事!
所以,在社会上行走,控制情绪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你不必“喜怒不形于色”,让人觉得你阴沉不可捉摸。但情绪的表现绝不能过度,尤其是哭和生气。如果你是个不易控制这两种情绪的人,不如在事情发生,并引发你的情绪时,赶快离开现场,让情绪过了再回来,如果没有地方可暂时“躲避”,那就深呼吸,不要说话,这一招对克制生气特别有效!一般来说,年纪越大,越能控制情绪,也不易被外界刺激引动情绪,所以你也不必太沮丧。
你如果能恰当地掌握你的情绪,那么你将在别人心目中呈现一种“沉稳、令人信赖”的形象,你虽然不一定能因此获得重用,或在事业上很快就有很大的帮助,但总比不能控制情绪的人好!
还有一种人,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已经到了很高的境界,能在必要的时候说哭就哭,说笑就笑,说不生气就不生气,而且还表现得恰到好处,这种人控制情绪已经练就了一种功夫,你如果有心,也可以学得到。这对你在人性丛林中行走是大有好处的。
应该学会控制行为
凡是有强项的人,都有一套能够控制自我的强项。
人活于世,做人做事若能“率性而为”,那人生就没什么好遗憾的了。问题是,你不是天地间推一的存在,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别人也不可能为了你而存在,对你一切都言听计从。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许多人际关系和事业上的不如意,这些不如意需要以智慧和耐心去解决,而不是靠你一时的喜恶和脾气。
如果你看不惯老板的苛刻,就说“老子不干了”,这样并没有解决问题,因为苛刻的老板很多,你在别的地方也会碰到,而你辞职,又有谁在乎呢?你若失业,不仅没人在乎,说不定还有人在偷笑哩!如果你嫌工作辛苦,就任性地放弃,那么你放弃的可能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当然,也没有人在乎你的放弃,因为那是“你自己的事”!如果某人激怒了你,你就拿起刀子……那么,你坐了宰,毁了一生,倒霉的是你,伤心的是家人,别人是一点也不在乎的……“你自己的事”呀!
最重要的是,时间久了,你就会养成一种放纵自己情绪的习惯,遇到问题就顺着性子去做,有时候你真的解决了问题,但也许为你自己的将来埋下了祸国。也许你得罪了很多人,即使他们不说,日后还是会伺机报复的。因此长久下去,对你的事业和人际关系就会破坏多,建设少,甚至还有可能带来毁灭。尤其你一旦给人“不能控制情绪”的印象,那真的是难以翻身。所以落魄的人、自我毁灭的人,多半是一种性情之人,这二点,只要我们观察那些人就可明白。
或许你会说,某人有显赫的家世、雄厚的家产,当然可以“任性而为”。这种人也就随他去了,因为如果想任性而为,别人也劝不了的。问题是,你有这种“任性而为”的条件吗?何况这种人任性而为的结果是常常毁灭哩!
所以,无论在事业上还是人际关系上,遇到不如意时,请别说“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而是应该:
①忍耐!
③掂量轻重;
③然后再作出决定。
审视一下你的性情,如果不好,那就改改你的性情,更不可任着自己的坏性情随意而为!
把“自卑”这家伙扔得越远越好
一个自信的男人,会使女人获得安全感;一个自信的女人,会使男人感到温暖安详。
人有一万个理由自卑,也有一万个理由自信!
不管你承认与否,自卑者面对生活缺乏勇气,不能与强大的外力相抗衡,致使自己在痛苦的陷阱中挣扎。有谁愿意成为一个自卑的人呢?大概没有。所有在实际生活中说自己为某事而自卑的朋友,都认为自卑不是好东西。他们渴望着把“自卑”像一棵腐烂的枯草一样从内心深处拔出来,扔得远远的,从此挺胸抬头,脸上闪烁着自信的微笑。
自己瞧自己不顺眼,自己总觉得自己矮人一头,这就是自卑;当然这“不顺眼”、“矮一头”都是以别人为参照系的:“我皮肤黑”,是和别人比而显得“黑”;“我个矮”,矮是相对于高而言的;“我眼睛小”,世界上有许多大眼睛的人,才衬托出了“小”。这些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实实在在摆在那里,让你藏不了躲不了否不了忘不了,于是你有了自卑的理由。你可怜自己又恨自己,于是耗费大量的心理能量和时间精力,企图去改变那些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但却常常成效甚微。
杰克也曾经是个自卑的人。但自从他开始从事心理咨询这个工作以来,他变得越来越自信了,这一点可以从参加会议时他坐的位置来证实——过去,他总是坐在旮旯里,即便对某些问题有看法也不轻易发言;而现在他更经常的是坐在前面,即使对会议主持人也敢发表不同看法。这种变化,当然是得益于心理咨询,在为别人排解心理困扰的同时,杰克获得了观察、了解、认识人的许多新角度和方法,从而也更深刻地了解了自己和周围的人。
有个小女孩的事情有点好笑,但它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自卑原来都是自找的。
有个女孩儿为了自己耳朵上的一个小眼儿非常自卑,于是便去找心理医生咨询。医生问她眼儿有多大,别人能看出来吗?她说她梳着长发,把耳朵盖上了,眼儿也只是个小眼儿,能穿过耳环,不过不在戴耳环的位置上。
医生又问她:“有什么要紧吗?”
“哦,我比别人少了块肉呀,我为此特别苦恼和自卑!”
现实生活中像她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这种人诉说他们因为某种缺陷或短处而特别自卑。把这些缺陷或短处集中起来,几乎无所不包;什么胖啦、矮啦、皮肤黑啦、汗毛重啦,什么嘴巴大、眼睛小、头发黄、胳膊细啦,什么脸上长了青春痘、说话有口音、不会吃西餐、家里没有钱啦,统统都是自卑的理由,而“耳朵上的一个小眼儿”大概是其中之最了。
这个“耳朵上的小眼”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不满意弗洛伊德式的研究,认为他们只关注病态的人。“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乱者、神经病患者、心理变态者、罪犯、越轨者和精神脆弱者,那么他对人类的信心势必越来越小,他会变得越来越‘现实’,尺度越放越低,对人的指望越来越小。”马斯洛如是说。马斯洛着重研究了那些“自我实现的人”,在这个基础上使心理治疗成为开发人的潜能、改善人的生活质量的一个新途径。
当我们把目光从自卑的人身上转到那些自信的人身上时,便会有新的发现:上帝并不是对他们宠爱有加,让他们全都完美无假。如果用“耳朵上的小眼儿”这样的尺度去衡量,他们身上的种种缺陷也可怕得很呢。拿破仑的矮小,林肯的丑陋,罗斯福的瘫痪,邱吉尔的臃肿,哪一条不比“耳朵上的小眼”更令人痛不欲生?可他们却拥有辉煌的一生!如果说他们都是伟人,我们凡人只能仰视,就让我们再来平视一下周围的同事、朋友。你可以毫不费力地就在那些成大事者身上找出种种缺陷,可你看他们照样活得坦然自在八自信使他们眉头舒展,腰背挺直,甚至连皮肤都熠熠生光!
有人说,自信的人才可爱,此话颇有道理。个自信的男人,会使女人获得安全感;一个自信的女人,会使男人感到温暖安详。而自卑的人,不由自主地会在别人面前,甚至是自己喜欢的人面前显出一种不自在,他总在担心别人会怎么看自己。这种不自在会微妙地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使双方经常“误读”对方的信息,造成隔膜与冲突。而自信的人,与人交往时坦城自然,能更多地流露出自己的本色,能更有效地与人沟通和交流,也就更容易建立起健康的人际关系,为自己赢得友谊和爱情。自卑的人并不是自己想自卑,而是因为他们缺乏内心安全感。他们总是特别“善于”发现自己的缺陷、短处和生活中不利于自己的方面,然后把它们放到放大镜下去看,结果是吓坏了自己——既然自己是如此糟糕,怎么能去和别人比,和别人竞争呢?为了保护自己不被可能遭受的失败所打击(仅仅是“可能”),他们躲避竞争,回避交往,结果是越来越多地失去了发展的机会。不断遭受的挫折似乎又在证明:瞧,你就是不行!恶性循环就是这样形成的。只有打破自卑的恶性循环才能逐渐建立自信。但“打破”需要有点决心、有点勇气,还要讲究点科学——要求一个不自信的人去做一件对他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只能增加他的焦虑。“打破”是一个从认知到行为的过程。没有认知上的改变,很难有行为上的突破;没有行为上的突破,就不会产生新的体验。
卡耐基曾举过一个这样的例子:曾任美国国会参议员的爱尔默·托马斯15岁时常常被忧虑恐惧和一些自我意识所困扰。比起同年龄的少年,他不但长得太高了,而且瘦得像支竹竿。他除了身体比别人高之外,在棒球比赛或赛跑各方面都不如人。同学们常取笑他,封他一个“马脸”的外号。但是托马斯的自我意识极重,不喜欢见任何人,又因为住在农庄里,离公路很远,也碰不到几个陌生人。所以平常只见到他的父母及兄弟姐妹。
托马斯说:“如果我任凭烦恼与恐惧占据我的心灵,我恐怕一辈子也无法翻身。一天24小时,我随时为自己的身材自怜。别的什么事也不能想。我的尴尬与惧怕实在难以用文字形容。我的母亲了解我的感受,她曾当过学校教师,因此告诉我:‘儿子,你得去接受教育,既然你的体能状况如此,你只有靠智力谋生。’”
但是,不久以后发生的几件事帮助他克服了自卑感。其中有一件事带给了他勇气、希望与自信,改变了他今后的人生。这些事件的经过如下:
第一件:人学后八周,托马斯通过了一项考试,得到一份三级证书,可以到乡下的公立学校授课。虽然证书的有效期只有半年,但这是他有生以来,除了他母亲以外,第一次证明别人对他有信心。
第二件:一个乡下学校以月薪40美元的工资聘请他去教书,这更证明了别人对他的信心。
第三件:领到第一张支票后,他就到服装店,买了一套合身的服装。
第四件:这是他生命中的转折点,战胜尴尬与自卑的最大胜利,发生在一年一度举行的集会上,他母亲敦促他参加集会上的演讲比赛。当时对他来说,那当然是天方夜谭。他连单独跟一个人说话的勇气都没有,更何况是面对很多人。但是在他的母亲的坚持下,他还是报名了,并且为这次演讲做了精心的准备。为了把演说内容记熟,他对着树木与牛群演练了上百遍。结果大出他本人的预料,他得了第二名,并且赢得了一年的师范学院奖学金。
后来托马斯在回忆自己的人生历程中,还不止一次说过:“这四件事成为我一生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