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开篇就讲"贵兵之道",舍此必无大成就,违此必败。
滴水汇成海,士兵汇成军队。海中浪最高,军中兵最贵。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孙子兵法·九地篇》)孙子这个"犯"字用得很好,指主事者要敢犯众怒,不能向众人妥协,威信比原则重要,原则又比个人利益重要。这样才能做大,做大了众人都得福。
案例:曾门弟子自觉为老师摇旗呐喊
曾国藩借势崛起,事功莫大。也由於曾国藩的礼贤下士,擅纳同类,因此,一大群和曾国藩的经历、志向、精神状态都颇为相近的文人武夫纷纷禀集其周围。这些人为曾国藩打败太平军、捻军出谋划策、摇旗呐喊,也和曾国藩一道诗酒酬酢、论文说道。
在曾国藩之後继承了他的衣钵的,是他的学生辈,特别是所谓曾门四弟子--张裕钊、吴汝纶、黎庶昌、薛福成。曾国藩最看重张裕剑、吴汝纶的文章,认为他们能把自己的文事发扬光大,这一点果然没有看错。张、吴二人较为淡泊名利,因此较早退出仕途。相比之下,黎庶昌、薛福成则较热衷於实际功业。从总体而言,曾门弟子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发展了曾国藩的主张,使曾氏门风再次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
曾国藩死於同治末年,此後局势日趋严峻。两次鸦片战争失败,使深谙清政府无能的西方列强步步进逼,一场场在清政府掣肘之下可胜反败的战争,一个个辱国丧权的条约,一次次令人惊心动魄的割地狂潮,令昔日被瓜分宰割的梦魇,变成了事实!
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呼唤着变法图强。
曾门弟子便都怀着强烈的爱国心,将积弊积弱、危在旦夕的局势告诉世人、警诫世人。
曾门弟子有着灼热的爱国心,但他们不是狭隘简单的排外主义者,从林则徐直到曾国藩的"师夷之长技"的思想为他们所继承、发展,薛福成《筹洋刍议》中的《变法》一篇,说古道今,横观中外,反覆论证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之必要,驳斥鼠目寸光的守旧派的迂执之风。他大声疾呼:"夫欲胜人,必尽知其法而後能变,变而後能胜,非兀然端坐而可以胜人者也。今见他人之我先,曰不屑随人後,将跬步不能栘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