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强调人才服从管理是无条件的,否则就不应该在团队中。服从管理的好处在於无序中见有序,有序中孕育着新的格局。所谓服从管理并不是简单的甲服从乙,也可以是乙服从甲,或甲与乙都服从丙,甚至甲、乙、丙互相服从与互相管理。管理不是人管人,而是法管人。同时,新法管旧法,并取代旧法。
《孙子兵法》强调一定要让人才服从管理,这样才能有序发展。只要人具有合作精神与理解能力,就会服从管理。不服从管理的人只会制造混乱,必是害群之马,一起干事情一定会害死大家。有人认为服从别人管理是一种耻辱,其实任何人都在不同的地方与不同的事情上既归别人管,又在管理别人。管理是相对的,合作是绝对的。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於主,国之宝也。(《孙子兵法·地形篇》)主事者要求手下像自己,这样才有认同感。所谓像自己,指有服从精神、牺牲精神,这建立在利害关系上,而绝不迷信人的自觉性。
案例:曾国藩收拾人才有一套
曾国藩之所以成功,有诸多原因,他能够网罗人才,把一大批有各方面才能的人聚集在自己的周围,成为他的幕僚,为他出谋划策,是十分重要的原因。当时人说:"文正(曾国藩的议号)之事业,所以不可及者,原因就在於此。"
曾国藩以培植、宏奖人才自诩。他说:"君子有三乐,而'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为其一乐。"对於曾国藩的知人善用,就连刚直自负的左宗棠,後期与曾国藩龃龉甚深,但曾国藩死後,仍寄联挽曰:"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
曾国藩重视人才,对於发现、造就人才的方法,他概括为八个字。他说:"得人不外四事,日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广收",指广泛访求、网罗人才。这是廷揽人才之道。
每到一地,曾国藩即广为寻访,甚至张榜廷揽当地人才,如在江西、皖南、直隶等地都曾这样做。他的幕僚中如王必达、程鸿诏、陈艾等都是通过这种方法求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