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妈经验ABC:重视孩子的性格形成期
心理遗传学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有比较合理的解释,它认为人的性格一部分是遗传父母的基因,一部分则源于孩子后天自身的发展。后天影响孩子性格的因素有深度,像孩子生活的家庭,在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里,他的生活的社会圈子也越来越大,而孩子的性格也开始变得社会性很强,更加显现出环境对其影响的深刻。在这个过程中,性格又表现出他的重塑性特点,也就是说在环境的改变下,孩子原有的性格会发生改变。因此,性格又稳定性也有重塑性的特征。所以,家长们在孩子的成长中一定要仔细的观察,发现孩子的缺点及时的改正。毕竟孩子的可塑性很强,改正起来比较容易。
A、孩子性格形成中的细节
首先、家长不要轻易在孩子面前给孩子的性格下定论,尤其是有负面影响的,比方说像丫奶一样,给丫丫贴上了“我们家的孩子不爱说话”“我们家的孩子害羞”等等标签,这样很容易误导孩子不喜欢和陌生人说话,进而形成沉闷内向的性格。
另外,提倡家长尽量给孩子一些正面的鼓励和夸赞,但是也不要过分,如果孩子压根就没有某个优点,不要凭空捏造安在孩子身上,这容易使孩子产生狂妄自大、不实事求是的性格。像文中的Andy,如果不及时改正,就会出现大问题。
家长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孩子的优点进一步保持发扬,孩子的缺点也要及时的发现,并且有耐心的帮助他们改正,以免带给孩子一生不好的影响。
另外,家长应该让孩子尽量多的去说话,不要让他们有惧怕表达错误的心理。当孩子表达有什么错误的时候,父母们应该平和地指正,并且有意找一些孩子比较有兴趣也乐意交流的一些话题,并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孩子表达的欲望。
切记千万不要像丫奶一样,总是代替孩子说话或表达。有的时候,孩子想要一些东西或者想干什么事情,但是一时表达不出来,这个时候,家长们应该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而不是让孩子用肢体动作来表达要说的话,更不能由家长直接代替孩子说出来。家长们要时常给孩子做出一些难发音的口型让孩子看,因为孩子是模仿的高手,也可以通过模仿来学好语言,家长们一定要好好运用孩子的这个特点,教会孩子用语言表达。
当在宝宝刚学说话的时候,家长应该从一些短的句子开始教孩子练习说话,然后再循序渐进的教孩子说一些长句子。还要注意尽量教孩子用规范化的语言来取代那些儿童专用的不规范的用语,比方说让孩子坚持说小狗而不是说“汪汪”;说小鸡而不说“咕咕”;说小羊而不说“咩咩”等等。这样规范化的语言,既有助于孩子语言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孩子智力的快速发展。
B、性格塑造要从实践出发
宝宝的性格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在日常的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看到的大人们的实践,从而掌握一些行为准则,并且实际运用自己的行动上。因为父母的存在,他们那些已形成的性格特征会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不良的性格特性因为受到阻止批评而逐渐改变。在故事里,丫丫一家人和Andy妈为了改正孩子已经形成的缺点,都花费了很大的苦心。这就告诉那些年轻的家长们,多关注孩子的举动,了解孩子的内心,尽量早的解决掉孩子的一些缺点,因为实践时间越久,孩子就越会认为自己的行为合理,纠正起来也就越难。
另外,孩子的性格还会在一个新环境条件下发生改变,他们对待事物的新态度也是其性格改变的一个原因。父母们千万不要认为我的孩子就是这个样子,不会出乎我的意料。事实上,在真正的实践中,那种事情都有发生的可能性,所以孩子的个性特点也不可能永远不发生变化。父母们要在每个阶段对孩子有新的认识,用动态的思维应对孩子性格的发展变化。
C、父母要重视榜样的力量
家长们要注意那些孩子喜欢的榜样人物对孩子性格形成的影响,孩子模仿是其天性,其他人的一些行为方式被他们看到,就容易印在他们的脑海里,进一步的进行自己的加工对应性模仿。
但是,模仿榜样也要适度,有些大人能做到的事情孩子是做不到的,有些英雄人物的品质值得学习,那是他那样的行为却不可复制。比方说在Andy身上,他自负的性格,就是受到了超人的影响,那种无所不能的印象烙在了孩子的心上,他们慢慢的从偶像的身上不但寻找到了一种引以为自豪的品质,也自以为找到了解决一切困难的能力。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用理智的方式来改变孩子这样的想法,让他知道什么事可以达到的,什么事不可以达到的,从而重塑孩子正常的性格。
D、巩固孩子已形成的良好性格特征
父母采用适宜的表扬方式,要及时肯定和表扬宝宝所表现的良好的性格特征。比方在丫爸训练丫丫胆量的实践里,无论孩子把事情做到了那一步,丫爸他们都会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这也是丫爸改正丫丫不良性格成功的重要方法。
在平常的生活里,家长应在一些细节方面多做功夫,用奖励小玩具、贴小红花、“乘飞机”等形式表扬,使宝宝产生荣誉感,明确感到这是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从而使它反复发生,巩固发展。
对于表现不良性格的宝宝,要先了解这种性格形成的原因,再一点点的在实际的行动里指导孩子慢慢的改正,这种改正可以不用直接给孩子说明,而通过一些系统的措施让他们在具体的行动中纠正过来。同时要注意,当孩子在良好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有一些进步的时候,就要给予表扬或者奖励,让他们继续保持。这样一来,宝宝不良的性格逐渐改变,良好的、坚毅的性格逐就会渐形成发展。
第三节宝贝的情感需求
宝宝从一出生就有和父母沟通交流的天赋,也拥有看、听、触摸、闻、和模仿等等多种技能。当他长到2岁的时候,情感体验功能已经完备,大人有什么情绪,孩子也会有,甚至一些很不简单的情绪特征孩子也会同样具有。宝宝们虽然具备了各种情绪,但是它们在孩子的身上通常表现为易变的特征,这是由于孩子的性格孩子发育完善的过程之中,很容易就被外界环境的变化所影响,所以情绪会变化很快。在这个时期,家长们要给予正确的引导,这种引导对孩子情感的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丫爸叫魂记
丫丫刚满月的时候,有一天丫妈喂完丫丫吃奶,就去洗衣服,丫奶拎着菜篮去菜市场了。
过了不到十分钟,丫妈听到了丫丫的哭声,慌忙擦干手去看怎么回事。经过丫妈的仔细查看,尿布没湿,睡姿也挺舒服。丫妈心想:刚喂完奶,不应该是饿了呀?怎么哭这么厉害?难道是不舒服?这下她可着急了。丫妈抱着丫丫要给丫爸打电话,这个时候丫丫又停止了哭声,砸吧着小嘴睡着了。
丫妈又轻轻的把丫丫放到了小床上,去洗衣服。可是过了不到一会儿,丫丫又开始哭了起来,丫妈跑过去,丫丫一切都很正常,看不出有什么情况出现。丫妈抱起她,她立刻就停止了哭声。这个上午,丫妈被来回折腾了好几趟。
等到丫奶回来了,丫妈告诉了她这件事情。丫奶也怀疑孩子是哪里不舒服。两人仔细观察丫丫,吃奶正常,排泄也正常,这就是说身体应该没什么问题。
但是,丫丫从此开始了“折腾”之旅,即使“吃饱喝足”了,也会不停的哭一会儿,而只要被人抱起,就停止了哭声。这下把丫妈弄得心烦意乱,不知道如何是好。
有一天,丫奶和丫妈被折腾得像陀螺一样时,丫奶眼睛一亮,说:“丫丫是不是被吓掉魂了?”
丫爸听了,吃惊地问:“妈,这么小的孩子,还会被吓掉魂?您别逗了。”
丫奶看了他一眼,若有所思地说:“我记起来了,就是那天我在屋里哄丫丫睡,你在外面喊了一声,把丫丫吓着了。”
丫爸莫名其妙地说:“我什么时候吓着她了,也就是上周我看球赛的时候喊了一嗓子。”
丫奶这下更是抓到罪魁祸首了,赶紧给儿子说:“没错,就是你吓着她了,晚上你负责给孩子把魂儿叫回来。”
丫爸懵了,对老妈说:“您儿子什么都学过,还出过留过洋,可就是没学过叫魂这门手艺。”丫奶严肃地说:“别跟我耍贫嘴,晚上丫丫睡着了,我教你怎么做。我见过的多了,孩子掉魂儿的事儿是经常发生的,你可别不当回事。”
丫爸哭笑不得:“妈,您来真的啊?我真觉得丫丫没什么事儿,她可能就是希望咱们多抱抱她,多和咱们交流交流,您别看她小,心里可是有事儿。”
丫奶根本不管儿子的解释,用绝不容拒绝的口气说:“别废话了,谁让你爱一惊一乍的?都当爹了还没个当爹的样子,这次就要给你点教训。好好准备着给闺女叫魂吧!”
丫爸简直哭笑不得,对着丫妈说:“老婆,你老公堂堂一个有着科学信仰的人,就这么开始了叫魂儿生涯。”
丫妈在一旁饶有兴趣的听了半天,这会儿幸灾乐祸地说:“哈哈,你也别想挣扎了,就照老妈说的做吧!技多不压身啊,您老人家也多学个手艺!”
到了晚上,丫丫睡着了,丫奶开始在厨房里忙忙碌碌的做准备。丫爸一脸苦笑地问老妈:“妈,您是不是准备先给我做点好吃的奖赏我一下?”
丫奶在厨房里头也不回地说:“做梦吧!我是给你准备叫魂儿用的东西呢!”
一会儿,丫奶出来了,她手里拿了个碗,在里面放上了黄色的小米,放的非常的平整,然后用了一块手帕把碗包起来,倒着勒紧。然后递给儿子:“来,拿好,不要把小米弄撒了。”
丫爸只好听话地接过来。
丫奶又接着教他:“把它放到丫丫的头顶,来回绕圈,然后嘴里默念‘丫丫别害怕,赶紧回来吧’。”
丫爸看着老妈严肃的样子,也不敢嘻嘻哈哈了,认真的拿着碗儿开始给女儿“叫魂儿”。丫妈也被这种古老的民间传统仪式弄得有点肃然,本来还觉得自己会笑呢!
后来,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丫丫似乎没那么哭闹了。但是,一天下班后,丫爸拿了一本书给老妈和老婆看。
原来,书上对丫丫这种哭闹的解释是:当孩子不是因为生理的原因哭闹时,家长可试着抱起孩子,给予安慰。研究发现,当家长抱起新生儿,有80%的孩子会从哭闹中趋向安静。可宝宝的哭声,很多时候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爸爸妈妈,我想你们抱我、陪我玩。
看着这样的解释,丫妈和丫奶都笑了起来,丫爸还在一边愤愤然不能平息:“你们看看,丫丫是在说‘爱我就要抱抱我’,和我想的一样嘛!你们竟然说是她被我吓掉了魂儿。你不知道,我到单位一说这事儿,大伙儿都笑得倒桌子下面了。什么年代了,还有叫魂儿的事情发生,而且居然还发生在我的身上,可悲可叹可笑啊!”
丫妈和丫奶对丫爸的倾诉不屑一顾:“哼,不让你女儿给你点苦头尝,你那一惊一乍的毛病什么时候能改掉?叫你看球赛时还敢大喊大叫!”
丫爸立马做出崩溃状——这些女人啊!这个时候,丫丫在屋里“哇”的一声哭了起来,丫妈和丫奶一起转向这个唠叨不休的男人,大声说:“快点,你女儿叫你呢!”
(二)情感教育,父亲不能缺席
一个圣诞节的前夕,丫妈和Andy妈一起去逛商场购买一些给孩子的礼品。
商场里人来人往,十分拥挤。丫妈在嘈杂之中听到一个广播的声音,说一会儿商场会有免费的礼物派送活动。丫妈知道这家商场是很有魄力的,说不定一会儿就给大家发一件意想不到的大礼,所以兴高采烈地去排队了。
Andy妈也非常高兴,像许多家庭主妇一样,她也喜欢看看打折商品和促销活动,更不要说现在是免费送礼物了。
但是今天顾客太多了,队伍排得很长。好在丫妈和Andy妈可以小声的聊聊天,时间过得不至于那么无聊。
就要轮到她们的时候,Andy突然一拍额头,慌张地对丫妈说:“宋,我要走了,我必须现在走。”
丫妈很奇怪,这么长时间都等了,那还在乎这一会儿?再说Andy在家也有保姆带,应该没什么问题。
Andy妈说:“我差点忘记了一件事情,一会儿我要按时和Andy一起聊天。呃,不是,是我们一家三口,我和Andy还有Bob一起聊天。”
丫妈还没等问清楚,Andy妈已经挥手拜拜窜出了商场。丫妈一头雾水:“Bob?Andy的爸爸,什么时候回中国啦?”
晚上,丫妈接到Andy妈的电话,为下午先走的事情道歉。丫妈表示没什么的,就是奇怪Andy爸什么时候来中国了。
Andy妈哈哈笑着说:“我走在路上就想到了,你肯定会感到奇怪,事实上我们是网上聊天,这是我们沟通的方式。”
丫妈听了也乐了,她问:“Andy也会网上聊天吗?他才一岁啊!”
Andy妈说:“哈,他见过爸爸好几次了,在视频里也能认出。我们每天都要聊上一会儿。”
丫妈笑着说:“这倒是个好主意。”
Andy妈很自豪地说:“我们一直坚持这样,Andy的爸爸还每天坚持打电话给儿子聊天,我们一直想让Andy不缺少爸爸的爱,我想我们还是成功的。”
这件事给丫妈触动很大。在中国,很多人都有一种普遍的观念,他们觉得子女教育主要是女性的责任,包括孩子的妈妈、奶奶、姥姥。一大部分的爸爸们觉得他们的责任就是给孩子赚很多的钱,买好多的玩具,吃更好的饭菜,进更好的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享受更多的物质快乐,这些就是对孩子的爱。因此,有人形容父爱是深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