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试一试呢?电机工程师马克沁是个喜欢给自己出难题的人,他决心在武器这个陌生的领域里试试自己的身手。
可是,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项工作的关键是要找到一种新的动力,以便迅速把枪膛里的弹壳退出,又不断压上新的子弹。一天,马克沁在用步枪射击后,发现自己抵枪托的肩膀被撞得青一块、紫一块。这原本是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却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想,能产生这么大后坐力的火药气体为什么不能加以利用呢?
于是,马克沁循着这个目标摸索起来。这个对武器结构陌生的门外汉尽管工作条件差,没有人指导,又缺少专门设备,但他埋头苦干,克服了许多困难。经过两年的反复试验后,他终于在1883年制造出了一支单管枪,这支枪以子弹发射时的火药燃气为动力,可以自动连续进行子弹的装填和发射。这支枪除了枪管是购置的以外,其余零件全是自制的。这支后来被人称为马克沁重机枪的枪,就是世界上第一支自动枪。
马克沁原想将他的重机枪给美国军队使用,可是他们并不相信这位同胞——“这位仁兄完全是武器原门外汉,怎么可能有成功的发明呢?”不得已,马克沁只能去欧洲寻找知音。
1887年,马克沁带上他的重机枪到俄国彼得堡进行表演。开始时人们并不在意,可射手扣动扳机后,枪口就“哒哒哒”地冒出火舌,子弹带像流水似的进入枪膛,半分钟时间竟发射了300发子弹,把靶子打得像个马蜂窝。这一来,观摩的人个个惊得目瞪口呆,简直不相信亲眼看到的这一切竟是真的,待枪声停息后许久,才突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马克沁重机枪在1899~1902年的英布战争中初露锋芒,但大显身手却是在前述索姆河战役中,这时人们才真正认识到了它的价值。以后,机枪很快地普及和发展起来了。
傲视四海的航空母舰
航空母舰是当代最大的战斗舰艇。这种大型军舰以舰载飞机为主要武器,说得通俗一点,航空母舰就应是一种飞机和战舰组合的兵器。
这种可怕的军舰是20世纪初发明的。
最早提出研制航空母舰的人,是法国的艾德尔,他在1909年出版的《军事飞行》一书中,对一种“可以携带飞机的军舰”的装备、性能作了详细的描述,可当时几乎没有知音。不久,一则看来极为偶然的新闻报告,使艾德尔的设想有了实现的可能。这则报道说,德国人正在研究进行一项试验,准备让一架携带邮件的飞机,从一艘由德国汉堡驶往美国纽约的邮船上起飞,以加快向纽约投递邮件的速度。
这会不会是一个阴谋。德国人也许想以此作掩护,要试验一种特殊的越洋攻击美国的新战术吧?美国海军物资局局长钱伯斯上校震惊之余,立即向海军部申请在军舰上进行同样的试验。很快,他的申请被批准了。
1910年11月14日,美国“伯明翰号”轻巡洋舰静静地泊在美国东海岸汉普顿锚地。在它的前甲板上,有着一条刚铺好的长26米、宽7米的木制飞行跑道。跑道的起点处停放着一架单座双翼小飞机——“金鸟号”,机上坐着民间飞行员尤金·伊利。
起飞的命令下达了。伊利熟练地启动了引擎,飞机在跑道上滑过,很快就冲出了甲板。由于跑道太短,飞机未能达到应有的起飞速度,因此飞机向下跌去,观看的人们不由惊叫起来。然而,技术高超的伊利努力将已贴近海面的飞机拉了起来,最后将飞机降落在几千米外的一个机场上。世界上第一次驾机从军舰上起飞的试验成功了。
两个月后,美国重巡洋舰“宾夕法尼亚号”的后甲板上铺设了一条36米长的木板跑道。伊利还是驾驶着那架“金鸟号”,成功地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在军舰上降落的试验。这相隔仅2个月的两次试验成功,奠定了航空母舰作为一种新型舰种的生存基础。
美国人试验成功的消息引起了英国人的兴趣。英国很快组建了主要配备水上飞机的皇家海军航空兵。1913年5月,英国人改装了一艘5700吨的轻巡洋舰“竞技神号”,使它成为一艘能搭载3架水上侦察机的水上飞机母舰。它堪称是现代航空母舰的鼻祖。
以后,英国海军又于1914年将一艘7450吨的运煤船改装成水上飞机母舰,这艘皇家“方舟号”可搭载水上飞机10架。不过,由于水上飞机不能直接在母舰上起飞,要由舰上的起重机将飞机吊放到海面上起飞,飞机返回时也要先降在海面上,再由起重机吊回到母舰上。所以,严格说来,它俩还不是真正的航空母舰。
1917年6月26日,一艘由大型巡洋舰改建的航空母舰“暴怒号”,在英国皇家海军开始服役,这艘标准排水量为19513吨的大军舰可搭载10架飞机。它前甲板上的跑道长69.5米,仅可供起飞,作为飞机降落用就短了一些。在发生了一起机毁人亡的降落事故后,英国人在“暴怒号”的后甲板上加装了一条长86.6米的降落跑道,使“暴怒号”成了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
可是,在一艘本来长度就有限的航空母舰上,起飞和降落两条跑道分开铺设,使得两条跑道的长度都受到限制,起降的风险系数太大。于是,英国人又进行了新的设计。
1917年,英国海军将一艘正在建造中的客轮,改装成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全通式飞行甲板的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号”。在改装中,客轮原有的烟囱被全部拆除,改成从主甲板下面通向舰尾的水平排烟道,从而清除了飞行甲板上妨碍飞机起降最大的障碍。由于整个飞行甲板平坦、空旷,没有任何上层建筑,这种模式的航空母舰被称为平原型航母。
在航母的发明史上,美国人和英国人各拿过“第一”。接着,日本人也拿到了“第一”。
1922年底,日本的“凤翔号”航母建成服役。这艘标准排水量7470吨的航母是世界上第一艘专门设计建造的航母,可搭载26架飞机。
“凤翔号”还创下了另一项第一:它改变了以往航母的平原型结构,第一次采用了岛式上层建筑,一个小型的塔式舰桥被设置在飞行甲板的右舷。这种岛型甲板以后成为航母普遍采用的模式,一直沿用到现在。
当进入50年代,舰载机逐渐发展为喷气式飞机后,对飞行甲板的要求更高了。为适应这种要求,英国人在1951年发明了斜角甲板,可使舰载机在斜、直两段甲板上同时降落和起飞。即斜角甲板主要用于回收飞机,轴向直甲板用于飞机起飞,从而提高了飞行甲板的利用率。迄今为止,世界上的大型航母都是采用这种甲板模式的。
为帮助飞机起降,现代航母上还普遍安装了蒸汽弹射器、助降装置及末端连着液压阻尼缓冲器的拦阻索,以及在机库和飞行甲板之间上下垂直运送飞机的升降机。现在,斜角甲板、弹射器、助降器、拦阻索、升降机已成了航母普遍配备的“五大法宝”了。
降雨弹的诞生
在军事史上,恐怕没有哪一条小道比“胡志明小道”更为有名了。
其实,这条被称为“小道”的通道,并非是仅供单人或双人行走的羊肠小道,甚至也不是只供马帮往来的山间小路,而是可走卡车的大路。它蜿蜒在东南亚的崇山峻岭中,时而跨过险峻的高山峡谷,时而穿过茂密的热带雨林,宽处可并排开上数辆卡车,窄处就连一辆车也难通过。
在越南战争中,这“小道”是北越军队的生命线,北越军队在越南南方、柬埔寨与美国人作战,全靠这条小道运送军队和给养。这小道是美国人的丧命线,小道上每通过一个军人,每运过一支步枪,每送过一发子弹,都有可能送掉一个美国兵的性命。
很自然的,掐断“胡志明小道”,成了美国军方一项重要任务。他们出动了大批声名赫赫的“空中堡垒”——B—52重型轰炸机,丢下了数不清的炸弹,换来的却是这样一份报告:目前每周通过“胡志明小道”的车辆约为8000辆,仅比轰炸之前的9000辆减少九分之一!
这样的结果并非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因为“胡志明小道”穿越之处,几乎皆有茂盛葱郁的热带雨林,美国飞机根本就找不准目标。再说,北越人组织了大批民工待命,一旦道路被炸中,也能很快加以修复。
看来,要用常规炸弹来掐断“胡志明小道”是不可能的了,那么,该发明一种什么样的炸弹来达到这个目的呢?
1970年初冬的一天,正当美国陆军武器研究所的专家雷利为此一筹莫展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一则新闻:巴黎奥列机场连日浓雾,飞机无法起降。后来,航空局长听了一位气象学家的建议,在跑道上一字排开8台喷气引擎,一齐开动。不过数小时,9万平方米的奥列机场上就雾散日现了。因为喷气引擎发动时要放散热流,雾其实都是些小水滴,经不起加热,一烘就没了。
这则新闻使雷利茅塞顿开:人工既然可以消雾,为什么不可以搞人工造雾、人工造风、人工造雨啊?如果真能搞出一些可以呼风唤雨的气象炸弹来,或许真能把“胡志明小道”掐断呢!
说干就干,雷利和他的同伴顺着这条思路开始了他们的“发明工程”。
首先是要确定发明方向。雷利等人花大量精力搜集了“胡志明小道”所经地区的地形地貌资料,分析后认为这一地区山高林密,人工造风不能充分发挥威办;人工造雾呢,虽然能对车辆通行造成一些困难,但也不起决定性影响。这样,发明方向自然就要放到人工降雨上来了。因为这一地区西南季风盛行,季节多雨,如能发明出一种降雨弹,就可及时将飘过小道上方的厚厚的云层截住,并使它变成大雨降下来,那就会对这条铺筑简陋的道路造成破坏性影响。
发明方向确定之后,还确定了两点必要的发明要求。一是使用要方便,做到利用现有的军事技术手段,如飞机、火箭、火炮、探空气球就可以投放;二是成雨速度要快,不然,等发现云,投下弹,形成雨时,那片雨云或许早已越过小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