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健琴
文化交流,是文化多样化共存的重要途径,然而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是会存在障碍的,也就是说会存在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文化交流过程中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在英国与印度这两种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也是如此。英印二元对立的文化观,在甘地有效的动员下,激发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这种民族自尊心促使印度人民不断的起来反抗英国殖民主义的不平等统治。其中,甘地的“土布运动”主张在这一反抗运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印度历史上十分重要的部分。
一、土布运动之历史渊源
土布运动思想是甘地根据当时印度独特的社会背景以及甘地的亲身经历并吸收了印度及西方学者相关的思想而产生的,是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
1.印度独特的社会背景
首先,十九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和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英国加速海外殖民扩张,大量侵占殖民地,寻求新的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以期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其殖民霸主地位。随着英国加强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和剥夺,一方面使英国从印度掠取的财富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也激化了英国殖民者与印度各阶层之间的矛盾。
英国殖民者的统治和剥削,引起了印度各阶层的强烈不满,“手工业者由于大量英国工业品的输入而大批失业;农民则由于各种新土地制度的推行而大大增加了田赋的负担;部分王公的领地遭蚕食或兼并;士兵遭到歧视,其宗教习惯亦得不到尊重。凡此种种,都在不同程度上激化了印度各阶层与英国殖民者之间的矛盾。”此外,西方文化在印度的传播造成了一种较广泛的惊恐和仇视,而殖民者故意无视或亵渎当地宗教习惯的行为更加剧了这一趋势。1857年5月10日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印度民族大起义终于爆发,虽然这次起义在英国殖民者的镇压下最终失败,在此之后英国人“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把法律、秩序和一整套精致的政治共同体的翻版强加给印度。政治上的骚乱始终存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暴乱不但更加频繁,也变得更加激烈,这最终阻碍了印度实现完全的统一。”但是这次起义打击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印度人民的民族意识,加深了他们对英国殖民者的仇恨和恶感,为后来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加速了印度历史前进的步伐。
其次,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印度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英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从印征集了150万士兵,还从印度运走500多吨物资。战后农业的歉收导致了1918-1919年的粮荒,加上西班牙型的流行性感冒,夺去了1200万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命。以大战开始的1914年的工资为100,到1919年印度工业主要部门的纺织职工工资,才增加了129%。这个数字是各行业中最高的。但粮食的批发价格在同期却增加了200%。”由此,我们不难得知,战争不仅带来的了生活方面的困苦,激化了印度广大人民群众同英国殖民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而且战后英国政府颁布的《罗拉特法案》授予英国总督以宣布戒严令,设立特别法庭和随意判决人民的特权,使印度民族主义者大失所望。
在印度处于十字路口的时刻,印度国大党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它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又有甘地这样的群众性领袖和甘地主义的理论作为行动的指导。在民族矛盾尖锐化和英国传播西方文明对印度传统文化构成威胁的社会危机条件下,印度走上了非暴力不合作的反抗道路。而土布运动又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甘地思想之理论来源
甘地出生于英国殖民桎梏统治下的印度,成长在一个虔诚信奉仁爱、不杀生、素食、苦行的印度教的家庭,从童年时代起便深受印度教教义的影响。印度是一个拥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是东方两大系列宗教:印度教和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教和佛教的核心思想:善恶有因果,人生有轮回,戒杀生以免报应,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甘地思想的形成,他的崇尚自然文明,提倡节欲苦行,反对过分地物质享受等等,无不植根于印度传统历史文化。
甘地青年时代在英国留学的经历是他思想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面对被强大的英帝国主义统治这一残酷现实,从少年时代起甘地就开始对英国人的统治产生了厌恶之情。当他还是一个学生时,他认为印度人之所以孱弱,印度之所以沦落到殖民地的地步,是因为印度人是素食者。当时有一首流传于同学之间的古遮拉特诗人纳玛德的打油诗,这首诗的内容是:“英人雄纠纠,印人何其小;肉食者治人,盺昂寓奇妙。”甘地认为只要全印度人一致食肉,便可以将英国人打倒,从而可以使印度走向独立。
十九岁时,以开除种姓身份作为代价,他远涉重洋,赴伦敦求学。在那里甘地曾试图让自己变成一位英国绅士,他打领带,学跳舞,并且常常出没于晚会和沙龙之中,但是这些努力并没有获得成功。这样的结局和他内向的性格、深厚的宗教责任感和不善言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此外,当时正值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阶级矛盾尖锐化之际,资本主义社会暴露出来的无法掩饰的弊端使甘地更加清醒而且更加坚定的认识到:印度绝对不可以走西方式的发展道路。作为一个有色人种的他,在西方所受到的歧视和西方对印度疯狂的殖民掠夺,加深了他对西方工业化道路的憎恶心理。甘地在西方的经历并没有使他对西方文明产生非常大的向往,与其相反的是,他对现代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文化的负面结果也看得更清楚。
在甘地看来,作为一个印度人,他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寻找一条符合印度国情的救国之道。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逐渐成熟,甘地的思想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甘地意识到想要使印度真正地走向独立,不能盲目的在外国文化中去找寻答案,而应从印度民族的传统观念中去寻找真理之源。他后来提出的经济和政治上的“自治”,便来源于梵文,其深层含义蕴涵于印度教的基本教义之中。
印度民族民主主义思想家、国大党激进派领袖提拉克对甘地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早在1895年他就首先提出自治口号,1905-1908年印度民族斗争的实际领导人——温和派领袖戈克利于1915年去世后,开始了国大党历史上的提拉克时代。提拉克曾创办《雄狮周报》和《马拉特人报》,揭露殖民者的残暴和专横,宣传民族主义思想。1885年12月国大党成立之后,积极参与活动,逐渐成为激进派的领袖,反对温和派的改良主义,主张采取一切手段,依靠人民来推翻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印度的完全独立。而且于1905年为抗议英国殖民当局的分割孟加拉的法案,提拉克领导激进派号召抗议,这种抗议活动后来发展为全国性的提倡国货和抵制英货、司瓦德希(自产)运动。甘地在这方面继承和发扬了提拉克的思想。
甘地思想的来源并不限于印度传统文化,西方一些人道主义思想家的著作对甘地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甘地曾说过,有三位现代的人物在他的一生中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并且能不断地使他产生钦佩之情,他们就是赖昌德巴伊、托尔斯泰、鲁斯金。在自传中,甘地曾多次提到约翰?鲁斯金,他说魯斯金的《直到这最后一刻》激励了他一生,并且他还读过约翰?鲁斯金的著作——《给那后来的》,他说“我相信我在鲁斯金这部巨作中发现了我内心深处一些最深切的信念,这是它吸引我并改变我生活的根本原因。这些信念包括:一、个体的利益存在于集体之中;二、工作并无贵贱,律师同理发师具有同样的价值,依靠工作谋生是人们共有的权利;三、只有劳动者的生活,像种地的人和做手工的人的生活,才是有价值的。”为了体现这些信念,1904年甘地还在南非建立了凤凰村。对甘地影响较大的还有托尔斯泰,甘地说:“托尔斯泰的著作《天国就在你心中》使我倾倒,这本书给我留下一个不可抹灭的印象。”1910年5月30日,甘地用一位德国籍好友卡伦巴赫无偿捐赠的农场建立了“托尔斯泰村”,这是一个没有暴力、人人平等的乌托邦王国。
总的来说,甘地的思想既源于印度传统哲学的影响,同时与这些对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反思和批判的思想家们的想法又是不谋而合的,而且甘地的亲身经历和一些实践活动促成了他的这种思想的形成。
二、土布运动思想的产生及土布运动的发展
土布运动思想是甘地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后开始萌发的,他主张实现印度自治,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则是非暴力不合作。不合作的内容很多,其中之一是抵制英国生产的布匹,使用印度的土布。
1.土布运动思想的产生
印度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化历史传统、宗教气氛浓厚的农业古国。英国殖民统治摧毁了印度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结构,使农民和手工业者陷入破产和贫困,他们对英国的殖民统治深恶痛绝,具有强烈的反英情绪。而甘地所处的时代,是英国殖民者用现代工业社会的文明猛烈冲击着印度农业社会的文明,并且向这种古老的文明提出了空前挑战的时代。而同时,这也是资本主义制度腐朽日益暴露的时代,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危机越来越严重。甘地亲眼看到了印度工人失业、生活贫困和欧美各国精神堕落的现实,正是在这样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下,在批判西方文明的过程中,甘地的土布运动思想也逐渐形成了。
土布运动,当时也称为经济自主运动,1908年甘地曾在《印度自治》一书中最早提出土布运动这个概念,并且他一再强调应该在国内提倡印度人民必须用自己的双手在家纺纱织布。他还“把织布机或纺车描绘为救治印度日益增长的贫困的灵丹妙药”。“他认为,这是印度摆脱愈来愈严重的贫困的万全之策,如果纺纱织布的事是在全国普遍开展起来,如果这一事业已成为全国人民的自觉行动,如果自己的成果又被自己的人民所器重,一方面不仅会在人民之中构筑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精神,另一方面又会有效地抵制英国的经济约束,抵制洋货洋布。”
但是当时的他并没有见过那些东西,即使是到了1915年他从南非回到印度的时候,也一直没有真正见过一具纺车。尽管如此,甘地一直把土纺土织当成为一种运动,并伴随着他领导的非暴力抵抗运动的发展。1915年5月25日,随着真理学院在古遮拉特靠阿赫梅达吧的一个小村柯契拉普正式成立,甘地便决定从此刻开始他将开始实践土纺土织这一项光荣的劳作,并且使其形成规模然后推向全国。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甘地都始终认为,真理学院首开这样的先例,是要用实际行动织出自己的布料和布匹,并以此来告诫人们,自己动手,印度人民就可以摆脱贫困,而且通过土纺土织,也可以了解千百万纺织工人种种苦难的真实情感。在甘地的倡导下和一些对土布运动满怀激情人们的共同努力下,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得以解决,土布运动也风风火火地开展起来了。这样的结果使甘地感到异常的开心,他说:“纺车的声音对于我恢复健康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我承认,纺车的这种声音,实际上对我心理所产生的效果大于对我生理上产生的效果。”
也就是从这时起,甘地开始着土布装。不仅如此,他还学会了纺纱织布,并且大张旗鼓地向社会广泛宣传土布,就连参加戈克利逝世一周年纪念大会演讲也不忘加入让他感到意义非凡的土布运动和土布精神的内容。他总是强调说:“我们自己的衣服式样,是最适合我们的生活环境的”,“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在语言、穿着、思想上表现土布精神。”
甘地认为,他之所以要在全国发动一场土布运动,并不是一时头脑发热,也不是心血来潮,而是他的非暴力抵抗运动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印度经济与道德自救的关键。从伦理道德上讲,他认为爱好华丽的服装正像嗜好烟酒、女色一样,会导致道德沦丧。而从更深层的政治经济角度讲,正是英国殖民者的入侵,破坏了印度以手纺手织为基础的社会结构,使其能以低廉价格购买印度的棉花,然后运往英国工厂加工成产品,以高昂的价格在英国垄断的纺织品市场上出售,从而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为了挫败英国工厂的机器,甘地多年来苦苦探索、实践,终于发掘了印度世代相传的木制纺车。他想让印度自纺自织代替进口洋布,以阻止印度的滚滚财源流入英国人的腰包。多年来甘地一直为这个发现做不懈的宣传。
2.土布运动的发展
土布运动的发展过程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时间方面基本上是相呼应的,然而,又不完全一致。因为当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被迫停止时,土布运动也从未停止过;当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结束,印度独立后,甘地也还在坚持推行土布运动,直到甘地逝世,土布运动才宣告结束。
1919年圣诞期间国大党在阿姆利则召开的年会,甘地主张的提倡手纺手织的土布运动的议案获得通过。继1921年7月国大党孟买会议提出中心工作限于9月30日以前加紧提倡土纺土织的土布工作之后,工作委员会号召国大党从当年8月1日起一律不准再穿洋布衣服而改着土纺土织的土布衣装。为表明禁绝洋布、推广土布的决心,7月31日,甘地在伯利的乌玛索巴里广场举行焚烧洋布的群众集会。数千群众参与了这一烧布壮举,他们将搜集到的洋布及其制成的衣服集中起来,付之一炬,当火焰腾空而起时,群众发出了震耳欲聋的欢笑声,仿佛他们因此挣脱了枷锁。8月1日,甘地召开一次大规模的群众大会,讲述了这次焚烧运动的深远意义,他说:“不能实现土布运动,印度便不能自救。”
甘地聚众烧布令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甚至包括甘地的追随者。然而,甘地在孟买点燃的烧毁洋布之火并未就此熄灭,印度各地争相效法,成批成批的英国布在烈火中化为灰烬,表明人们誓不穿洋布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