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与内地汉族同姓联宗,把祖源上溯数千年,直至夏、商、周三代,成为清水江下游族群建构华夏正统文化身份的普遍现象。为了给予这种联宗活动以合理解释,必须建构家族移民的历史记忆。于是,在这些家谱中,我们便能看到很多生动传奇的移民叙事。其中以军事移民类型最为普遍,如下面龙氏与杨氏的两段移民叙事:
叙事一:至若吾宗之盛于楚南者,则自禹官公始。禹官,采濂公长子也,礼崇所自出,故以采濂公为一世。一世祖讳采濂,字启儒,应天黄地人,宋仁宗嘉祐五年庚子举于乡,任浙江会稽县令。……二世祖(东山支系推为太祖)禹官字相承,生而英勇,沉毅有大志。妣罗氏,金山县令罗公腾万女也。……罗,(江西)泰和人,复归泰和,公乃随罗入吉安,择泰和之白下驿,地名黄龙巷家焉。子五:宗麻、宗朝、宗灵、宗廷、宗旺,皆成立于泰和。
时吐蕃、夏人猖獗,尚武功。我禹官公以澄清自誓,仗策从戎。神宗元丰四年辛酉,任南昌节置(原谱注:《绥宁志》作“节制”,宋郡守或带节制军马衔)副使。治兵临阵,屡着奇勋,当事嘉之,升镇黔省,苗民畏服。未几,南蛮乱,内阁司马光、范纯仁同奏:黔与楚邻,苗民畏服者,武臣龙禹官也,宜调近以服之。于是晋荆湖南路安抚招讨使。公临楚,恩威并用。岁余,诸蛮平。时坐镇常德之花园,以疾乞休,归常五月而卒,时哲宗之元祐二年丁卯八月八日午时也。上闻,赐葬,召其子袭职。
长子宗麻为湖南宣抚处置副使。自黔阳扫清边界,从沅黎交界平息清水江等处。卒于哲宗元祐七年。……朝、廷、旺三祖谓子孙曰:应天、河东、卫辉、泰和俱祖庭也,岂不怀归。历数十年皆为战场,生民受害,绝宗灭嗣者不知凡几。南楚山川秀丽,厥田上上,择地而处,其在斯乎。
叙事二:始祖洪公原系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栗木坪大井头籍也。史载洪公以指挥职于明时,守备独石堡,初副李谦,励将士杀敌。后佐御史张鹏会战兀良,斩其酋。鹏以洪代兼御史事,威闻岭北,以杨王称呼。正统十四年剿灭余寇,为一时名将。
移镇湖楚洞蛮,驻迹在柱邑(天柱)渡马大坝头,起造八角楼,迄今遗迹尚在。后回都复命,至城步县故,葬打鼓洞狮子口。公妣吴氏,生四子,长万朝,次都朝,三进朝,四晚朝。万公袭父职,仍居八蛮洞口。万公妣田、白、吴三氏,生子十三,咸以华字为名,再字为派。景泰丙子年在地旺坳分支,一居陕西宁夏,一居官衙,一居渥龙沙滩,一居洪江深泥渡,一居汶溪(今天柱白市),一居渡马,一居洪江中节,一居沅州阳溪,一居会同,一居靖州。华五居墓坪土坎脚,华九派名再品居墓坪大江边。妣蒋氏生三子,长政富公即余一支之始祖也,妣蒋氏,由墓坪徙居新舟(属天柱县)陡坡。
叙事一中龙姓为湘黔边大姓之一。其始迁祖为龙禹官,禹官生五子:宗麻、宗朝、宗灵、宗廷、宗旺。今湘、黔、桂边数十万龙姓都以上述五公为宗祖。询诸湘黔边龙姓父老,概言宋代五大公之后,且春秋祭祀,遗俗尤存。龙氏家谱记载,龙禹官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任南昌节置副使,后晋升荆湖南路安抚招讨使,平息黔楚苗民叛乱。长子宗麻为湖南宣抚处置副使。自黔阳扫清边界,从沅黎交界平息清水江等处,卒于哲宗元祐七年(1092)。禹官、宗麻父子殁后俱谥封王爵。如此高官显爵,而其人其事《宋史》却不着一笔,难免使人生疑。龙氏家谱还记载了禹官、宗麻父子死后英灵不灭,杀苗民以扶社稷的传奇故事。
其在哲宗九年元旦(绍圣甲戌),上梦我禹官公身披甲胄,手执干戈以讨苗乱。越日,宴群臣于集英殿,以梦示之。内卿高太尉、内侍罗典奏曰:武臣龙禹官,元祐二年招讨楚南,其子宗麻袭职,皆卒于楚。今杨、沈二臣监其军。禹官父子英灵未泯,杀苗民以扶社稷,报国恩,未可知也。会杨、沈督兵力战,苗势愈炽,夜梦禹官父子亲赐干橹,誓杀苗民。平明交述其梦,共相惊异。是日果风云大变,雨雹异常,苗民自相残杀,寻率服。杨、沈具以闻。上惊与己梦合。十年(绍圣乙亥)十月十八日封二世祖禹官为神威显应扫峒王,三世祖宗麻为天威得胜王。罗太夫人(禹官夫人)自封其夫与子后,英灵日著,苗有复行猖獗者,自见为女将所杀,遍峒瘟疫而死。十一年(绍圣丙子)十一月,杨、沈复以闻。次年(绍圣丁丑九月初一)又封罗妣为一王阴烈夫人,敕立庙祀。始建庙于绥宁之东山里。
上述叙事已经把祖先神化,超越了正统历史的写作手法。但它塑造的是一个忠君报国的英雄形象,它不仅不会引起王朝地方官们的反感,反而是他们推行礼治,化民成俗的宝贵题材。于是,把传说人物神化并受朝廷谥封为王侯的事例在王朝时代便不足为奇。下面飞山圣公杨再思也是一例。
作为湘黔边另一大姓的杨姓大多自称是唐末五代十峒首领杨再思的后代。“蛮酋”杨再思于《新唐书》、《旧唐书》及《五代史》等正史都无记载。相传杨再思为唐末五代人,其父杨居本戍边叙州(今湖南黔阳、会同、靖州等地),抚五溪“蛮地”。杨再思十四岁即随父征战,屡建奇功,后唐时授诚州(今湘西南靖州)刺史,号称十峒首领。宋朝时,杨再思被朝廷谥封为英惠侯,并成为飞山庙的神主,逐步被认同为湘黔边数百万杨姓族人祖先。但是,对于杨再思其人其事,已有学者提出了质疑。有学者认为,以十峒首领和诚州刺史形象出现的杨再思史无其人,他只是宋代以来飞山地区杨氏家族传说中首先创造出来的精神领袖和宗教形象,这个形象后来又被历代地方官员加以利用并不断粉饰,最终演化成为我们今天知道的飞山圣公。
叙事二为天柱杨姓的另一种祖先移民叙事,该段叙事半虚半实。前半段叙述的是明朝宣府总兵杨洪的事迹,《明史》有《杨洪传》。杨洪一生都在北方抗击蒙古骑兵,战功卓著,景泰二年(1451)八月病死于京城。而天柱白市杨氏族谱却说杨洪移镇湖楚峒蛮,死于湖南城步县。再者,《明史》里也没有一个在湘黔做总兵的杨洪。此杨洪很可能只是当地杨氏宗族中一位比较有影响的人物,其后裔用北方杨洪的事迹附会到他身上,把他塑造成一位“平苗”的英雄。该家谱序言中还有一篇歌颂杨洪的韵文:“楚黔蝼蚁,大邦为仇。粟秕苗莠,奉命锄耰。砺乃锋刃,锻乃干矛。三军赫赫,如貔如貅。四牡冀冀,有骆有骝。风云变幻,山海生愁。蛮夷俯伏,寇贼依投。功成大业,绩着勋猷。回都复命,城步仙游。”这样,一位“平苗”的汉族祖先的英雄形象便树立了起来。
《天柱弘农杨氏通志》对杨洪的叙事则是另一个版本:“杨洪,字与禄,生于元太宗六年(1234)。元代中期,广西、黎平苗叛,靖州失陷。杨洪由侍郎督兵定乱,次第剿灭。由于平蛮有功,授指挥使(正三品)之职。后出镇八蛮九洞溪口(今天柱渡马),湖南武岗州、黔阳司等地,娶吴氏,再娶江氏,生四子:万朝、都朝、进朝、晚朝。”两种叙事版本中杨洪的生年相差一百多年,官职也不相同。且对其官品的理解也有歧误。比如该叙事说杨洪由侍郎督兵定乱,有功而授正三品指挥使。而实际上,侍郎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怎么有功后才授指挥使。且元朝行省无指挥使一职,明朝的省级最高军事长官才是都指挥使,为正三品,而指挥使的官品还要低。今天柱白市杨氏宗祠外有杨洪夫人墓,其墓志铭则说杨洪是明朝正二品总兵。实际上,明朝总兵并无固定品秩,清朝的总兵才是正二品。可见,从“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角度来理解,家谱中的祖先叙事更多表现为修谱者对历史记忆的想象与重构。
天柱宗族移民叙事中也有非军事移民的类型,但也往往把祖先上溯至一位中原的显赫人物。如天柱八甲杨氏族谱记载,天柱八甲杨氏为隋文帝杨坚长子杨勇之后。宋朝时有杨邠,与平章左右兼理朝政,为政专务苛细,后以过于专恣,被皇帝所杀。族人子弟为避免被灭族,潜身远隐。邠子葵,易杨姓为钱姓,埋迹武陵之青鱼湾,扁舟垂钓。延至元代,复还原姓。祖籍江南应天府凤翔县人,家住剑阁楼前猪市巷。葵生砺,砺生发,发生再琳,再琳生子魁。魁生四子:拔章,洞天,天平,虎威,由湖南靖州飞山脚移居天柱邦洞中高野、岩脚寨居住。明洪熙元年(1425)于黔省聚坳会劈古器分与四子,长房拔章始居下高野;二房洞天始居蓝田黄家寨;三房天平始居杞寨;四房迁湖南芷江四路铜鼓寨。
下面一则罗氏族谱序言则叙述了一段民间自由移民垦殖的故事:
始祖则公迁居吉安府吉水县螺系巷土地祠边,乃世族也。……追忆我良公旷观宇宙,遍阅列国,闻得湖南黔境地腴烟稀,指手安界,插表管业。爰是谋于妻曰:唯离江西梓里,水行乘舡,山行乘辇,择地而迁焉。来自永乐二年,先落业靖州天柱下寨,后徙波洲、晃州、长茅岭、侯家湾、九牙楞寨等处。斯时也,树林荫翳,罕有烟村。熊罴异梦,嵩岳降灵,产生一子。婆思井水,闻得田鸡声,因语公曰:此鸟居属水边,尔往观之。公经过荒田三丘,果有井泉,因名其子为三田保。故子孙不食田鸡,怀其德也。
该段叙事叙述了罗氏汉族先祖由江西移民湘黔,筚路蓝缕的创业经过。
上述两个叙事中提到的祖籍“猪市巷”“螺系巷”是清水江流域家谱中比较常见的移民文化符号,相似的还有“朱市巷”“珠市巷”“猪屎巷”等称呼。以江西泰和县朱市巷的说法最为普遍,另外还有江西丰城县猪市巷,福建福州府猪市巷等说法。当代有些家族重修家谱时,曾派人到江西泰和县和丰城县等地寻找猪市巷,但都以失败告终。猪市巷的传说,是土著族群利用移民文化资源建构的汉族祖先记忆,是对汉文化认同的表现。“这是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寻求身份正统性的一种文化手段。换一种角度来说,这亦是区域社会逐步建立国家认同的一种强烈表现。”
四、苗侗宗族的家法族规
苗侗家谱中所载的家规、族规、族训或祠规等行为规范以“孝悌忠信”为核心,家法与国家法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正如锦屏县茅坪《龙氏族谱》载:“尝闻国有法,家有训。国无法无以抚驭斯民;家无训无以倡率子弟。如我等家族人丁繁衍,良莠不齐,迩年有失教育,野蛮性成。少壮之辈素行不法,往往嗜酒猖狂,欺犯尊长,好勇斗狠。家长无以管束。父不父,子不子,殊失纲常大义。倘不为极力整肃,窃恐养痈成患,害伊弗底。有心世道者欲振兴地方人心风俗,必自整肃家规始。”苗侗家谱的家规主要对个人与国家、宗族内部、家庭内部、邻里之间等关系范畴以及个人修养等行为进行规范。其核心的内容是对族权和夫权的保障。
(一)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主要要求宗族成员忠诚履行上交皇粮国税的任务。天柱《袁氏族谱》说:“凡食王之毛,当输王之赋。赋能应期早完,不惟免追呼之扰,亦以昭忠爱之心。况兆民之职,在尽力南亩,以供国赋。我族伯叔兄弟,诚急公奉上,即囊橐无余,以安然快乐。”
(二)宗族内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