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大转型、大变动时代,各种现象不免杂陈,各种观点难免撞击。有求新的,也有怀旧的;有解构的,也有还原的;有意欲推倒重来的,也有为往圣继绝学的,总之是众声喧哗,再闭目塞听的人也会耳濡目染。最近有些人炮轰起中医,甚至呼吁给予取缔,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决绝的姿态甚是了得,其实大可商量;而对国学,国人这几年多半是看高一眼,希图来一个全面振兴,于是国学研究院成立了、国学班开课了、孔子像统一了,有好事者甚至开办了私塾,四书五经顿时成了香饽饽,人见人爱了。如此齐一变,鲁一变,国学复兴的梦想庶几乎唾手可得。
关于文化的价值,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说得最为透彻,无须再置喙。振兴国学,其实就是复兴文化。但文化复兴绝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心血来潮不行,拼命做秀也不行,非有沉潜平实的功夫不可。文化复兴,是传统的回归,复兴文化,却可以采取新的姿势。我觉得,央视百家讲坛的姿势是优美的,这几年来,它不戏说,不大话,而是坚守人文精神,让专家学者走出象牙塔,给他们一个咳珠吐玉的平台,观众津津有味地吃着这份文化大餐,阎崇年、易中天等专家也藉此成了“文化明星”,成就了一种多赢的局面。而最近在央视开讲《论语》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女学者于丹,更是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
看于丹讲《论语》,纯属偶然,却一下子被她展露出来的气势给震住了,你看她,从容不迫地站在那儿,落落大方的衣着,浑身散发出的优雅的气息,虽然讲的是高深莫测的《论语》,却是用白话诠释经典,亲和力极强,没半点迂腐气,谈吐、节奏拿捏得十分熨贴。特别是她讲台上透出的定力,柔中有刚,不啻给观众以思想的操练,还有文化的感染。自此,我也成了于丹的拥趸了。听完之余,我若有所悟,那就是,文化复兴,还得像于丹教授那样,从点滴做起,从细节入手,要让传统文化的魅力贯穿到我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中,才能使之成为我们民族流动的血液,历千百年而不改易。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比起那些哗众取宠的所谓振兴之举,不可同日而语。
“道不远人”,这四个字是于丹题写在自己的新书《于丹〈论语〉心得》扉页上的,于丹说:“《论语》说的是圣贤之事,但其中的道理是简单而清晰的,其实真正的道理都是朴素简单,道不远人,敬而不畏,说的就是道理离我们每个人都不远。只是太多的考证和研究,让这些道理显得过于深邃了。”说的真是好。是的,深刻的道理总寓于简单之中,越简单的东西,往往越深刻,比如《论语》,虽是吉光片羽,却含英咀华,历数千年而弥新。于今天那些以搬弄现代术语为能事,将文章弄得拮屈聱牙的学者比,于丹、易中天的意义自不待言,因为他们能将这些吉光片羽的思想还原给观众,以一种循循善诱的方式。至于,有人说于丹现在成了“学术超女”,哪又有何不可?只要不是学术妖女。
听说于丹马上又要来一个华丽转身,开讲《庄子》了。我想,以《庄子》的气度和情怀,于丹当有更美的姿势。
(2006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