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有巅峰也就必定会有低谷”。罗马帝国曾经一度辉煌并且达到了巅峰,罗马人曾经征服了差不多整个欧洲,殖民、统治并且建立了欧洲文明。后来,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逐渐走向了低谷。
罗马帝国东西部之间的分裂引发了帝国的没落。自君士坦丁大帝向东迁都君士坦丁堡后,地处西部的之前的首都罗马也就顺理成章地失去了不少实力。后来,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就分裂了,罗马成了西罗马帝国的首都,而东罗马帝国的首都还是君士坦丁堡。罗马帝国一分为二,也就同时出现了两个帝王,但是这种状态维持的时间不长。
很快,北部开始不断发动战争,他们一路从现在的法国攻打到现在的意大利。这些北方的民族非常凶残,从没上过学,也不读书写字,这些人被我们称为“日耳曼人”。日耳曼人打败了罗马人的军队,先后攻占了现在的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地区,并最终占领了罗马城,西罗马帝国时代也宣告终结。我其实很好奇,当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城,看见那些金碧辉煌的宫殿、剧院、庙宇和纪念碑的时候,他们的心里在想什么,是否好奇地问这些建筑是什么?
没文化的日耳曼人却很勇猛善战。他们统治了西罗马之后,分散在欧洲各处。他们逐渐信奉了基督教,并逐渐学会了居住地的语言。在罗马帝国时期,欧洲的各个地区都讲同一种语言,那就是拉丁语。随着日耳曼人开始统治欧洲,欧洲各个地区的语言开始逐渐分化,并且差异也逐渐拉大。法国人讲的拉丁语逐渐演化成法语;西班牙人说的拉丁语演化成西班牙语;意大利人以及罗马城的人说的拉丁语则逐渐演化成意大利语。不久之后,欧洲各个地区之间的语言便不再一样了,比如西班牙人用西班牙语说话时,法国人就听不懂了。
虽然那个时候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开始使用不同的语言,不过它们还没有立刻成为真正独立的国家。因为所有的地区都陷入战乱之中,到处都是一片混乱的局面。战争在各个部落、各个城镇之间不断地进行着,古老的文明生活被全部颠覆了。人们离文明越来越远,一切都陷入黑暗的深渊。古罗马人的生活方式,文明的进程也几乎完全被人遗忘了。即使很多人还没有忘记什么是建筑,但因为人们忙于持续不断地战争,也不再有时间建造任何建筑了。以前建好的巴西利卡会堂还在被人们继续使用,但是新教堂的建设几乎完全停滞。在公元500年到公元1000年的这段时期里,欧洲的局势非常混乱,这一时期也被西方人称为“黑暗时代”。
虽然黑暗覆盖了整个欧洲大陆,但是透过黑暗,几道希望之光射入了我们的眼帘。其中第一道光亮就出现在查理曼大帝的统治时期。查理曼大帝自己是日耳曼人,他与很多日耳曼人一样,从小没有读过书,不会写字。你肯定想不到吧,一个国家的领袖——比方说美国总统,竟然连个字都不会写,那他是怎么统治人民的。但是查理曼大帝有着聪明的头脑,而且愿意去学所有他该知道的知识,后来终于当上了法国国王。不过,他仍然积极进取,最后将德国和意大利也纳入自己国家的版图。
查理曼大帝十分鼓励建筑的发展,能被他找到的最聪明的人都被他招揽到自己的国家。他帮助恢复了一些科学知识,并且重新学习自古罗马帝国统治结束以来丢失的传统文化。查理曼大帝在公元800年,被加冕为新罗马帝国大帝。
基督教修士们点燃并保持了黑暗时代中另一缕摇曳的希望之光。修士的意思是在隐修院修行的修行者。每个隐修院都推举有一个修士管理整个隐修院,这个修士叫“隐修院院长”。当时的修士们认为,他们可以通过辛勤劳作,并且远离周围的战争,就可以拥有美好的生活。
隐修院里的这些修士每天都辛勤地劳动:种菜、办学、修教堂、绘图画、编史册,还救助那些上门求助的穷人和病人。不但如此,修士们还研究并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大量的古罗马著作,使它们免受战争的毁灭,这也是对你我这些现代人而言做出的最大的成就。我们今天能这么深入地了解古罗马人的生活方式,也需要感谢这些博学的修士。
在这一章的最后,让我们来看一看修士们住的隐修院吧。隐修院通常围绕教堂而建,这类教堂又叫作“僧院”,在英文中它和“隐修院院长”
是一个词。“僧院”的一侧有一个庭院,穿过庭院后,通常是修士们吃饭的地方,叫作“饭厅”。在庭院的两侧,各有一条通道连接僧院和饭厅。每条通道都是一条长廊,长廊面向庭院的一侧建有一排石柱,我们将这种长廊叫作“回廊”。回廊中的石柱并没有使用古希腊或古罗马的石柱样式,既不是多立克柱式、伊奥尼亚柱式,或者科林斯柱式,也不是托斯卡纳柱式,或者混合柱式。这些廊柱有着不同的形状,即使是同一回廊里的廊柱样式也经常不一样。一些廊柱扭曲着,很像螺丝钉上的螺纹,也像你尝试把湿毛巾拧干的时候毛巾卷扭的样子。还有一些廊柱的柱身上满是丝带及横七竖八的条纹。很多回廊中的廊柱都是成对存在的,两个两个的,就像登上挪亚方舟的动物一样。因此,它们又叫作“夫妻柱”。看看上面的图,这种廊柱跟万神殿中的廊柱有很大区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