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左右是人生最佳的选择时期,如果到了三十几岁,一切都已经基本定形,再来改变已经为时过晚了。22岁以后的人生舞台已经不再是排练,而是真正的表演。面对现实的矛盾和犹豫不决,其实是在吞噬着你年轻的灵魂和未来。慎重地做出选择,才能成就自己。
懂得取舍,学会选择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两难的境况,但只要学会选择,适时地放弃,我们拥有的就是最好的。
所谓取舍,其实就是一种选择,在得到与放弃之间做出自己的抉择。我们每个人想要的东西都很多,可真正属于自己的又能有多少,或许不过是沧海一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通过鱼和熊掌的不可兼得,引申到生命与义之间的选择,舍生取义。
虽然生活中很少有人会遇到在生命与正义之间做出选择的机会,但选择无处不在。面对生命,有时也需要抉择,在躯体的完整与生命的延续间,需要取舍;同样,面对丰富多彩的世界,会面临许多选择。比如在读书的时候,我们要面临选择学校专业。在毕业的时候要选择继续深造还是马上就业。在生活中,我们要选择恋人和朋友。到了人生的暮年,我们同样要面临各种选择,是独享晚年还是与儿女们共同度过,等等的问题。
每当面对取与舍时,很多22岁以后的年轻人都会在有意无意地做着选择,因为取便意味着得,舍便意味着失,于是在取舍之间,我们便自然而然地趋向于前者。然而,生活这门艺术并非如此简单,生活并不就像一加一等于二的数学公式,生活当中的取舍艺术也并不就是取与得、舍与失的一一对应关系。生活当中的有关取与舍的艺术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实践。
当面对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选择时,22岁以后的年轻人应学会放弃,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失去的,会有回报,不要悲观地感慨“不可兼得”的失去,要乐观地看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成功者往往有着很强烈的紧迫感,他们一旦认识到所面临的事情有价值,就会全身心地去奋斗,巧妙策划,不怕挫折,直至达到目的。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明智的艺术即取舍的艺术。”在很多时候,都要做到适度的取舍。如若不能很好地面对生活中各种纷繁复杂的事物,不能对这些事物进行适度的取舍,那么我们在生活中的表现就不能算得上是明智的。那些不懂取舍之道的人也不能算得上是生活中的大智慧者。
在人生道路上,当面对种种取与舍的选择时,我们必须认认真真地加以选择。只有合理适当地进行取舍,我们才能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尽享人生道路上的种种乐趣。
有这样一个测试题:在一个暴风雨的夜里,你驾车经过一个车站,车站有三个人在等巴士,一个是病得快死的老妇人,一个是曾经救过你命的医生,还有一个是你长久以来的梦中情人。如果你只能带上其中一个乘客走,你会选择哪一个?
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有的选择了自己一生难得的情人,有的基于道德选择快死的老妇人,有的要报恩选择那位医生。任何一种答案都会遭至另外一些人的反对,而最好的答案是:“把车钥匙给医生,让医生带老人去医院,然后和梦中情人一起等巴士。”
当这个答案出来以后,很多人都不得不感慨地说:“多么完美啊,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是啊,这个答案既报了恩,也救了人,同时也没有和情人失之交臂。而我们为什么没有想到呢?这大概就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放弃那把钥匙,在我们心里一直固执地认为那把钥匙是属于自己的。
面对机会的来临,我们常有许多不同的选择方式。有的人会默默地接受;有的人抱持怀疑的态度,站在一旁观望;有的人则顽强得如同骡子一样,固执地不肯接受任何新的改变。而不同的选择,当然导致截然迥异的结果。许多成功的契机,起初未必能让每个人都看得到深藏的潜力,而起初抉择的正确与否,往往便是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
所以,有时候,如果我们可以放弃一些固执、限制甚至是利益,我们反而可以得到更多。所以,在我们面对很多选择的时候,不要固执地去选择其中的一个,换一种角度,试着去放弃一些,效果会更好。
要选择你最擅长的
一个人在无法选择工作岗位的时候,至少他永远有一样可以选择,就是好好干还是得过且过。而这样的选择,往往在根本上决定了将来的被选择。
选择无处不在,比如:选衣服,选朋友,选伴侣,选工作,选时机,选环境……人人在选择,人人也在被选择。选择是为了“两害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选择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有时候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正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一个人如果有时间坐下来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时,或多或少的都会有一些对当初选择的后悔。有人说:“人生的悲剧说穿了就是选择的悲剧。随便选择将失去更好的选择。”我们姑且不论前半句话是否是事实,但就成功而言,后半句话则值得重视。
一位女孩在某名牌大学读书期间,一时冲动想当作家。她不顾家人的劝阻,执意退学回到家乡写小说。几年过去了,她写的小说没发表过一篇。她最终在痛苦中精神分裂了,烧掉了手稿离开了这个世界。
其实,人生最重要的,不在于目标怎样宏远,或者如何踌躇满志,而是善用自己的才干和能力,并且有最佳的发挥。有时候,做自己想做的事远不如做自己能做到,且最擅长的事得到的多。
有一位年轻人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能成为一位体面的医生,这位年轻人自己也对医生这个行业很感兴趣。可是他读到高中便被计算机迷住了,心思都放在了电脑上。他的父母耐心地规劝他,希望他能用功念书,以后好风光地立足社会。可是,他却说:“有朝一日我会成为医生的。”
不久,他果然不负众望,考入了一所医科大学。他虽然对做医生也很感兴趣,但无论如何努力,医学成绩总是平平,丝毫也不能引起老师的注意。反而是在电脑方面,他越做越顺手。
在第一学期,他从零售商处买来了降价处理的个人电脑,在宿舍里改装升级后卖给同学。他组装的电脑性能优良,而且价格便宜。不久,他的电脑不但在学校里走俏,而且连附近的法律事务所和许多小企业也纷纷来购买。
后来,经过认真考虑,第一个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他把退学的计划提了出来。父母坚决不同意,只允许他利用假期推销,并且承诺,如果一个夏季销售不好,那么,必须放弃。可是,他的电脑生意就在这个夏季突飞猛进,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他就完成了19万元的销售额。他的父母只得同意他退学。
这以后,他组建了自己的公司,并且公司很快就发展起来了。那年他才24岁。
这位人的成功至少可以告诉我们一点:选择你真正能做得好的职业,更容易赢得辉煌成就。
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索尔格纳夫认为,在发挥自己的最佳才能时,不要把“想做的”和“能做的”以及“能做得最好的”混淆在一起。而这却常常是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
成功者心中都有一把丈量自己的尺子,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比尔·盖茨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微软公司创立时,只有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两个人,他们最大的长处是编程技术和法律经验。他俩以此成功地奠定了自己在这个产业上的坚实基础。在以后的20多年里,他们一直不改初衷,“顽固”地在软件领域耕耘,任凭信息产业和经济环境风云变幻,从来没有考虑过涉足其他经营。结果他们有了今天这样的成就。
索尔格纳夫说:“每一个人不要做他想做的,或者应该做的,而要做他可能做得最好的。拿不到元帅杖,就拿枪;没有枪,就拿铁铲。如果拿铁铲拿出的名堂比拿元帅杖要强千百倍,那么,拿铁铲又何妨?”能做得最好的就是最擅长的,不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工作是愚蠢的,就相当于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竞争,结果必然是失败。每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如果能够看清自己的长处,对其进行重点经营,则必定会给你的人生增值;相反,如果你分不清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或者误将不足当成长处去经营,则必定会使你的人生贬值。
慎重选择第一份工作
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如果因一时无业,怕人耻笑而勉强去做自己根本不喜欢的工作,这样就会得不偿失。
人生就是一连串的选择,良好的选择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并符合个人内心愿望的。很多应届毕业生在面临人生第一份工作的时候,还没来得及思索自己真正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便随着就业大潮草草就业,也就是所谓的“先就业,再择业”。运气好的碰上个自己喜欢的职业干得还算得心应手,而更多的学生是伴随着迷茫和不满度过工作的一个又一个光阴。
作为刚刚走上社会的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份职业选择其实非常重要,并非一些人讲的先随便找个工作积累些经验就好。职业的选择也是个人对将来人生道路和生存方式的选择,它至少影响一个人未来一年或者几年的职业规划。
着眼于职业选择,只有选对了方向,才会有较大较快的成功。我们许多职业失败并不是我们没有努力,而是我们选错了职业,导致我们在职业理想上越走越远、越来越吃力。在找工作之前,毕业生要仔细慎重地选择职业。”许多失败在选择之初就已注定。
大学毕业后,开洗衣店的父亲把儿子叫到了店中工作,希望他将来能接管这家洗衣店。但菲尔痛恨洗衣店的工作,所以懒懒散散,提不起精神,只做些不得不做的工作,其他工作则一概不管。有时候,他干脆“缺席”。他父亲为此十分伤心,认为自己养了一个没有野心并不求上进的儿子,使他在员工面前丢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