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着年轻,很多人遇到点不顺就勃然大怒,一走了之,从而因不能适应环境而放弃那些本该坚持的东西。这其实是一种无能的逃避行为。要知道,适应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古往今来的杰出人才都是先适应环境而后再改造环境的,因为有适应才有发展。
适者生存,做人要随时调整自己
生活不可能时时处处都去适应你,也不可能为了适应你而发生改变。既然无法让生活适应自己,那么你就必须学会去适应生活。
做人如果不能适时地变通自己,那么有一天你就会被环境和时代所抛弃。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只有适时调整自己的人生方向,调整自己的前进方略,才能领略到人生的精彩。生活中,很多时候都需要我们去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适应自己。如果总是固执地凭借本身的能力和变化的环境相抵抗,到最后吃苦头的还是自己。
社会心理学教授在讲台上告诉他的学生们:“奋斗通常是指一种强硬的人生态度,主张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但事实上,人面对社会乃至整个自然界,是极其渺小的。因此,不要因为年轻的激情而被‘奋斗’这个词误导。”
学生们很惊奇,这样的话竟然由敬爱的导师讲出来,活像某个小品中的场景。教授显然看懂了台下的情绪,笑呵呵地说:“在我看来,奋斗包含两个层面——积极斗争和消极适应。请大家随我走一趟。”
数十号人来到教授家门前的草坪上。教授指着一棵老槐树说:“这里有一窝蚂蚁,与我相伴多年。”学生们凑上前观看:树缝里有小洞,小蚂蚁们东奔西跑,进进出出,很热闹。教授说:“近些日子,我常常想办法堵截它们,但未能取胜。”学生们发现,树周围的缝隙、小洞大多被泥巴、木楔给封住了。
“可它们总是能从别处找到出路。”教授说,“我甚至动用樟脑丸、胶水,但是,它们都成功地躲过了劫难。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它们唯一的进出口在树顶,这是很不方便的;而一周后,我发现它们重新在树腰的空虚处开辟了一个新洞口。”
学生们表示钦佩。教授说:“蚂蚁们的生存环境不比你们广阔,它们的奋斗舞台实在很狭窄,更重要的是,它们深深理解自己的力量。因此,它们没有与我这个‘命运之神’对抗,而是忍让与适应。当它们知道自己无法改变洞口被堵死这一事实时,它们就很快地适应了。而自然界中那些善于拼搏、厮杀的猛兽,如狮子、老虎、熊,目前的生存境况大多岌岌可危,因为它们与蚂蚁相比,似乎不太懂得奋斗的另一层力量——适应。”
教授说:“适应环境本身就是奋斗的组成部分,只有在此基础上开辟战场去对抗,生活才有胜算的光明。”
年轻人就应该懂得适应环境,根据周遭局势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心态与规划,即使你是做出了成绩的大功臣,但当身边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时,如果还沉浸其中,用自己过去的功劳做筹码,肯定是要被打倒的。做人要聪明,应该懂得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了,自己本身具有的东西也要适当地加以调整。如若非要固执行事,那么,恐怕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我们的生存离不开环境,随着环境的变化,我们必须随时调整自己的观念、思想、行动及目标,这是生存的必须。
但是,有时环境的发展,与我们的事业目标、欲望、兴趣、爱好等发展是不合拍的。环境有时也会阻碍、限制我们欲望和能力的发展。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有办法来改变环境,使之适合我们能力和欲望的发展需要是最理想的。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呢?你可以从以下两点做起:
1.把自己置身于客观环境中
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客观环境的现实,不逃避现实也不做无根据的幻想,从而把自己置于这个环境之中,了解它,掌握它并进一步改造它。
2.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
从主观上要采取积极态度,不是消极等待。在选择对策时应当审时度势,有条件的选择改造环境的条件,无条件的选择改造自身的办法,这样才能既不想入非非,又不自暴自弃,找到最佳方案。
不论适应环境,还是改变自己,都要有一个转变和考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有某些困扰。但不管有什么阻碍和困扰,只要你采取了积极的心态,你就会从环境中得到自由。
既然无法改变,那就去适应
不能改变环境就适应环境,不能改变别人就改变自己,不能改变事情就改变对事情的态度。
在生活中,我们不能控制所有事情。当那些我们不能掌控的事情发生时,我们应该首先做到承认它的存在,然后才有可能面对它,进一步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策略。
一个人嗜酒如命且毒瘾甚深,有好几次差点把命都送了,因为在酒吧里看不顺眼一位酒保而杀了人被判死刑。
这个人有两个儿子,年龄相差一岁。其中一个跟父亲一样有很重的毒瘾,靠偷窃和勒索为生,也囚犯了杀人罪而坐牢。另外一个儿子就不一样了,他担任了一家大企业的分公司经理,有美满的婚姻,有三个可爱的孩子,既不喝酒更未吸毒。
为什么有同一个父亲,在完全相同的环境下长大,两个人却又有着不同的命运?一次访问中,记者问起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两个人竟是同样的答案:“有这样的父亲,我还能有什么办法?”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说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这实在是再荒谬不过了。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是环境,而是我们对这一切持什么样的态度。面对人生逆境或困境时所持的态度,远比任何事都来得重要。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要乐于承认事情就是这样的。”他说:“能够接受发生的事实,就是能克服随之而来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正如杨柳承受风雨、水适于一切容器一样,我们也要承受一切不可逆转的事实。
在一次战争中,玛丽失去了她的侄子,这个她在世上唯一的亲人,悲伤击垮了她。在那以前,她总觉得上帝待她不薄——她有一份喜欢的工作,他收养的侄子也是一个年轻有为的青年。不想却收到这样的电报。她的个人世界解体了。为什么她钟爱的侄子会死?这么好的孩子,灿烂的前景就在他面前,为什么会被打死?她实在无法接受,她悲伤过度,决定放弃工作,找个地方医治伤痛。
她把桌子收拾干净,准备辞职,突然,她无意中看到一封信,正是侄子写来的,是几年前玛丽的母亲去世时他寄给玛丽的。他在信中说:“当然,我们都会怀念她,特别是你,但我知道你会支撑过去的。你有自己的人生哲学。我永远不会忘记你教导我做人的真理,无论我在任何地方,我总记得你教我像个男子汉,微笑迎接任何该来的命运。”
玛丽又回到桌前,收起愁苦,告诉自己:“已经发生了,我不能改变它,但是我可以做到他所期望的。”她把自己完全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她开始给别的战士们写信。晚上她就参加成人教育班,试图找到新的嗜好,结交新朋友。一段时间后,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改变,她的哀伤已经完全离她而去。
人这一生中,肯定会碰到一些令人不快的事情,但是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就无法改变,它们既然是这个样子,就不可能是其他的样子。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它当成一种客观存在而去接受,并适应它,否则,它会毁掉我们的生活。
几十年来,莎拉一直是四大洲剧院里独一无二的皇后——全美国观众喜爱的一位女演员。后来,她在71岁那年破产了——所有的钱都损失了,而且她的医生,巴黎的伯兹教授告知她必须把腿锯掉,事情是这样的。
她在横渡大西洋的时候碰到了暴风雨,摔倒在了甲板上,她的腿内伤很重,她还染上了静脉炎,腿痉挛的剧烈疼痛是医生诊断她的腿一定要锯掉。这位医生不太敢把这个消息告诉莎拉,他觉得,这个可怕的消息一定会使莎拉大为恼火。可是他错了,莎拉看了他一会儿,然后很平静地说:“如果非这样不可的话,那就只好这样了。”
当她被推进手术室的时候,她的儿子站在一边伤心地哭泣。她朝他挥了挥手,高高兴兴地说:“不要走开,我马上回来。”
在去手术室的路上,她一直背着她演出的一出戏里的台词。有人问她这么做是不是为了提起自己的精神,她说:“不,是要让医生和护士们高兴,他们受的压力可大得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