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女性,都会经历女孩这样一个特殊的成长过程,女孩成长的经历或多或少,都会留下一段难以忘却的回忆。
在现实生活当中,一些女孩特别是农村和贫困山区的女孩,不论是生存环境、生活环境、还是受教育的条件,都与男孩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于她们来说,有时拥有一件小小的玩具都是一种奢侈,有的女孩甚至连有一块钱的梦也无法实现,面对这样一个弱势群体,我们更应该有责任去关爱她们。
在人类社会中,男女人口的出生总是按照一定的自然比率大致相等,新生的婴儿当中,每出生100个女孩,就相应出生103-107个男孩,这种男女性别的自然和谐,不受地域、种族、气候和国界的影响,形成了一个相对平衡的性别比例,维护了人类自身的生态平衡。在新生儿中,如果男女性别比大于或小于103-107:100,就被认为是性别比例失衡。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开始出现异常现象,而且持续攀高,大大偏离了103-107:100的正常范围。我国目前男女出生性别比失衡,其主要原因是养儿防老和传宗接代的旧观念以及利用B超等医疗科技手段选择性流产、引产,阻止女性胎儿出生,还有溺弃女婴以及轻视女孩所造成的女婴非正常死亡。有关人士指出,如果这一现象持续下去,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影响婚姻、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同时,由于男性劳动力的不断过剩,使男性劳动力就业变得更为困难。
同心县是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这里生活环境恶劣,经济条件相对滞后,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陈旧观念在山区广大群众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尤其是在农村,男性往往是劳动力的象征,是人丁兴旺的代表,人们对男孩的偏好往往大大超过女孩。
马高庄乡计嘴子村,山大沟深,交通十分不便,群众的思想观念和落后的环境条件一样,制约着这里的经济发展,在选择男孩和女孩的问题上,他(她)们异口同声地选择了男孩。
农村妇女:我们农村人都希望养个男孩,养个男孩我们养老防老,农村没个男孩也不行,养个男孩,我们家里总好一点。
问:你希望你肚子里的小孩是个男孩还是个女孩?
农村妇女:希望要个男孩。我的意思是养个男孩,为了以后老了防老,养个女儿就嫁了。养个男的,我们老了好养活我们,男孩长大了说个媳妇子养活我们能维持生活。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倡导男女平等,消除性别歧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转变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任重而道远。2003年,国家人口计生委启动了“关爱女孩行动”,明确提出“消除性别歧视要从怀孕抓起,倡导男女平等要从娃娃抓起”,“以人为本,关爱女孩,男女平等,生男生女一样好”等科学、文明、进步的新型婚育观念,开始理性地走进中国的千家万户。
2003年,应该说是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理性年”,国家人口和计生委先后开展了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实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设立养老保险金,在上学就业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女孩的优惠政策。把关爱女孩的目光聚焦在共和国的大厦上。同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明确规定,严禁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严禁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用法律的手段为女孩的生存创造法制环境,提供法律保护。
为了把《关爱女孩行动》落到实处,同心县人口和计生局专门抽调技术力量,深入田老庄乡梁家川村开展宣传服务活动,免费为100多名女孩检查身体,开展了城乡女孩结对帮扶和党员领导结对帮扶活动,并为部分贫困女孩赠送了学习用品。发放了宣传品,大力倡导全社会都来关心女孩,关爱女孩。
家长:非常感谢你们来到我们这个地方,给我们这些女娃娃检查身体,对我们这些女娃娃是一件好事情,我们非常感谢,非常高兴。
学生:我们非常感谢叔叔阿姨们来到我们乡村给我们做体检,还给我们送来了学习用品,我们以后要好好学习,不辜负叔叔阿姨父母对我们的期望。
女孩,原本是一个灿烂如花的名称,一朵含苞欲放的蓓蕾,但在现实生活中,女孩的生存权却往往被人们忽略。有的女婴还没降临人间,正在母体的孕育中,就成为性别鉴定的牺牲品,有的女婴刚刚降临人间,还没有来得及看一眼这美好的世界,就被狠心的父母所溺弃。在农村,在贫困地区,辍学的首先是女孩,小小年纪就担负起繁重的家务劳动,为的都是供养弟弟上学。十六岁的女孩何建梅原本已经到了上高中的年龄,但是她却连上完小学的权力也没有。为了供养两个弟弟上学,家境贫寒的她读完四年级便早早的辍学了。因为父母常年外出打工,为了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和两个上学的弟弟,何建梅用稚嫩的双肩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
尽管从家到学校只有几步路,每每听见从校园里传来的琅琅读书声,她总是不由自主地在校门口默默地站一会儿。但是,她却永远没有机会再跨进学校的大门了.
在问到为什么让男孩上学,而不让女孩上学时,她的爷爷是这样说的:“女娃娃上学,将来念成功就成了别人家的人了,自己家里不能用,男娃娃供养成是自己家的,将来娶个媳妇他在这儿呢,丫头念多少书也成了别人家的人了”。
命运对于这个可怜的小女孩来说是多么的不公平。接受教育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它不应该有任何的性别歧视。奥地利一个关爱女孩协会有一个著名的提问:如果一个家庭有一儿一女,但只有一笔教育经费,你投给谁,他们的答案是:投给女孩。因为教育一个男孩,你只教育了一个个体,而教育一个女孩,你就教育了一个家庭,教育了一个民族,教育了一个国家。说教育了一个女孩就教育了一个国家,这是一个内在的逻辑关系,因为今天的女孩就是明天的母亲,我们有责任重视女孩受教育的权利。
《国家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无论男女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但在贫困山区,女童的失学、辍学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这一切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也许人们不会忘记大眼睛苏明娟那种渴望求学的眼神,在这双眼睛的注视下,许许多多爱心捐助帮助山区女孩重返校园,小女孩苏明娟因此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言人。
在贫困县――同心,一个叫马燕的小女孩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了一个山区女孩上学的艰难历程。她的日记被法国《解放报》记者韩石发现并连载发表,引起强烈反响。马燕日记因此轰动了全世界,受到世人的关注。苏明娟通过记者的照相机改变了命运,马燕通过被记者发现的日记改变了命运,她们是不幸之中的幸运儿。所以说,被关注就有希望,被关怀就有未来,我们真心期待着,有更多的山区女孩能像苏明娟和马燕一样受到社会的关注。这样,她们在求学的道路上,才会越走越远,越走越长。
关爱女孩,不只是计生部门的事,树立男女平等的生育观念,不仅需要长期艰苦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还有赖于经济、社会、文化等外界条件的支持。
韦州镇回民女子小学就是一所专为女童开办的学校,学校成立20年来,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女学生,为女童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谈到女童教育的意义时,韦州镇回民女子小学校长马新兰说:“作为教师,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懂得教育女性的重要性。一个哲学家说得好,一个国家的政权与其说掌握在执政人手里,倒不如说掌握在妈的手里面。其目的就是讲了妈对儿女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就是说,这个孩子在妈的身边,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妈的影响,接受好的言传身教。如果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妈妈,对教育她的后代,对这个女孩子的一生,都会奠定很好的基础。再一个就是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妇女的文化程度的高低,取决于这个地区的经济是否繁荣,市场是否稳定。比如说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国家的一些法律、法规、税收等等,都能得到迎刃而解。关键就是在于妇女的文化素质,也就是说教育了一个男孩等于教育了一个人,而教育一个女孩就等于教育了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使它的范围更大更广,所以多年来我们对女童教育一直是常抓不懈”。
女孩,是未来的母亲,是女性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每一位女孩的身上都寄托着明天的希望,关爱女孩成长,就是关注民族的未来,从根本上改善女孩的生存和生活环境,需要全社会共同的行动,没有永远的女孩,只有永恒的女性。让我们记住关爱女孩,就是关爱女性,就是关爱人类的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