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
闻道花门破,和亲事却非。
人怜汉公主,生得渡河归。
秋思抛云髻,腰肢剩宝衣。
群凶犹索战,回首意多违。
对乱世公主和亲的故事,子美没有细写,可惜可惜。
子美意在议政,不过是借公主故事再一次批评唐肃宗而已。肃宗异地即位之初,急于收回两京和增加自己的实力,不惜尊严与代价收买回纥人的兵力,在757年时竟如此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不仅如此,肃宗在第二年七月,把自己的小女儿宁国公主嫁给回纥可汗。还不仅如此,肃宗竟然允许打完仗的回纥部队不全部撤走的无赖行径,子美当时就写了《留花门》表示忧愤。
花门是北部边境的一个区域,回纥三千精骑兵驻扎不走,子美认为他们不仅掠扰当地百姓,关键是一旦反目,他们将和安史叛军一样,可凭借铁骑勇猛冲过太行山天险,直逼长安。在子美诗中,花门成了回纥兵的代称。王嗣奭评说:“不得已而用之,如何可留?”又引钟云:“说尽客兵之言,千古永戒……”
《留花门》中有两句诗描述了公主和亲之事:“公主歌黄鹄,君王指白日。”是借用汉代刘细君和亲作悲歌:“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的典故,来代指唐朝宁国公主的心情,意思是公主悲哀,而君王却假装看不见,和回纥人指天发誓结盟约。如此一来,《旧唐书》说:“乾元元年七月,上以幼女宁国公主妻回纥可汗,送至咸阳磁门驿。公主辞诀曰:‘国家事重,死且无恨。’上流涕而还。”的记录,便颇有些令人生疑了。
事实上,子美先生的担忧,在和亲后不到一年就应验了,《旧唐书》记载:“乾元二年三月,回纥从郭子仪战于相州城下,不利,奔西京。四月,可汗死,其牙官都督等,欲以宁国公主殉葬。公主以中国礼拒之,然犹依本国法,剺面大哭,竟以无子得归。八月,诏百官于鸣凤门外迎之。”
回纥军队被叛军打败,散兵逃到西京(凤翔)。他们的首领死了,想叫宁国公主陪葬,公主拒绝后,还是依他们的习俗,以刀划破脸颊哭丧。最后回纥人以公主没生孩子为由将她遣返。子美《即事》诗全面而深刻地再次述评这段历史,指出回纥战败,和亲的事也黄了,当时叛军史思明部仍在挑战唐军,回头去看肃宗朝廷事与愿违,出路只在反省和改变。
乾元二年(759)八月的某天,朝廷百官接到肃宗的命令,全体来到鸣凤门外迎接宁国公主回国。这时大家看到的,不再是一年前那个青春活泼珠光宝气养尊处优的唐朝公主,而是一位破了相的回纥弃妇。因身逢乱世经历了不可理喻的磨难,她忍辱偷生、无心打扮;她瘦得仿佛只剩下一件薄薄的宝衣了。
细细品味,“人怜汉公主,生得渡河归”句,不光特指宁国公主的故事,而且借她牵引出子美对几百年来和亲故事结局进行评价:对于和亲的女子们而言,无论是真假公主,贵族女子或者宫里皇帝的女人,把她们的结局拿出来比较的话,这位乱世公主的运气还算是好的。第一,活着回归祖国;第二,只受了不到一年的罪;第三,肃宗对她的下嫁与回归,既做足了国礼的面子功夫,又表达了父亲对女儿的深深疼惜之情。
从这个角度去想象一下肃宗的形象,也就是一乱世皇帝,也蛮可怜的,我们也就多少可以理解子美对他的所作所为,为何总是宽容地点到为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