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机器设备的检修准备。机器设备是否处于良好的状态,能不能正常运转,是保证完成生产作业计划的一个重要条件。生产管理部门在安排作业计划时,要按照设备修理计划的规定,提前为待修设备建立在制品储备,或者将生产任务安排在其他设备上进行,以便保证设备按期检修。机修部门要按照计划规定的检修期限,提前做好检查、配件等准备工作,按期把设备检修好。
(4)工艺装备的设计和制造。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各种工具、量具、夹具、模具等装备,是保证生产作业计划正常进行的重要物质条件。编制生产作业计划时,要检查工艺装备的库存情况和保证程度。有的要及时申请外购,有的要工具部门及时设计和制造,有的则要检修和补充。
(5)人员方面的准备。由于生产任务和生产条件的变化,有时各工种之间会出现人员配备不平衡现象,这就要根据生产作业计划的安排,提前做好某些环节劳动组织的调整和人员的调配,保证生产作业计划的执行。
(6)编制生产准备计划。生产准备计划要与生产作业计划衔接一致。在生产准备计划中,要明确规定各项准备工作的内容、要求、进度和执行单位。
(7)核算设备和生产面积的负荷程度。为了落实生产作业计划,在规定车间生产作业计划任务时,还需要核算设备和生产面积的负荷程度,发现薄弱环节,制订和实现克服薄弱环节的措施,以便保证生产任务的实现和消除负荷不均衡等现象。
由于在编制年度生产计划时已经进行过设备负荷的核算,在大量生产和定期成批生产中,如果月度作业计划任务与全年生产任务安排一致,就不需要每月再核算设备的负荷。如果有变动,就需要核算负荷。这时,也不需要全面核算,往往是按最大日产量(或最大的生产间隔期产量)核算关键性设备和薄弱环节的负荷情况。
在不定期成批生产和单件生产中,通常在编制年度计划时还不能进行设备负荷的详细核算,所以必须每月按设备组分别核算其负荷程度。为了能使全月均衡负荷,还需要按旬或周来分别核算。
对于平行的车间,即工艺相同而产品不同的车间,计划任务的分配首先应该按其产品专业化的特点决定。但是经过设备负荷核算以后如果发现各平行车间的任务不平衡,也需要适当地改变任务的分配情况。
班组长在生产准备中的任务
(1)培训员工。针对新产品的特性要求,反复培养员工的作业能力、速度、品质认识水平,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2)制订作业指导书。根据工程技术部、品质部提供的产品工艺要求、管理重点、品质要求,制订相应的作业指导书,指导员工作业。
(3)预算工装、夹具、工具、辅助材料、劳保用品。这类物品的用量只有生产第一线的人员最清楚,所以班组长应在收集各员工建议的基础上统计整理,提出预算。预算提交后还要专门跟进,保证所需物品及时到位。
(4)生产所需设备、仪器、工装的安装、调试。班组长在设备管理人员的协助下安装、调试设备,其目的有两个:
①全面掌握设备、仪器的使用、点检、保养方法。
②通过学习和使用,确定设备仪器的使用状态,并寻找最佳的生产状态。
(5)人员岗位的安排和产能设定。人员培训合格后,应根据员工个性和能力的差异安排岗位,工程分割也要作相应调整。之后,根据作业熟练程度制订每日产能推移,以求尽早达到产量定额。
(6)物料、设备、工艺、资料异常的发现和反馈。在生产过程中,亲身实践能够发现很多物料、设备、工艺、图纸及标准等方面的异常状况,这些状况要详细记录下来,积极寻求相关部门解决。
生产准备活动是企业的全方位活动,班组长在其中承担了大量基础工作,事情千头万绪,问题此起彼伏,虽然可能让人紧张烦恼,却是锻炼人的绝佳机会。班组长在工作中不妨采取清单的方式跟进工作,以防止遗忘。
另外,任何在生产准备中发现的问题、异常、不便等,都应认真记录下来并寻求解决之道。新产品的投产是全企业都关注的大事,在准备阶段提出的问题一般都能得到重视和解决,错过了这个时机,解决问题要经过更多的程序、部门,时间将会拖得更长。
简单来说,班组长在日常管理中的生产准备活动包括:作业标准确认、人员状况确认、设备、仪器、工装、夹具及工具点检、材料确认、作业指导书确认、4M变更点确认等方面。
11.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标准的特征
标准是指应用流程使作业人员更安全、更容易地工作,以及企业为确保顾客、质量及生产力的最有效的工作方式。它有两种不同的形态管理标准和作业标准。管理标准是指管理员工的行政工作所必需的,包含管理规章、人事规则以及政策、工作说明书、会计制度等。作业标准是指员工实践质量、成本、交货期、安全所应执行的工作方式。标准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代表最好、最容易与最安全的工作方法。标准是集合员工工作多年的智能及技巧的结晶。当要维持及改进某件事的特定工作方式时,要确认不同班别的所有作业人员,都遵守同样的程序。这些标准就能成为最有效率、安全、成本效益的工作方法。
(2)提供一个保存技巧和专业技术的最佳方法。如果一个员工知道工作的最佳方法,却没有将此知识共享,这些知识将会随着员工的流失而流失。唯有予以标准化、制度化,这些知识才得以保留在企业内。
(3)是衡量绩效的基准和依据。凭借所建立的标准,管理人员可以评估工作的绩效,没有标准,就没有公正的方法来衡量了。
(4)表现出因果之间的关系。没有标准或是不遵守标准就会导致异常、变异及浪费的发生。
(5)提供维持及改善的基础。上面讲过,遵守标准即为“维持”,而提高标准则为“改善”。没有标准,就没有改善,因此标准是“维持”及“改善”的基础。
(6)作为目标及训练的依据和目的。一旦建立了标准,下一个步骤即是训练作业员,使其能习惯成自然,依照标准去工作。
(7)是现场工作检查和判断的依据。在现场,工作标准经常被展示出来,作为作业员工作的主要步骤及检查点。无疑,这些标准可作为提醒作业员之用,但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管理人员检查工作是否正常地进行,标准是否正被执行着。
(8)防止问题发生及变异最小化的方法。只有在改善的成果予以标准化后,才能期望相同的问题不会再发生。质量控制亦指变异控制。班组长的任务是要对每一个流程的主要控制点予以确认、定义及标准化,而且要确认这些控制点经常都能被执行着。
标准的种类
根据作用对象的不同,我们把标准分为两类,一是程序类标准,一是规范类标准。程序类标准是指规定工作方法的标准,如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规范类标准是指规定工作结果的标准,如技术规范等。
标准化的定义
对于一项任务,将目前认为最好的实施方法做成标准,让所有做这项工作的人执行这个标准并不断完善它,整个过程称之为“标准化”。
标准化包含制订标准、执行标准、完善标准三个步骤。
标准化实际上就是制订标准、执行标准、完善标准的一个循环的过程。无标准、有标准未执行或执行得不好、缺乏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以上种种,都不可称为标准化。
标准化是企业提升管理水平、企业追求效率、减少差错的重要手段。企业标准化最大化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生产率。简单来说有:
(1)减少次品、缺陷。
(2)节约原材料。
(3)提高成品率。
(4)节省劳力、能源和资源。
良好标准的制订要求
很多企业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标准,但仔细分析,你会发现许多标准都存在操作性差、不明确等问题,例如,“要求冷却水流量适中”,什么是流量适中?不可操作。“要求小心地插入”,什么是小心?不可理解。其实,一个好的标准的制订是有要求的,要满足以下六点:
(1)目标指向。标准必须是面对目标的,即遵循标准总是能保持生产出相同品质的产品。因此,与目标无关的词语、内容请勿出现。
(2)显示原因和结果。比如“安全地上紧螺丝”。这是一个结果,应该描述如何上紧螺丝。
(3)准确。要避免抽象,“上紧螺丝要小心”,什么才算是要小心?不宜出现概念模糊的词语。
(4)数量化、具体化。每个读标准的人必须能以相同的方式解释标准。为了达到这一点,标准中应该多使用图和数字。
(5)现实。标准必须是现实的,即可操作的。标准的可操作性非常重要。可操作性差是国内许多企业的通病。
(6)修订。标准在需要时必须修订。在优秀的企业,工作是按照标准进行的,因此标准必须是最新的,是当时正确的操作情况的反映。永远不会有十全十美的标准。
标准化的效果
在企业的内部管理活动中,标准化的作用更是功不可没。
其效果可分为三类:通用效果、附带效果和特别效果。
(1)通用效果。
①防止混乱、明确责任。
②降低成本。
③文件化、系统化与自动化。
④少量化及量简化。
⑤互换性与共通性。
⑥确保品质。
(2)附带效果。
①技术知识普及。
②技术积累及进步。
(3)特别效果。
①环境保护
②安全生产。
③不当利益的防止。
作业标准的条件
(1)要确认好目的。作业标准本身虽看起来很合理,整理得很有条理,但如果不在工作场所中实际使用,则只是为订标准而订出的标准,没有任何意义。这种无法促使工作圆满完成的标准,是属于形式上的标准,没有什么用途。
(2)易读易懂。所谓费解的作业标准,是指工作人员稍有不注意,就会失败的标准,反之,易读易懂的作业标准,即使是工作不熟练的员工,只要使用适当的工具和配件,就能很容易地完成工作。例如,操作冲床时,一不小心就会受伤,但是如果装配了不用双手按按钮就不会冲压的设备,就可避免发生事故。拟订作业标准时,“不得”、“要注意”等一类用语是不理想的。
(3)重要的是能实行,不讲究形式上的理想。出于不愿写出不好看的东西的想法,往往会趋于写出形式上的、理想化的内容,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拟出没有使用价值的、只能被存放起来的作业标准。
(4)不从开头追求完善。与其从开头追求完善,不如经过逐步检查、修订后再拟订标准,这一点很重要。好的作业标准应该具备如下效果:依照标准工序,就能做出所要求的品质,工作稳定,能显示出管理状态等。特性发生变化时,如果作业标准也能迅速随之变更的话,那么作业标准就会趋向完善。
(5)抓住重点。发生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重要的原因却很少,因此,不要将之漏掉,要好好抓住。
(6)明确责任范围。发生问题时,为避免辩解或将责任转嫁他人的事情发生,要明确规定责任的所在及范围。
(7)经过有关人员同意。由有关人员协议,并获得全体人员的认可,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要避免由单方面做决定的做法。
(8)对于发生变更或异常情况的处理要事先有所规定。工作条件发生变更,原材料、设备等发生变化时,要根据各自条件,规定好不同的作业标准。另外,对生产中出现不正常的情况时该如何处理,也要事先做好明确的规定。
标准的执行
(1)执行标准的重要性。班组长让作业者彻底地遵守标准作业是非常重要的。
①保持作业流程通畅。无论多么完美的标准作业,作业者如果不遵守的话,就没有通畅的作业流程,班组长就必须为解决突发事故,解决不良的作业而奔走,就会和很多无意义的工作联系在一起。另外,为了让作业者理解遵守标准作业,首先班组长自身必须充分了解、掌握标准作业,对作业者进行深入、透彻的培训指导直到作业者能够领悟。
②树立作业者的责任感。必须把遵守标准作业的理由说清楚,具体讲解不遵守的后果,让作业者具有做出好产品的愿望,及对待产品品质的责任感等,这些精神面的启发很重要。对于不能遵守标准作业的情况,一定要追究原因,并且必须把标准作业改为任何人都能简单遵守的标准。
③可以发现异常状况。班组长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检查标准作业实施后的结果,对于异常状况,彻查原因,寻找对异常状况恰当的处置办法。这样,班组长就明白了标准作业自身不完备的地方,并能及时进行修正。班组长要把修正的内容、理由彻底地对全体员工进行公布。
④标准作业是改善的基础。“现在的标准作业是唯一的最好的标准作业,所以没有改善的余地”这样的话不能说。标准作业一旦设定,并不是说在这之上没有更好的,标准作业本来就是由于改善的需要,层层积累而产生的,必须将现有的标准废弃埋葬,只有经常改善,新的标准才能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