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偏进了1649年,福建沿海横遭天灾,粮食减产严重,几乎到了“斗米千钱”的地步,拿钱都买不到粮食。而这时期,也是郑成功在战场上连战连捷的时候,从是年正月开始,郑成功先以施琅为将,率军攻克漳浦,这是郑成功自起兵以来,攻克的第一块大陆根据地。之后又攻克了云霄镇,在经过数年海岛蛰伏后,他的触角终于在大陆开始扩展了,却偏偏此时,粮食问题拖了后腿,之后与清军的几次战斗,皆因为粮食供应不利而退兵。困境之下,一心恢复的郑成功,却干出了一件自断臂膀的错事:南攻潮州。
潮州,是当时东南地区的粮仓,此地物产丰富,储粮充足,按照当时清王朝福建总督陈锦的估算,该城的储量,足够养活十万大军,虽略有夸张,但养活郑成功是没问题的,但问题是,此时的潮州,是南明永历王朝的地盘。
郑成功要攻潮州,首先是因为私怨,此时镇守潮州的守将,是南明重臣李成栋的亲信郝尚九,这个李成栋算是郑成功的“老熟人”了,他本是农民军的一员,后来投奔了弘光政权,弘光政权败亡后,又投降了清王朝,做了清王朝平灭隆武政权的急先锋,后来因为内部矛盾,又和清朝翻了脸,摇身一变成了南明永历政权的重臣,对这样的人物,郑成功自然是向来鄙视的,双方摩擦不断。作为李成栋的亲信,又是郑成功的邻居,郝尚九自然也和郑成功不对付,郑成功在与清军作战时,曾多次遣使,向郝尚九讨粮,皆被他拒绝,最后激的郑成功大怒:你不给,那我就自己来拿。
然而打潮州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潮州重要的战略地位,如果得到了潮州,也就等于在陆地上,得到了一个重要的粮食产地。对于一直苦于地盘的郑成功来说,此事自然是极为重要的。
可纵然是再重要,郑成功还是忘记了一个原则问题,李成栋纵然千般卑鄙,此时却已是他的同僚,郝尚九再怎么不对付,却也是他的友军。一旦开战,就是内讧,后果自然是严重的。
但郑成功是管不了这么多的。1649年四月起,郑成功开始不断侵扰潮州,先是派人到潮州征粮,遭到郝尚九痛击,这下给了他开战口实,从七月开始,郑成功动用兵力上万,数次攻打潮州,郝尚九也以硬对硬,率领主力和郑成功鏖战,双方在海阳,惠阳,揭阳,普宁等地大打出手,绕是郝尚九勇猛,却还是架不住郑成功更狠,打到次年二月,已被郑成功攻城掠地,凭潮州坚城苦苦支撑。期间郝尚九曾多次向南明永历政府上奏诉苦,请求政府为他做主,可南明政府又哪里管得了,只好不断的派大臣调停,甚至加封郑成功为“延平公”,请求郑成功收手。但得胜不饶人的郑成功不管不顾,非要灭了郝尚九不可。结果郝尚九一跺脚,那我就找个给我做主的。一找,就找到了早在一边看热闹的清王朝了。1650年2月,正当郑成功猛攻潮州的时候,清军由尚之信,耿继茂率领,大举进犯广东,郝尚九闻讯后火速归降,结果在清军夹击下,强弩之末的郑成功再度败退,不得已退回福建,恶战半年,反而给死对头做了嫁衣裳。
潮州之战的结果,无人对郑成功本人,还是对南明永历政府,后果都是严重的,作为粮仓的潮州,最终落到了清王朝手中,随后清王朝大举南下,逐步吞并广东各地,把永历王朝赶到了大西南地区,和郑成功之间的联系也因此隔绝。原本大好的形势从此一片恶化。但更重要的是,郑成功性格中最重要的弱点——偏狭,也因此暴露无遗,仅仅因为贪图一点粮食,外加一些私怨,就不管不顾的冲动行事,最终葬送大好局面。“冲动是魔鬼”的错误,在他起兵后是第一次犯,但绝不是最后一次。
攻打潮州的“冲动”,给郑成功带来了“魔鬼”一般的后果,损失大量兵马是小事,清军趁机大肆攻打广东,导致永历政权几乎崩溃。但冲动之后,郑成功还是做出了一个冷静的决定:取厦门。
和潮州一样,厦门此时也是南明的地盘,而且掌握在同是郑家宗族的郑彩手里。怎么看也是不该取的。但郑成功此时取,却是正确的,首先,这个郑彩不是什么好东西,他以专横暴虐著称,在当地横征暴敛,民愤极大。第二,厦门掌握着当年郑芝龙对外贸易的重要航线,郑成功所在的鼓浪屿,比起来只能算旁支。最重要的是,夺取了厦门,也就等于将原本分散的郑家力量,完全整合到自己的手里。抗清的底气,也就壮了。
当然吸取潮州之战的教训,这次郑成功不敢轻易动兵了,他选择的是智取,趁着1650年中秋节,厦门守将郑彩外出,城中只留了部将郑联等人,郑成功假装前来拜访,进了厦门后,郑军士兵来了场快速的特种兵斩首行动,当场杀死郑联,控制厦门城,远在千里之外的郑彩闻讯,虽愤懑却也无奈,又怕郑成功来打,只得主动低头,将手中兵权悉数交出,自己归家养老,整个行动从开始到结束,前后不过三天。而给郑成功献上智取之计的,正是此时他最信任的部将施琅。
厦门的获得,对于郑成功来说,可以说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没得到潮州这个粮仓,反而得到了厦门这个贸易航线,以及原本隶属于郑联,郑彩的大批船队,从此开始才可以说,他继承了父亲郑芝龙海上贸易霸主的地位,晚明开始形成的日本——福建——东南亚的海上航路,从此开始畅通无阻,郑芝龙当年的“保护费”事业,也被郑成功继续做了下去,他的水师重新遍布东亚海洋,控制航路。他的“仁义礼智信”五路舰队,被他扩充成“海路五行”,从1650年夺取厦门起,每年郑家出海的商船,总数在五十艘以上,原本由郑芝龙控制的东亚海洋航线,从此正是由他掌握。也正是这一条,在后来收复台湾的战争中,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然而另一件决定后来台湾命运的事情,也在随后发生了,原因还是郑成功的冲动。
郑成功从1646年起兵后,连续的征战,之所以能屡获战果,固然有他个人的军事才能,却更与麾下的精兵猛将分不开,其中之一,就是施琅。比起其他部将来,施琅更像一个智将,不但作战勇猛,更兼眼光独到,当年攻克漳浦,就是他用计智取,轻取厦门的战略,也是由他制定,仅此两条,对于郑成功事业的拓展,就是意义非凡。
但意义非凡的施琅,在郑成功军中并未获得非凡的地位,原因之一,还是他的“叛徒”身份,郑成功从小受忠义思想训导,虽然治军时也强调公正待人,但从内心里说,对叛徒还是歧视的,偏偏施琅就是个多次做过叛徒的人,最早是郑芝龙的部下,后来又投靠了清朝,再后来投靠了他,这样的人,想让郑成功喜欢是很难的。
外加郑成功比较爱冲动,更兼气量偏狭,偏偏施琅也是个极有性格的人,此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恃才傲物。两个有性格的人碰一起,摩擦也就不断了。
但两人真正的交恶,却是源于1651年四月的厦门失守。
这一年在厦门站稳脚跟的郑成功,又意图拓展广东地区了,他和叔叔郑鸿逵一道带兵南下,留另一个叔叔郑芝莞留守厦门。对这个决定,郑军上下大多同意,惟独唱反调的还是施琅,他看的很清楚,此时清王朝在广东屯有重兵,不是郑成功说打就能打的,可几番反对,除了被郑成功臭骂一顿,勒令留守厦门外,几乎毫无作用。事实再次证明了施琅的判断:郑成功前脚刚走,后脚清军泉州总兵马得功部就窜犯厦门,厦门守将郑芝莞吓得拔腿就跑,危急时刻,施琅仅带六十余人奋勇拼杀,击毙马得功之弟,硬是杀退清军,但郑家囤积在当地的财富,乃至部分家眷,都尽数被清军掳走,消息传来时,正在广东奋战的郑军官兵闻讯,军营里居然一片嚎啕大哭之声,足见损失惨重。
损失很惨重,郑成功很愤怒,被人摸了老窝不算,更愤怒的,却是郑家老一辈的那群混人,而对于郑成功有提携之恩的郑鸿逵,也因临阵犹豫,未能追击清军,而遭郑成功怒骂。一辈子很有眼光的郑鸿逵这次也识趣,连忙交出兵权,学郑彩的样子回家养老去了。对郑成功来说,这也算是因祸得福:从此郑家的所有军队,已经全部掌握在他一人手中。郑成功仍然余怒未消,在回来后大骂道:“家门如此,与掳何干”。
愤怒的郑成功决定整顿,先是临阵脱逃的郑芝莞,虽有众人说情,还是被郑成功一刀砍了,此举立刻震慑全军,此外开始整顿军队纪律,在厦门设立“五军制”,加强管理,陆军分为七十二镇,海军分为二十镇,在厦门周边的铜山,南澳,闽安诸岛设置防御,形成连环防御地带。苦心一片下,郑家军纪焕然一新,战力大震。
但如此苦心,却还是犯了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错误,最后捅出了斗大的风:对施琅的处理。
在厦门之战中,施琅是有功的,不是他率军力战,恐怕清军不止是劫掠,估计当年南安惨案一幕也要重演。但如此大功,郑成功却只赏了二百两纹银,从心里,他对施琅还是不待见。如此赏罚不明,施琅自然心里憋气,偏又出了一件小事:施琅的一个亲兵曾德违反纪律,施琅本要处罚,但这个亲兵实在不是省油的灯,偏跑到郑成功处告状,一向处事公正的郑成功,这次却犯了大糊涂,他轻信了曾德的花言巧语,反而赦免曾德无罪。这事要搁在别的将领身上,估计也就忍气吞声了,但施琅怎是能忍的人,他二话不说,带兵冲进营帐,当场将曾德绑起来砍了,等着郑成功派人传令赦免的时候,看到的却只是曾德的脑袋。面对郑成功的怒气,施琅本人也理直气壮,他昂首回答说:您不是说要纪律严明吗?我就是照您说的做的。
这事要搁在有胸怀的将帅身上,也就不算事了,但郑成功并不是个有胸怀的人,眼见施琅如此“有性格”,郑成功勃然大怒,竟当场将施琅一家逮捕。按说事情到这里也尚有转换余地。施琅作战勇猛,在士卒中威信很高,和蓝登等部将也交好,事发后,诸将纷纷为他说情。但施琅本人却受不了这个气,趁着郑军防备松懈,竟然偷偷跑了。跑出去没地方呆,干脆一跺脚投奔了清军。这下事情就彻底无转换了,为了杀一儆百,郑成功干脆把施琅的父亲与弟弟一并杀害。从此,这两个有性格的人,走上了彻底的决裂与对立,而他们俩人都没想到的是,对立一辈子的结果,竟是在台湾岛上殊途同归。
台湾的事情算是后话,在当时,施琅的叛逃,并未给郑成功的事业带来太大影响,起初清政府并不信任施琅,仅给了他同安副将的官职。而郑成功在经过厦门浩劫后,事业却依然蒸蒸日上。厦门,金门这两块根据地的巩固,不但让他有了稳固的根据地,更借机通商世界,依他的部将冯世成的建议,他正式修书日本,双方签署了长期贸易协议,贸易网络北至日本,南至菲律宾,印尼。除了他个人名下的贸易外,他还大力鼓励私人贸易,给私人船只发“商牌”,征收商业税。并保护私人商业利益。经济上收获颇丰的同时,政治上他也获得了重要收获:屡遭败绩的鲁王监国政权,在走投无路后向他投诚,寄居在厦门地区。这个王爷的到来,也让他有了一张扩展势力的招牌。散步在浙东沿海的抗清势力,也因此和他搭上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