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会把内省与自我批评等同起来。在我们国家的思想教育之中,常常谈及批评与自我批评。批评是基于一个标准,以这个标准衡量自己,没有达到就批评自己,以使自己不断地达到那个“好”的标准。内省与自我批评的不同是,内省只是看到什么发生了,对自己的一种清楚的察知。其中没有评判,没有诸如我有罪过、我不好等等对自己的批评。
另外,对自己的状况进行前因后果的探索、分析,这种做法也不是内省。内省不使用思考、分析推理等思维的能力。用一个思维无法看清另一个思维,它们在同一平面上。我们所说的注意力的升高,就是注意力要高于思维的意思。当你有了一个思维与另一个思维之间的空隙,或长或短的空隙,在空隙间你是平静的,处于观察状态,此种观察状态下内省便有可能发生了。
对内、对外的警觉
警觉是指在镇定之中觉察知晓。
有些人对外在的人和事物有很大的警觉,清楚地知道周围出现了什么情况,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没做什么,有关事物的数量、放置地点、去向等等。这种警觉是运用感官捕捉外在的信息,对于每一个人,这种清醒和警觉都是十分需要的。当然,你对警觉的范围会有所选择,和你有所关联的那些信息才会被关注。通常,你会按照自己的意图、兴趣自动地筛选警觉的对象。
以前习武的人要求自己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是很高程度的警觉能力。如此高的对外的警觉能力同时需要拥有另一种对内的警觉能力。对内的警觉能力是指能够知道自己的思想活动、情绪、心灵感受、身体感觉的能力。当你一旦重视内心感受、身体反应,知道并且看清自己内在的思绪活动,那些内在的活动就不会再纠缠你、扰乱你,它们会离去,你的内在会逐渐变得简单、清澈起来。
内省必须先对自己由内而外地有所警觉和观察。当一个人的内在越来越宁静透明、无杂念的时候,他便会自动地拥有很高的洞察、穿透和警觉力。时常入静,保持简单清晰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在不知不觉中获得这些深层能力。
2 思维
苏格拉底的诘问式省察
距今2 400多年前,苏格拉底就用思维的逻辑推理技巧,揭示出人们对自己所声称知道和相信的东西是不知道、不完全相信和无知的。甚至,对于那些早被经常使用的名词定义,通过苏格拉底的诘问,人们发现自己对其也都是无知的。
苏格拉底只是运用了思维“虽不能达到真理但却可以揭示非真理”的作用,通过运用思维的逻辑推理功能进行深入的诘问,揭示出人的思维定论本身都有反例,是自相矛盾的,思维概念与其相对应的真实之间存在鸿沟。
但苏格拉底并不承认自己有智慧。他表明他之所以比其他人有智慧,是因为他知道自己什么也不知道,而人们什么也不知道,却自认为自己知道。一个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比本身无知却不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更加有智慧。他说,人是无知的,真智慧单单属于神。
尽管人不可能达至智慧,但苏格拉底并不认为追寻智慧是无意义的。“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他的结论是,人依然应该通过“省察的”、“哲学的”生活尝试拥有智慧。
当时,多数雅典人无法接受自己竟然是完全的无知这样一个事实,因此,他最终被雅典人判处极刑而喝下毒药。[1]
[1]本段文字参考书目:《苏格拉底》,美国霍普·梅著,中华书局2002年版。
生命体验与思维
或许,人的进步就在于越来越知道自己的无知。而通常说的所谓“知道”是我们自以为的知道,这种自以为的知道有两种情形。一种是通过生命体验知道,另一种是从思维上知道。
生命体验是一种用身心去亲自感知、感受、体会的实践。比如,一个人见过、品尝过榴莲,那么,他即是体验性地知道了“榴莲”这个词所代表的这种水果。另一人从未吃过榴莲,他学习了这个词,甚至也看了榴莲的图片,但他不知道榴莲的滋味、香气等等。那么我们说第二个人,他并不真正知道“榴莲”这种水果。第一个人是从他的生命体验上知道,第二个人只是从思维上知道。但这是完全不同的,从思维上知道与从生命体验上知道是两回事情。
一个普通的实词概念尚且如此,更何谈那些各式各样的思想观念呢。如果我们看先哲们对真理、实相的认知和教导,看不同宗师的言论典籍,而我们自身没有先哲们的生命体验,没有他们的状态,那么,我们不能真正看得明白,而且无论如何永远也无法达到他们的程度。
就像我们不能从榴莲这个概念品尝到榴莲的味道一样,我们不能从圣贤对真理的描述而认识真理。也就是我们不能从思维达到任何实际的事物和体验中去。思维只是概念,是不实的。
如果先有了生命体验,然后用语言概念去记录、描述、分享,那是完全可以的。先贤圣哲说出来的话语为什么会被人记录下来,并且一直流传呢?就是由于那些话语是他们基于真实的生命体验,基于他们在那个境界中而表达出来的。因而那些语言都有着背后的实质根基,有那个境界中的内涵。但是,这样的语言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明白,只有那些具有相同生命体验的人才可以真正看得懂。换句话说,想表达什么,要先有那个体验,成为那个状态,由那个体验、状态产生出来的思维、语言就有了背后的实质,它们也就是具有真实力量的了。
思维的有效范围
所有有生命的事物,包括我们人,都是上天的创造。而人的能力仅在无生命的事物上有效,或者把有生命的东西弄死后再加工。人的思维智能在无生命的事物上可以淋漓尽致地起到作用,但也仅限于将一件死的东西做成另一件死的东西。对于任何有生命的东西,哪怕是对于一株小草,一只蚂蚁,思维都是毫无能力理解与认识的。当前,科技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外在的科技并不能使人们找到心灵的力量和生命的真谛。所有关乎生命的知识,均来自上天的大能,是人的思维不能企及的。
我们人,作为一种高级生灵、生命,如果用思维去生活,那么是什么结果呢?在思维里,过去的记忆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分析思考、推理想象,这些都要有素材、有依据,而所有素材和依据都是从过去的记忆之中提取的。那么,根据这些过去的素材和依据,去分析思考、推理想象出来的将来,依然是过去的延伸,未来只是过去的不断重复。可能外在的形式变化了一些,但实质上是一种重复。因此,思维导致一个不断重复、再重复的死循环。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完全用思维去生活,那我们只是不断地在重复旧的自己,只是活在过去。所以说,如果不超越思维,我们的生命就无法进化,而停滞在蒙昧的死循环里面。
思维能够帮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解决物质生存的问题,但我们要提升生命品质,发展内在的心灵力量,就要寻求与更高的上天力量结合,超越思维这一层次。换句话说,要超越过去和将来的二元对立的世界,而来到崭新的一元性的当下。来到当下,内省会自动发生。一个醒觉了的人,通过内省,将有能力看到自身的各种限制性思维,将有能力从过去的循环中,从所有的自我设置的陷阱中超越出来,使生命得以改变和成长。
思维的二元性
思维基于二元对立的模式进行运作。一样纯粹的东西,思维必须用另一样不是它的东西去描述和认识。在二元世界,一切都是相对存在的。所有事物都有一个对立面,并且和对立面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所以,一旦思考某种东西,我们必须把它割裂,必须用它的对立面,或者用其他不属于这种东西的东西去理解它。比如,用思维去认识“一张白纸”,那我们要说,它是木材做成纸浆而制造出来的,没有颜色,用来写字等等。你看,我们必须先割裂、离开这张白纸,然后再以其他东西来描述定义它。
所以,在思维层面上,我们无法理解任何绝对纯粹、一元的东西。纯粹单一的东西是不可以再被分解的,而且再没有其他东西可以与其匹配互补。它需要我们完全以其本来面目、如其所如地理解。有人会说,不用思维,我们怎么理解一样东西呢?当超越思维,我们会纯粹地观察、知道一样事物的存在,并把它作为它本身来看待,同时也会有另一种新的感知能力发展出来。相对于实相而言,思维好像一个可以和实相不断捉迷藏的屏障。
思维在时间线上运作。没有时间的概念,思维也无从存在。人们运用思维,不是记忆、分析、思考过去,就是计划、设计、想象未来。但思维无法来到当下。因为一思考便立即进入过去,或者未来。思考停止,没有任何思虑时,你会来到当下,而这也正是内省的状态。
思维有其功用和价值。人们已经发展了思维的能力,并对它的相对性有所体验和了解,人们也凭借思维去追寻真理,同时发展了理性的能力。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我们要去认识什么是绝对的真理。而绝对性是一元的,纯粹的,要用心灵去体验的,这是一个在更深、更微妙层面上的事情。发展内省的能力即要提升到超越思维的一元高度上去看清二元的思维。
思维的工具——语言
人们凭借语言进行思维。语言的言辞和它所表达的内容之间总是有着距离。一个人尽其努力描述了一个茶壶,但这描述和那个茶壶本身还是两回事。要想描述一下花儿的香气就更加困难了,再接近的描述也无法和那个香气本身等同。画饼不能充饥,用语言、思维总是无法企及那个事物本身。
这不禁让我们怀疑,语言本身到底有多大的可信性?我们自己该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我们又如何对待那些典籍和他人说出的话语?因此,语言、思维是我们必须要去省察的对象。
随着一个人的不断觉醒,越来越真实,思维便减少了,他的话语亦会减少。但并不会成为哑巴。那时,他只会说那些由心灵发出来的话语。
你会觉得,语言还是有效的,的确可以沟通许多东西。语言沟通的有效性,是要有个前提的。这前提就是,双方对那个问题都共同拥有生命的体验。比如,我们都亲眼见过、用过那个茶壶,谈论它的时候,是比较容易彼此理解的;假如我们自身都有过被别人帮助和关怀所感动的心灵体验,那么,当看到分享这种感受的语言文字,我们就会心领神会、感觉共鸣。因此,双方沟通时,均有生命体验在先,之后语言文字的沟通就会在比较小的误会之内进行。但即便是都有生命体验,感受的程度、范围也不是一样的。应该说,使用语言这些概念性符号进行沟通,它的效果总是很有限的,误读误解也在所难免。特别是越微妙的感受和含义,就更是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
那思维语言的功能,在我们的生命中该有怎样恰当的位置呢?答案是:它该是我们心灵的仆人。我们不要让思想观念限制甚至左右了心灵的自由和美好。人的内在直觉都是朝向着美好的,我们要依循心灵,让心灵指引我们生命的方向,在这基础上用思维、语言来辅佐生命的旅程。
自我
一个人从思维上,以为自己如何如何,就导致产生了“自我”,也就是一种自以为是,对自己的一种想当然。这个虚幻的“自我”一出现,人心灵的直觉力和本能就会隐退,继而丧失了和真实的联系。而且“自我”会立即将你带入它编织的“自我幻象”里面去,你开始只是用自己的成就、想象、应该如何的教条、期望和要求来对待你自己,然后显示自己并希望别人也如你设想的一样看待你、对待你,对你作出反应。看到别人的优秀表现,你不会去欣赏,而是感到自己受到贬抑。看到别人表现平平,你会觉得自己如何优越和了不起。“自我”不知道什么叫谦虚,不知道什么叫倾听、尊重和仁爱。
你的“自我”本只是你大脑思维功能的一个派生物而已,但是,它却开始主宰你整个人,不顾你的心灵感受、身体的疾苦,它将你沦为实现它自己的工具。而且它也会欺骗你、愚弄你。遇到其他人的“自我”,两个“自我”之间便或明或暗地排斥与争斗。不仅如此,很多人的“自我”还去操纵利用别人来显示并壮大自己。
“自我”的存在使你自己制造或招致别人的引诱、试探、妒忌、竞争、利用等等。它给你带来一出出的戏、你可能感受到失败、伤害,也可能你赢了。但它会幻灭的,最终一切都是一场空。
“自我”的重要特征是表现欲、好胜心、权力欲、控制欲。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特征来省察自己。发现“自我”后,不要和它对抗,因为对抗反而会强化它。只需要看着它,看着它表演,或者来点自嘲,嫣然一笑。许多时候,它的确像个无知的丑角在演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