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市暴跌中,管理层狂发基金,企图以此来增加股市的新生力量。2008年前5个月,基金发行达到50多只,已超过2007年全年发行量,仅5月的最后一周就有23只新基金发行,那是2007年半年的发行量。到2008年6月5日,仅开放式基金就成立了33只,募集资金856.18亿元,平均首发规模约25.94亿元。但数量多并不意味着发得掉,首发当日能发掉十几亿,已是奇迹。而在2007年,有基金一天发行掉上千亿,一天就超过了2008年半年的募集总额。最寒酸的是,5月9日发行的天治创新先锋股票型基金,净认购金额仅为2.48亿元,与私募无异,为此被市场称为“袖珍型”基金。2008年,首发规模不超过10亿的新基金不在少数。
基金的“退市”制度何在?亏损如此之重,依然留在市场上危害基民。如果不能清盘,至少得把亏损超过多少的基金管理者永久性驱逐出这个市场吧。“市场禁入”怎么就不能禁止那些把基民之肉割了又割、毫不心痛的“屠夫”呢?
2008年一季报显示,在市场的大幅下挫之后,基金规模也大幅缩水,仅华夏一家仍处于2000亿以上的规模,南方和嘉实两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规模分别为1473亿和1337亿,基金中的“第一军团”已被歼灭不少。机构狂砸市场,最终受损最严重的还是机构自己。有个别在牛市中自信满满的基金,到头来无法兑现承诺,有些向基民推荐基金的基金公司的客户经理,由于无法面对基民的不满和抱怨,就此请假不上班,以躲避基民。已经消失近三年的基金停收管理费现象,再次出现。博时价值增长基金2008年6月20日单位净值为0.679元,低于其约定的价值增长线4.57%,按照约定,博时基金将暂停收取管理费。当然绝大多数基金公司都没有停收管理费的承诺,2007年开放式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为109%,而管理费收入增长率为399.43%;2008年一季度,上证指数跌34%,基金亏损近6500亿,可基金公司仍然收取了超过50亿元的管理费,这让广大基民非常愤怒。
对这种管理费和收益不挂钩的现象,市场一片非议。人们不禁要问,这种游戏规则是谁制定的?规则的腐败远胜于贪污啊!这点我们倒是得学学美国,在制定规则时,把所有的入市者,不管机构还是个人,统统视为坏人。制定规则的目标是:怎样防止这些坏人犯罪。我们管理层居然视基金为“好人”,唉,“错勘贤愚!”
与巨亏之下管理费照收的基金相比,券商的日子可就难过多了。“以前说我们和农民一样,靠天吃饭,现在连农民都不如了。农产品还在涨价,我们却越来越四面楚歌。”券商们纷纷悲叹道。悲叹也没用,在这场机构们的割肉比赛中,券商也不输给基金。当首批业绩亏损的券商半年报公布时,人们看到首创证券和恒泰证券的净利润分别出现了1.81亿元和0.99亿元的亏损,不难想象,还会有一批券商加入到亏损的队伍里。据2008年3月底统计,48家券商持仓市值合计为206.9亿元,按2008年第二季度A股28%的跌幅,一个季度券商持有的流通市值缩水58亿元。券商们的亏损是可以算得出来的。据传说,有一家创新类券商,上半年的自营亏损额高达20亿元。
自营亏损,券商的理财也不能幸免。2008年成立的25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上半年的净值增长率合计亏损达到224亿元,平均每个产品净值跌幅近9%,其中还包括若干个赢利的债券型和货币型产品。亏损幅度最大的是广发增强型基金优选4号,净值缩水19.72%。就算不亏损,业绩也大幅下降。2008年中报显示,宏源证券中期业绩同比下降66%,国元证券下滑55.63%,西部证券下降47.9%。在107家券商中共有93家证券交易金额同比缩水25.6%。
券商弥补亏损的利润是可以算出来的。首先是佣金。“现在每天两市的交易量仅有600多亿元,不要说和2007年同期动辄1500亿元相比落差巨大,就是和2008年第一季度1000亿元的成交比,也是望尘莫及。”银河证券分析师迟晓辉沮丧道。2008年第二季度,两市交易量仅为7.38亿元,权证为2.059亿元,封基为753亿元,三项累计成交9.45亿元,目前证券业平均佣金收取比例为0.15%。也就是说,券商二季度在二级市场的佣金仅为141.75亿元,而2008年一季度为169.5亿元,已呈明显下降趋势。
为了争夺佣金,各家券商使出浑身解数来拉客户。“无交易量限制,权证万2、股票万8,欢迎垂询。”“超级跑道、超级低佣,股票万5至万10、权证万1至万5,大客户佣金可协商。”这就是券商打出的广告。所谓“万2”、“万8”、“万5”,就是万分之二、万分之八、万分之五的佣金。彼此靠降低佣金来挖客户,这种熊市中才干的伎俩,也开始用上了。几位证券营业部总经理一致表示,最近新开户越来越少,新增的客户绝大部分是从其他券商那儿挖过来的,自己的客户也有被其他券商挖走的,只要能保证挖过来的客户大于流失的客户,就算打赢了“客户争夺战”。这种争夺战,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降低佣金费率。
除了佣金收入外,还有承销新股和债券收入。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26家券商参与IPO市场保荐发行。获利IPO承销费18.55亿元,加上13家券商参与上市公司增发承销获取的1.46亿元承销费,当期券商投行业务收入约为20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0亿元下降了33%。可转债和公司债的发行比2007年有所增加,2008年上半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融资总额为2437.22亿元,较去年上半年同比上升了25.31%。与去年上半年相比,上市公司融资总额增加了415亿元,而其中可转债的融资规模增加了487.27亿元。券商在发债中收取的费用也可以算得出来。不过无论怎么算,这些费用加起来,都抵消不了券商的总体亏损。
在二级市场上,券商不像基金管理公司那样被不断批准发行新基金。券商在市场上IPO一直是个难产儿。因为在基金成为市场主力前,券商在市场中干了不少“坏事”,对这个儿子,管理层很是失望。券商们有被管理层抛弃的感觉。2008年6月26日,总算希望出现了。证监会发布公告称,将于6月30日审核光大证券5.2亿股IPO申请,这意味着证券公司IPO在停顿了五年多之后重新启动。如获准,光大证券将成为继中信证券后的第二家IPO上市券商。自2003年初,中信证券作为首家IPO券商登陆A股市场之后,券商IPO一直处于停顿阶段。
不让券商IPO,主要是券商的综合治理没有结束。证监会在2007年4月受理了第一批券商的IPO申请,除光大证券外,还有东方证券、招商证券、西部证券等,但申请递上去,却没有了下文。“综合治理不完成、相关配套条款不出台,券商想要实现资本对接、上市融资的愿望是很难达成的。”证监会研究中心的相关人士一语道破天机。言下之意,券商很混乱,让这种混乱的公司到市场上圈钱,只能让市场更混乱。
IPO之路被堵死后,券商们就“曲线救国”,走借壳之路。海通证券、国金证券等券商捷足先登,抢先借壳上市,走完了资本扩张的道路。不料随着广发证券借壳上市的搁浅,借壳之路也亮起了红灯。这次光大证券被放行,让券商们又看到了希望。不过这个希望却带着绝望。光大证券成为五年后重新启动券商IPO的第一家,正逢股市暴跌,好价钱肯定是卖不出了,能推销掉已经蛮好了。可不上市,再等下去,缝缝补补的日子更不好过。靠天吃饭的券商们,要挨到连续赢利三年的硬指标可不容易啊。
还有一条道,就是定向增发。这条道在上一轮熊市中被券商们自己堵死了。那轮熊市,券商们靠大量定向增发进行扩张来弥补亏损,增发得来的钱,也不好好珍惜,再亏于熊口。人们愿意吃二遍苦,受两次罪吗?券商遭人唾弃,乃情理之中。
民生银行持有的海通证券2.688亿股,占海通总股本的3.26%。2008年5月23日拍卖这部分股票,当时民生银行开出的起拍价是每股37.46元(除权后为18.73元),但最终无人应价而流拍。6月底民生银行再次拍卖,把除权后的价格调低为每股11.68元,且限售期由上次的四年缩短至2009年11月14日,当时海通证券的股价在二级市场上可是24.98元。就在如此优惠的条件下,还是无人应价而流拍。此外申银万国7000万股权挂牌,也无人问津。申银万国和海通可都是资本市场的当家“名旦”,也沦落至此,其他证券公司,想定向增发,就更没人要了。
这就是市场,劫后余生、伤痕累累的基金、券商们在带血“裸奔”之后,已沦落到遭人唾弃的地步。不过基金和券商个个都喊冤,别人“裸奔”,我不奔逃行吗?“集体无意识。”哲学家萨特的名言。“法不责众。”中国的名言。这或许也是美国的监管部门把股市里的所有投资者统统视为“坏人”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