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高管高薪,还不是金融公司的特权,也不是民企的特权,而成了上市公司的普遍现象。统计称,2007年年报显示,包括中国神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海油服、西部矿业等国企在内,高管年薪2006年以来均超越民企。以中国神华为例,2007年实现净利润213.48亿元,16位高管年薪2404万元,平均每人150.25万元,年薪超过百万元的高管8位,而两位副总裁郝贵和王金力年薪均为304万元,是整个能源行业年薪最高的高管。中国神华2007年度实现营收为821.07亿元,同比增长26.0%,净利润增幅19%。但在比2006年同期增加的47.71亿元的营业成本中,人工成本增加了4.59亿元,同比增长35.75%。
人工成本的增加,增加的往往是高管的收入,而不是普通职工的收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指出,国企薪酬制度,与职工平均工资的比例相差13.6倍左右。“管理层年薪动辄数十万、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元,而大多数员工月工资一两千元,差距悬殊。”普宏德会计事务所有关负责人,在对国企财务统计年报中的天价薪酬统计后,悲天悯人地说了上述的话。有消息说,为加强国企收入分配管理,国资委启动了企业工资总额预算管理改革事宜。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在参与审议企业国有资产法草案时说,国企高管的年收入与职工差距高达几百万,建立公平的国企薪酬体系,势在必行。说归说,拿照拿,干亏一年,拿他个祖祖辈辈的工资总和。这就是制度的漏洞导致的腐败。
如此高的年薪,股民们不乐意了。“钱都给他们抢走了!”“这还是一个国家企业的工作人员吗?”“他们是新的剥削阶级!”市场上不满之声此起彼伏。当平安年报一出,人们看到平安的马明哲税前报酬高达6600多万元时,愤怒之情达到了沸点。劳动人民马上把自己的收入与之相比。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14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和讯网的调查显示,有91.34%的网民认为目前银行高管薪酬不合理。一位农民气愤道:“那个姓马的,一天的收入,超过俺整个村子一年的收入。”城市居民更怒不可遏???“我们辛辛苦苦干十年,他只要干一天。这算什么社会?”一位署名为“原野金狮”的网民发帖道:“中国的银行质地不咋的,全靠上边的奶水喂养,抗风险能力极低,可是这样的银行管理者的收入却是世界顶尖,真是两个极端了。这可是抢钱哪!”有网民悲哀地说:截至2006年12月31日,平安董事长马明哲间接持有平安474.36万股,如果没有变动的话,在平安增发消息公布的当天,马明哲自己资产缩水超过4000万元。不过相对他的年薪,这点损失算不了什么,所以上市公司老总只关心圈钱,不关心股价。有人甚至拿“股神”来说事,巴菲特的哈撒韦公司不也是保险公司吗?巴菲特拿多少年薪?10万美元。你马明哲何德何能,差不多要比“股神”多拿100倍。一时间,马明哲成为千夫所指“罪人”。
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声讨,管理层坐不住了。2008年5月5日,有关决策部门专门召开了有关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的高管薪酬问题的会议,要求有关机构规范高管薪酬。然而对这个问题,管理层有些无奈。有不少专家们反对政府干预公司高管的薪酬,如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就认为,薪酬机制应该是一种市场化的东西,主要指标应该与业绩挂钩。“我国目前的最大难题是如何进一步找到合适的职业经理人,如何强化公司内部治理。”他说。在亏损公司高管拿高薪的问题暴露出来之后,我们的市场搞过与业绩挂钩的办法,即所谓的股权激励。2005年11月15日发布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经过一周的征求意见和39天的修改完善之后,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实施,完成股改的上市公司成为试点阶段可以实施股权激励的首批公司。这一政策使上市公司高管的收入直线上升,而公司的业绩并没有直线上升。为此招致人们的一致批评。
光指责没用,得有建议。中国政法大学法与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刘纪鹏建议,薪酬的支付方式可分为短期年薪、长期期权以及股权激励,把工资性年薪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之内,做到既能减少内部矛盾和社会指责,又能有效促进高管尽心于企业利润的增长及长远发展。
实际上,只有建议还是没用。公司高管的高薪问题在国外也有诸多指责之声。2008年7月,当美国最大的两家房贷公司“房地美”和“房利美”濒临破产时,曝出两家公司的CEO,一位年收入1830万美元,一位年收入1160万美元,而且还不包括公司提供的其他各种“补贴”,这让美国公众极为愤怒。“高管高薪是当前金融灾难中最让人愤怒的事。”美国拉登堡·泰尔曼公司资深分析师理查德·博韦道,“危机本身由管理失当造成,目的往往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体现了世界贫富差距的拉大。而我们还得与这个不合理现象去进行“世界接轨”。以前我们只在马克思的《资本论》里读到过,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们才能获得如此巨大的天文数字。资本家想用高薪聘请管理人员,那是他的事。可如今开放了,资本家纷纷到中国来了,你不与之“接轨”,高管们都想跑到资本家那儿去。这就叫市场化。然而国内的许多领域还没完全开放。比如医院,现在仅允许台湾地区的某些医生可到大陆开诊所,医生的收入就很低;再如教授,也不能随便跑到国外学校去任教。这些人的社会贡献并不低,可收入却有限。加上我国人口庞大,劳动力价值难以提升。这些都使得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这是社会问题,不是股市能解决的。
股市是社会的一部分,得为社会问题的解决作出自己的贡献。既然上市公司已是公众公司,那么公司高管的聘任得由公众说了算,就得使社会上所有有才能的人都有当公司老总的机会,社会招聘,股东选拔。当社会有才之士都面对这种机会时,薪酬就会落到“社会化”的合理区域。
被人唾弃的“荣耀”
半年过去了,平安在A股市场没拿到一分钱,却在市场里树立起穷凶极恶圈钱者的丑恶形象,这就是对贪婪的惩罚。挖了一个坑,没想到掉进去的是自己,在里面打了许多滚,除了一鼻子灰,啥好处也没捞着,要从坑里爬出来,可不容易,这就是强奸民意的下场。
树有一张皮,人有一领衣。平安很想挽回自己的形象。2008年4月初,一些基金经理透露,中国平安开始大量买入股票型基金,市场人士估计,4月2日中国平安买入基金至少在10亿元,有些媒体打出这样的标题《平安10亿“赎罪”》。平安真的会“赎罪”吗?股民们不这么看:拿我们的钱赎你的“罪”?买基金,谁不会?平安股票再遭狂抛。
3个月后,平安似乎找到了一个重塑形象的机会。2008年7月,美国《财富》杂志公布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中国平安首次上榜,此前英国《金融时报》公布的2008年全球市值500强企业排行榜,中国平安以542472亿美元的市值,在全球企业排行榜中位于第140位,在全球保险行业排名第四。2007年和2008年平安曾两次登上《福布斯》上市公司前500强,是中国非国有企业第一次上榜。对这份“老外”送来的荣耀,平安恨不得“一声吹断横笛”,大宣特宣一番。不过“久戏风波”的平安,此刻断不敢乱发声,怕了这个市场,沉默是金,“穷途坐守”为好。此举算是明智,所谓的“荣耀”早被面目全非的平安毁掉了,人们根本不愿想起这些曾经的辉煌。
你有“好消息”,我造坏消息。股民们已经对平安厌恶到了极点,没等平安重塑形象,平安的坏消息在股市里就已满天飞。先是2008年3月初,传出消息,国税总局突然进驻平安,对其进行为期4个月的全面税务稽查。当时唯恐别人往坏处想,平安副总经理梁家驹马上站出来说这只是例行检查,而非特例。然而4个月即将过去,7月2日市场上散布着平安有税务问题,可能涉嫌逃税的传闻,当日平安股价被无情地打在跌停板上。2日晚间,平安公司马上发布澄清公告,称目前检查工作尚未完成,市场传闻不符合事实。目前国家税务部门正在对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进行税务检查。本次检查是一次常规性的税务检查,主要检查内容为期限从2004年到2006年期间公司有关纳税的情况。就算你澄清,坏消息继续散布:平安会在稽查后再次启动再融资。接着又传闻,平安公司向有关领导赠送股票,于是平安再度成为人们抛售的对象。市场上对平安之恨,到了唯恐它不遗臭万年的地步。
随后的一个消息还真不是编出来的,有报道说,中国平安2007年11月底买入9501股富通股票,占富通总股本的4.18%,成为富通最大的单一股东,为了保住第一大股东的地位,平安又将持股比例增持到4.99%。后又传出在富通拟增发的80亿欧元融资计划中,平安将再斥资8.1亿元人民币参与认购。然而这次海外收购,最终导致惨败。当平安成为富通第一大股东之后,短期内,富通的股价遭到重挫。到7月初,股价已跌到9.88欧元,按此计算,平安已造成这次投资浮亏约为100亿元人民币。如果不计投资富通的浮亏,中国平安上半年的赢利也就在100亿元左右,“因此,如果平安计提资产减值的话,将完全擦掉其上半年的赢利。”东方证券保险业分析师王小罡说。
“瞧见没有?融资圈钱,只不过拿钱去买套。”股民们道,“什么世界500强,还不是圈钱圈来的。”股民们说的不无道理。据悉,2001年平安公司就在内部提出,要在规模上达到“世界500强”,在业务品质上达到“全球400优”的目标。不说其总市值跻身世界500强,拿其总资产来看,平安2007年底的总资产是6511亿元,而其中5400多亿元是负债,此外平安公司在A股和H股二级市场融得500多亿元,靠2006年和2007年的牛市,账面增值又达400多亿元。负债、融资和股价增值加起来,就接近6400亿元。真正靠业务赚的钱也就100多亿元,这100多亿元,要算上富通投资损失计提,差不多也就剩下几个亿。花了20年时间打扮出来的“荣耀”,实在是“不堪回首”。
平安并非白手起家,它是在1988年靠5000万元现金投入起家的。最重要的是,当时全国就两张寿险“牌照”,一张是国企中国人保,那是“高干子弟”;另一张就是平安,那是为了照顾深圳特区。靠着“特区政策”,平安与“高干子弟”中国人保平起平坐,无人能与之抗衡。靠垄断和20年的“努力”,平安总算把5000万元弄到了几个亿,并且靠负债和圈钱,跻身世界500强。“千金纵买相如赋”,无奈此“绩”难诉。股民们的眼睛是雪亮的,对这样的“荣耀”,采取的态度就是唾弃。
2008年7月17日,中国平安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召开,会上公司想挽回点面子,对市场上的坏消息一一澄清。对逃税问题,马明哲再次表示,这次税务检查只是常规检查,不会有问题。对于传闻“平安向领导人和领导人亲属赠送股票”,马明哲愤愤地说:“这是一种恶意诽谤。”对于投资富通1.13亿股的失利,马明哲认为,按照平安长期持有富通集团股票的投资策略和相关会计政策,截至6月30日,平安不需对富通集团股票投资计提减值准备,平安持有的富通集团股票归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算。他巧妙地???开了“失利”,而大谈战略投资。当然在一个不恰当的时机能提出再融资,自然也会在一个不恰当的时机进行“战略投资”。套牢就捂着,深度套牢就长期捂着,这就是许多人对长期投资的理解。
马明哲露面,人们当然不会放过他高达6600多万元的年薪问题。有股东讥讽地提出:“马明哲能否像台湾首富王永庆那样不领工资?”对于这样的提问,马总显得有些尴尬。会后,马明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道:“王永庆不领工资,因为他是老板,而我是打工的。”随即他话锋一转:“作为职业经理人要履行自己的职责,董事会根据我的表现给我薪酬。我不是完全为了收入从事这份工作,20年来我把平安带入世界500强,是我最大的荣耀。”对于马总的高薪,公司里的人对外口径是一致的:“没有马总的辛勤努力就不会实现这种飞跃发展。”
然而媒体报道、评论时,却不采取平安公司的口径。有评论说,马明哲2006年税后年薪是1338万元,而2007年却暴涨了395%,这个暴涨得益于2007年6月到期的期权激励,而同期平安实现归属母公司的利润150.86亿元,增长仅为105.5%。这样的股权激励,谁能说合理?马明哲自称为“打工者”,A股股东不是“老板”吗?这些“老板”的利益,这位“打工者”负过多少责任?20年的垄断才有的飞跃发展,马总还真是垄断得“辛勤努力”哩!
不过马明哲的高薪是合法的,因为平安不是国有企业,无须遵从对国有企业领导薪酬制度的相关规定。不过中小股东在董事会里有多少发言权呢?靠大股东在董事会里的“垄断”,才有了马明哲的高薪,合法却不合理,更不合情。如果股权激励的规则离情理太远,那就是不合情理的法则。又是制度的一个漏洞,可悲!
中国平安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后,多家机构集体唱多平安,纷纷调高对平安股票的评级。与其唱多,不如做多。一边狂抛,一边唱多,这些机构恐怕也属不地道之辈。
第二、彼岸袭来次级债
美国蝴蝶扇翻中国股市
21世纪,“蛩吟罢一觉才宁贴”的世外桃源已不复存在,当股民们还在“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地为股市中种种问题争吵时,世界的动荡猛烈地袭来。
2008年1月15日,美国花旗集团宣布巨亏98.3亿美元。2008年1月17日,全球最大投资银行美林集团公布季度财报,当季狂亏99.1亿美元,合每股12.01美元,为此集团不得不拨备高达146亿美元的危机准备金。就在同一天,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2007年新房建造量为135万套,比2006年大幅下跌24.8%,创下27年来最大跌幅。2008年1月16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发布了“褐皮书”,这是美联储下次货币政策例会上的重要参考资料。“褐皮书”只认为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比前一个时期有所减缓。但人们已预感到了美国经济的衰退。这预示着次贷危机冲击下的第三轮狂泻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