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向高房价宣战》的书稿终于完成,2009年对自己终于有了交代,心中不由得感到无限的轻松。对于我这样的经济研究人员,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完成20多万字的书稿,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然而,面对高房价引发的民怨,房地产业侵蚀民生和经济发展前景,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特别是熟悉房地产的学者,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亲力亲为,通过自己的呐喊唤醒民众理性消费住房,避免他们成为高房价战火的牺牲品。
2009年年初,不少出版社向我约稿写书,由于当时工作太忙,我以各种理由推辞了。然而,内心毕竟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由我写成的书,成为投向房地产泡沫的一枚炸弹,引导民众协力抗击高房价,再现历史上“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撸灰飞烟灭”的文人风采。
要把上述愿望变成一本书,既需要我的努力劳动,更要有恰当的机缘。4月,国家统计发布数据,称2009年3月中国70个城市的平均房价同比下跌1.3%,但环比上升0.2%。这不仅打破了房价连续7个月下跌的局面;伴随着交易量的回升,楼市出现了对房地产开发商来说久违的“小阳春”现象。对于这一情况,我提出了中国城市房价水平仍然过高、两年后还有40%~50%的回落空间的观点,希望引导公众根据房价的长期走势理性消费。英国《金融时报》驻华记者吉密欧(Jamil Anderlini)针对房价问题对我进行了专访,他撰写的题为《中国房地产价格两年后可能下跌一半》的文章,发表在2009年4月13日出版的《金融时报》第一版,引起了海外多国政府、投资机构的关注。2009年4月和5月,我先后接待了包括美国大使馆经济处、韩国金融控股公司、摩根大通银行、摩根斯坦利公司、波士顿投资公司、索罗斯基金公司、高盛公司等累计有50余家国际机构,从而再次产生了通过著书整合过去对房地产观点的愿望。第二个事件是2009年4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发布《2009房地产蓝皮书》,称2009年房价上半年总体下行,下半年有望上升的观点。我找来2004年以来的6本蓝皮书,逐一对照他们的预测与实际变化,发现2009年以前的每册蓝皮书对市场的分析和预测都是错误的。据此,我认为他们站在了房地产开发商为主体的房地产业的立场,而不是公众的立场。因为有房价问题和社科院内部争论这两个亮点,我的批评文章迅速引起了舆论界的热烈关注。《第一财经日报》、《每日经济新闻》等争相采访和报道我和《房地产蓝皮书》主编牛凤瑞研究员的观点争论,和讯网还把我、牛凤瑞以及后来加入论战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邹东涛教授约到演播室,当面激辩中国房市的观点。辩论是激烈和精彩的,事后还引发了“房价降一半是国家灾难?”的社会讨论。
可以说,整个4月和5月,是我近年参加各种讨论最多的时期。我在辩论之时,总有通过著书将我的观点系统化的想法。也正在这个时候,国内知名出版机构—中信出版社的二位编辑找到了我。他们希望我写一本关于房价方面的书,作为他们出版社2009年向市场推出的重点图书。这和我的想法几乎是一拍即合。当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要素都具备时,我也就没有什么借口推辞了。整个6月到7月期间,除了参加每周三个下午的社科院英语培训中心主办的英语培训班外,我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房地产资料的搜集和写作上了。
由于没有很好地与编辑保持沟通,初稿自然存在不少毛病,这正是显现出版社编辑水平的时候。在看到我的初稿后,编辑提出的修改意见,希望将我编写进去的历史文章和媒体专访拿出—由于她的意见无可挑剔、难以驳倒,初稿近1/2的篇幅被迫删除了。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重新创作。经过艰苦的劳动,终于在8月底增补了大约5万字的内容,书稿也顺利地进入到编审的程序。
初稿完成后,编辑提纲挈领地提出了修改意见—这是一条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的意见。这也逼迫我更广泛地搜集资料,增补了如书中如“地产泡沫破灭之殇”、“中外房价水平比较”等内容,总体看来已经较为自成一体并能拿得出手了。在临近排版的前几天,我又对书中的数据进行了更新。我想,如果这本书的内容和时效性不能满足当前那些彷徨于买不买房的读者们的需要,肯定会令他们感到失望。
本书的一个特色内容,是收录了我参加的几次著名的辩论。一是我、时寒冰、牛刀组成的“地产三剑客”的两次激辩,包括《地产三剑客—疯狂拿地对房地产的影响》、《地产三剑客央视首聚:投资我主张》两部分;二是我与牛凤瑞、邹东涛在和讯网演播厅的激烈辩论,可以令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本书初稿完成之后,我邀请同为“地产三剑客”的好友、《上海证券报》评论员时寒冰为本书作序。时寒冰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较快地完成了8000余字的长篇序言,成为为本书增彩的一个部分。在序言中,时寒冰中肯地对我的观点和书中内容给予了详细评价,并且从在校学生数量减少、城市人口老龄化的角度,得出了未来时期房价必然大跌的结论,与本书的内容形成了良好的呼应。在此特别对时寒冰表示真挚的谢意!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还得到了我的家人、同事和许多朋友的大力支持。在此感谢所有支持我的人对我长期以来的鼓励。没有他们的支持并为我创造的良好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环境,这本书绝对不可能这么快脱稿。我愿意在此对所有支持我的人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并将此书献给他们。
最后,希望这本书能够见证中国高房价的回归,在挑战高房价、促进民生的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并能得到广大读者的厚爱!
曹建海
2009年12月1日午后于北京市朝阳区西坝河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