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不甘心地目送工程公司一行人离开后,胡徕告别几位村支书,百般无奈返回清溪沟。
三十万的资金空缺,靠村民集资肯定不可能了,只能他来想办法,可他琢磨不出任何凑钱的路数。
到村里挨家挨户借还有可能凑齐,但他绝不会这么做,且不说村民愿意不愿意,父母会不会允许,这种冤大头连傻子都不愿当,修路是大家的事,不可能他独自承担,傻了吧唧背一身债。
回到馒头坡下挖池塘的地方,双腿一软瘫坐于岸边,抬眼望着正在挥动锄头的胡启威,胡徕无助地问道:“爸,咋办啊?”
“叫你多管闲事,惹麻烦了吧,”胡启威扭头瞪一眼没好气地回道,不管不顾继续埋头挖土。
不是不愿意帮儿子想办法,说到底他也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山里农民,对这种事爱莫能助。
“喀嚓!”
利器切入的声音传出,不经意间挖到一个硬硬的东西,胡启威顺势将锄头往上提一提,却纹丝不动,像是嵌在了什么东西里面。
当下心中好奇,稍微使使劲将锄头拔出来,小心翼翼刨去面上的泥土。
不多一会儿,一溜黑黑的原木呈现于眼前,用锄头轻轻碰碰,表面很脆,像一块碳。
继续扒拉两侧泥土,原木露出越来越多,柱面越来越大,似乎是一棵完整的树埋在土里面,看样子还不小。
胡启威百思不得其解,皱起眉头喃喃自语:“地底下咋会有木头来?”
“啊?”胡徕还以为在跟他说话,随口应一声,很自然地望了过去。
刚一看清地里的原木,不禁警惕地瞪大了眼睛,修路缺钱的事随即抛诸脑后,跳下坑快步靠近。
地里的原木通体黑褐,表面已经完全碳化,被父亲用锄头挖开的一小块缝隙里则呈现出一缕黄褐,更有丝丝金色透出,伸出手指轻轻摸一摸,温润、细腻、柔滑。
见他一本正经的模样,胡启威不禁疑惑问道:“咋了?”
“好像是……是乌木,”胡徕支支吾吾有些喘不过气。
这几年一直在和木材打交道,虽没亲眼见过乌木,但乌木的大名和传闻可没少听说,只有埋在地底下几千年才有可能碳化形成。
而眼前这棵原木,无论外形还是出土方式,都很像传闻中的乌木,而且从缝里的颜色、材质判断,他确定是一棵金丝楠木。
天!如果是金丝楠乌木,得值多少钱。
虽然还不完全确定,但已经足够让胡徕激动不已,极力抑制住情绪,抄起锄头和父亲继续扒拉周围的泥土,还特意吩咐父亲千万要小心行事,别再伤了木头。
觉得还不够快,索性打电话把母亲也叫过来一起刨,一家三口在馒头坡下齐心协力奋力劳作。
相比胡徕的迫不及待,渴了都不愿花时间喝一口水,胡启威和秦碧秀则显得漫不经心,虽听说过乌木贵重,但并不清楚能贵成什么样。
“儿子,乌木到底有多值钱?”秦碧秀一边挖土一边好奇地问。
“具体价钱不好说,得看埋藏的年代,碳化的严重性,还有木质,如果是上好的乌木,怎么着也得几百块一斤吧,”胡徕笑呵呵应道。
“……”秦碧秀瞠目结舌,马上认认真真刨起了土,像个宝贝似的小心应付,一旁的胡启威也默默加快了速度。
“嗯?这里好像还有一棵,”就在刨土过程中,胡启威再一次体会到锄头碰撞原木的感觉,不慌不忙提醒道。
胡徕赶紧跑过去,三两下将泥土扒开,果不其然又发现一棵碳化的原木,外形相差无几,同样是金丝楠木。
莫非遇到乌木群了?胡徕心中一阵狂喜,如果现在能确定就是乌木,绝对跳起来高声欢呼。
不知道这片空地上还埋有多少棵,不过现在池塘只挖了这么宽,一切还是未知数,先把已经发现的这两棵刨出来再说。
随着泥土陆续扒开,两棵原木先后露出真面目,一棵长约十六米,直径一米五左右,另一棵有十四米长,直径稍大一些。
继续扬起锄头挥洒汗水,足足半天功夫过去,终于将两棵黑漆漆的木头一起刨出,除了原木两侧没有挖开外,下方的泥土也已经掏空。
这么大两棵木头,加之金丝楠木结构紧密,每一棵至少上万斤,根本弄不走,只能暂时这样,像独木桥一样搁着。
“滴滴!”
清溪沟外喇叭声响起,一辆轿车抵达村口,两名一身正装,颇有学者风范的男子一左一右走下车,驾驶室这边是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从车里拉出一个银色工具箱提在手里;副驾驶一侧是一名三十几岁的中年人,脸上挂着一副金丝眼镜。
抬眼看看周围环境,眼镜男掏出手机打起了电话。
不多一会儿,满身是泥的胡徕快步出现,老远笑盈盈挥手招呼:“让你们大老远跑一趟,辛苦,辛苦。”
“哪里哪里,一听说你这里出现了乌木,我们高兴还来不及,正想一探究竟,”眼镜男儒雅地笑笑。
眼前这两位是胡徕特地从省城请来的木材鉴定专家,戴眼镜的名叫严璟,后面那位是他的助手小李。
胡徕不认识什么专家,这还是第一次见面,今天刚发现木头时,他就找以前做木材的朋友四处打听,希望尽快验证原木的真伪,到底是不是乌木,对方便给他推荐了严璟。
简单寒暄认识后,带着两人径直赶往馒头坡,来到池塘边正由父母守护的两棵木头前。
只见严璟有条不紊打开工具箱,拿出小钢锯走向原木一端,小心翼翼切下一小块截面,简单看两眼后,脸上随即露出欣喜的表情。
扬起手中小木块朝胡徕快速晃动几下,无比兴奋地证实:“没错,正宗的金丝楠乌木!”
“能值多少钱?”胡徕并摒神静气问道,心快跳到了嗓子眼。
身侧,胡启威与秦碧秀同样目不转睛望着,迫切想知道答案。
严璟打量一眼两棵乌木的规模,再次看看小切面,伸手感受两下很快有了答案,非常肯定地说道:“应该有五千年了,碳化也刚刚好,保守估计800万。”
胡徕嘴巴张得老大,完全说不出话。
心底同时极度膨胀,修路不就差三十万么,小事一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