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人为什么活在这个世界上?来到这世界上是不是单为吃饭、穿衣、睡觉、享受呢?好像每个人都有答案,好像每个人又都没有答案。究竟我们到世界来的工作是什么?责任是什么?无论成功的人,还是失败的人;无论贫穷的人,还是富贵的人;无论知识渊博,还是孤陋寡闻,无论有无答案,都在活着活着……
做人的责任是什么呢?应该对全世界有所贡献有所帮助,要利于世界上所有的人,这是我们每个人真正的责任。如果没有基本的公民素质,就谈不上是一个成功的人。
现在的社会,一切处于转型重组的阶段,旧的精神已打碎,新的精神却还未形成。混乱、不公、不道德等等丑恶的东西经常以制度化的方式表现,现实世界显得那么疯狂。这对我们青年人来说尤为残酷,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有所期待,憧憬一个更美好的人间。面对现实的挫折感是可以摧毁一个人的。
在青年社会责任意识的讨论中,我们经常说现在社会缺乏健康的公民精神,缺乏理性的公民意识。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都只希望子女长大后成为社会中有权势、有地位的精英人才,而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越来越多的高校把大学生就业和工作后的收入作为人才的权衡标准,越来越多的青年狂热地追求功利而背离了自身道德底线,这是很危险的。中国青年的公民教育不能缺失。
很多人忽略对青年的公民素质教育,认为孩子读书少或者不读书一样是公民,所以我们的国民素质在整体上始终难以提高。甚至一些青少年一旦成“龙”无望,就“破罐子破摔”了,这也是目前社会上的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的重要原因。
我们可以这样坦白地承认,我们目前大学校园的教育,既没有理想,没有坚持理想的精神,也脱离社会、脱离生活。导致我们青年一代中的不少人,既有可能浑浑噩噩、是非不辨,丧失了独立思考的心智和能力,没有思想而随波逐流;也有可能在现实面前,一筹莫展,缺少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中国青年公民教育缺失的现状,我们该如何改变青年的社会理念呢?
作为一名大学生公益行动者,就通过各种公益活动发现还是有大量有志青年为了公民社会的理想不懈地奋斗着,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保持着自己清醒的认识与独立的思考,坚持着自己的原则,虽然大家的物质生活是清苦的、坚忍的,有时甚至有点“苦行僧”的味道。但是在我们的大学公益生活中,和艰难困苦相伴随的,是挑战的刺激、友谊的滋润、信任感的激励的社会机制渐显雏形的成就感(尽管这一点还远没有到收获的时候)。每一个人周围,都有小小的磁场,无声地吸引着那些心性相近、情怀相依、理念相似的“同道”们。大家犹如星火一样散落在全国各个地方,犹如一道道精神的清流,缓慢却坚定地渗进犬儒和物欲交织的生存状态下那些日益板结的心田。
经历多了,发现坚持下来很不易,常常怀疑我们能否真的带来改变,哪怕只是很小一点点?仅仅依靠我们这一群人的呐喊,难免会感到彷徨。但我们还是在坚持,将公益视作我们的信仰与使命,我们享受着公益路上的点点滴滴。慢慢的也发现社会上有那么多的知名人士也在做公益,比如作为社会企业家的袁岳先生、杨元庆先生、陈光标先生……同时还有钱理群教授、梁晓燕老师、朱建刚教授、陆军教授……长期致力于青年思想工作,深切地关注民族与人民的命运,积极开发现代中国优秀的精神思想资源。有这么多社会力量的支持对于作为青年的我们来说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和欣慰!非常感谢零点、谷歌、联想……长期致力于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公益创业!
然而大学生公益也遇到了自身的瓶颈:很多青年公益行动者有强烈的使命感与公益心,但缺乏专业知识和领导能力;长期缺乏交流合作机会而造成自身的落后;因为没有足够的生存保障而导致公益人才流失……
所以我希望社会公益的有效力量能整合资源,针对有志公益青年的诸多困惑进行解答和帮助,通过专业的系统的公益知识技能培训提供青年公益行动者自身的决策、执行能力,同时通过与知名公益学者的讲座和交流提升公益人才在思想上、使命上、认识上的大幅度升华,让青年公益的行动更有力量!逐渐的在广大青年中就会产生新的理想主义。可以说,公民社会组织、志愿者行动是一片薄薄的土壤,在道德、理想、精神颓败的社会大堤上,开始慢慢地孕育一种良性土壤,土壤里有一株株小苗在生长,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在我面前的这条公益路,绵长而曲折,无论前方有怎样的挑战,我都会坚持下去。期盼您与我分享您的想法。
王鹏
河南理工大学
背景资料
河南理工大学在校生,公益实践经历2年,2009年成立起中国(河南)大学生公益论坛,致力于服务近百家高校公益社团。2010年5月注册成立和勤众益(郑州)教育文化有限公司;致力于服务青少年公益工作。
◆ 性格关键词:开朗 固执
◆ 职业关键词:公益 使命
◆ 人生态度关键词:自信 乐观
◆ 困惑关键词:知识 能力
王鹏同学:
你好。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
你观察很仔细,思索也很深刻。正如你所言,社会转型过程中,旧的秩序在打破,新的精神在建立,除旧布新的过程,公序良俗总会受到影响。但历史告诉我们,大浪淘沙过后,饱含真善美理念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仍然会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流。
在信中,我也很欣喜地看到你并没有囿于转型社会给年轻人带来的冲击。你积极从事公益活动,并由此发现大量有志青年为了理想社会不懈奋斗。他们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和独立的思考能力,坚持原则,不随波逐流。我相信他们和你一样,是我们国家的未来与栋梁。公益活动是培养公民意识的途径之一。你有志于此,我很欣喜,也希望你坚持。
公民意识要求每个公民从国家和社会主人角度出发,在公共生活中体现自己的责任感、道德观与权利义务观。我不认为当代青年人完全没有这种意识,只是还没有被启蒙、唤醒。我是做企业的,还是从企业角度来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对你有些许帮助。
当一个企业真正做大的时???,我们就会发现,赚钱不是唯一的目的了。一个庞大的企业组织体,一个作为社会公民的企业,它要承载股东和数万投资者资产增值的回报和长远期待,它要承载数十万员工安身立命的家园感,它要承载数千万客户的信赖和对他们的承诺,同样,它还要承载行业的创新与发展,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乃至全民道德操守、伦理规范的恪守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永恒追求。
承载得越多,似乎企业就越发超越了单纯的经济组织的概念,而进入受到道德评价的企业公民的概念。厚德载物,这是中国的老话,讲的也是同样的法则:企业要做得更大,赚更多的钱,走更远的路,就要时刻遵循社会伦理及价值规范,就要承担更多的企业社会责任,就要有更加深厚的德行及更加高远的符合人类社会共同目标的追求。
德越厚,所载之物才可越多,越重。美国的安然公司,业务创新能力很强,很赚钱,但缺乏最基本的道德操守,庞大的赚钱机器瞬间分崩离析。英荷皇家壳牌集团,掌握了全球最丰富的油气资源,却很注重资源地的环境保护,关心贫困人群的生活及医疗卫生状况的改善和教育事业。壳牌石油历百年而不衰,在财富500强排行榜中一直稳居前十。
在企业公民概念下,我们平安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中,努力做到符合社会伦理及价值规范,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修养更加深厚的德行,追求更加高远的符合人类社会道德的目标。在这种认识之下,平安历年来投入大量精力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在教育、红十字、灾难援助、低碳经济等方面积极作为。就我个人来说,我也和家人共同成立了“明园慈善基金”来资助贫困地区的教育。
推心置腹地说,和整个国家、社会的能量来比,平安的力量微不足道。即便再努力,能改变的,或许也仅仅是偏僻山区的一隅,让那里的孩子多些读书上学、开阔视野的机会,或许也仅仅是一个员工或者公益支教者的心灵感悟,使他有机会反省自身的生存状态、生活模式,或许也仅仅是病榻上一个需要金钱救命的患病者的人生轨迹,让他得到康复,珍惜生命,关心他人,回报社会……所有努力,可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现状,但是,我相信,所有的付出,总会有所收获。
你信中谈及你个人做公益,碰到挑战和挫折,产生无力感,觉得自己无法改变什么。我想,从信仰的角度来看,每种坚持都是值得的。你既然认定了公益这件事,就应该昂首阔步地走下去,我期待未来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你我的行列当中,通过这个途径,认识到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并唤醒更多社会大众的公民意识,使得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健康地发展。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公司董事长)
许知远 被选择的一代
在面对未知的人生之路时,是遵循社会的惯例庸庸碌碌前行,还是坚守自己的信仰走一条忠于内心却不为世俗理解的路?
许知远先生:
您好!
作为“80后”的我,从小规规矩矩生活,但终归由于对基本的生活物质需求以及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叛逆劲儿,让我成了个“表面”规矩的人。现在社会中有太多的规则和价值观引导,前者让我们备受束缚,变得光滑而无棱角,甚至于使人性的自由受到抑制,我们每天需要看领导的脸色,需要顺从前辈们的工作生活模式,需要遵守老一辈所推崇的价值观念—当然已经存在的价值理念中很多是我们需要也值得我们遵循的,但每一代人都根据自身的时代背景给这些尊贵的价值理念附加上更多的时代规则与约束,使得我们生活在传统的阴影之下,而丧失了作为新一代人的新的需求与个性。传统的价值观告诉我们应该去奋斗,去努力,去向成功人士学习,或许从内心来看,我并不情愿,因为为此不得不放弃娱乐、睡眠甚至是感情,去努力地让自己成为周围人眼中所谓成功的人。在很多人眼中,生活忙碌,那叫做充实;赚的薪水高,那叫成功;如果花很多时间发呆、闲聊,那就叫做荒废,诸如此类。
我们很多人会产生“我每天忙忙碌碌,但是生活只能基本糊口”,“我这么辛苦地工作只是整个公司内部的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没有人会发现并认同我的价值”之类的抱怨,我也有同样的烦恼。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有长大要去做科学家什么的目标,但是当我们逐渐长大,这些儿时幼稚的想法成了茶余饭后的闲聊,再没人会当回事。偶然间我看到某某哲人说“要认识你自己”,猛然发现活了这么久,读了这么多书,我最不认识的就是自己。以至于,我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工作,该去干什么事,何其悲哀!
回想之前的生活,我有过对自己的各种各样的期望与理想,其中有虚妄不切实际的,也有踏实合乎实情的,但经历了这个社会的种种之后会让很多人逐渐淡忘他们曾经的思考,自由的激情被各种社会观念或价值观所磨灭,最终期望与理想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件奢侈品。回想高中时代,我们被教育要好好复习,只要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就拥有了未来光明的前途,从此可以报答父母回馈社会。而我真心想的是赶紧考完可以不用每天读书,可以放松地玩上一天;上了大学之后,我们被教育要积极参加社团活动,这样你能认识更多人,能锻炼你自己的能力,而我发现我参加社团活动的动机却变成了希望能有更多机会跟学校漂亮女生认识,跟学校的各类人物到处显摆;研究生期间,我们被教育要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加紧发表研究论文,这样你就可以找到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或者使得自己能在有各种深造机会时首先被推荐,而我发现我却琢磨着如何能在学期中挣够钱,趁假期自费去陌生的地方长途旅行。这么一圈兜转下来,我们被教育着,无声地背负了这么多社会所赋予我们的使命与任务,夹杂着各种功利性的目的,无暇倾听自己内心的想法,每当碰到自己不愿意去做的事,但可能对我的前途有益时,我会被迫让自己去完成,一旦产生任何畏惧放弃的想法,我就会立马告诉自己那只是个借口,我不能这么想。所以自己会熬夜来完成一项项领导交办的差事,不断地将自己的想法放到一边,委曲求全。在路上,我曾有幸碰到酷爱攀岩的外国朋友,我惊讶于他们长年不工作而去寻找每一处能够让他们攀登的岩壁,当然我会安慰自己,他们生长在发达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福利,领着欧元的保障金来中国花人民币。我一边愤愤不平,一边羡慕他们的自由。
《沉思录》里说:“愿我们的心不是受那不断涌出的私欲支配和驱使;愿心不要同命运争吵,不要不安于现在,也不要为将来惶恐;一个人的心便是他回避喧嚣世人的最自由的宁静去处。”如何让自己的心在面对现实与理想之间,变得宁静、平和与从容,希望许老师可以给我一些建议吧。
朱拓
上海社科院
背景资料
男,1985年10月出生于浙江台州,目前就读于上海社科院,硕士研究生二年级,任上海社科院研究生会主席。大学毕业于浙江工商大学,期间积极参加校园社团活动。在大学四年级开始,利用每年的长假期出门背包旅行,到现在几乎走遍了全国。
◆ 性格关键词:平和 内敛 开放
◆ 职业关键词:人际关系 领导力 统筹安排
◆ 人生态度关键词:享受 低调 坚持
◆ 困惑关键词:价值观冲突 职业规划
朱拓:
见信好!
我能感觉得到你内心的困惑与彷徨。每一代青年人都有他们必须接受的挑战。挑战或许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但它们的核心却是相似的,包括如何赢得个人的自由、独立,如何创建自己的世界观,培养内在的价值。
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社会的利益分配越来越固化,社会流动性正迅速减弱,社会价值观日趋单一,物质上的成功成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所有人都挤在竞争残酷的独木桥上,身处巨大的社会机制之中,个人既难以理解其复杂性,又不知如何表达自己,不知如何保护自己,世界正在物化,头脑中留不下精神的空间……同一代人或许面对着同样的社会环境、相似的挑战,但是每个人的回应方式却是不同的。这也正是人的迷人之处,他从来不仅是经济、社会环境的产物,他还拥有自由意志。
在你的信里,你通篇在谈论社会、教育对你的伤害,你自己的困惑。但是你内心最深切的渴望是什么,你准备付出哪些努力来满足你的渴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