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日本而言,稳定发展与日益大国化的中国的关系,对日本的和平与繁荣是不可缺少的。战后一直支撑日本发展的美国市场,其作用依然很重要,但正在扩大中的中国市场的作用将急速提升。看看现状,被国内外人士视为“威胁”的中国制造业,相当一部分是由日本企业组成的。现在,8000家以上的日本企业在中国建立当地法人或商业基地,展开业务,12.8万以上的日本人在中国长期居留工作、生活。由此现象不难看出,日本与不仅是政治、军事大国,也在变成经济大国的邻国--中国的关系将对21世纪日本的和平与繁荣进一步产生影响。
21世纪初,中日关系曾经被讽刺为“政冷经热”。不过,政治和经济不是存在于不同世界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倘若潜在的对立因素表面化,以国民感情恶化的形式使得两国政治关系趋于紧张,也许会出现政治压抑经济的局面。中日经济已经以追求“双赢”互惠关系的形式开始发展,为了持续发展这样良好的关系,两国需要在政府和民间双重层面上建立令人感到安心、信任等“舒适”安定的政治基础。只有如此,两国才能维持共同的国家利益,共同维护“实现亚洲和平与繁荣”这一国际利益。因此,“政治关系的稳定”还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为了“两国共同构建面向未来的关系”,政治的领导能力和国民的自觉都有待提高。它们绝不应该屈服于“迎合主义”或部分狭隘的民族主义。
《人民日报》评论员马立诚认为,现在的日本不是由“军部”领导或当权的状况,“谢罪”问题也已经得到解决,两国应该克服狭隘的观念,迈出一体化的步伐,提倡对日关系“新思维”。这是考虑到两国真正利益的勇敢行为,但根据2003年8月7日《朝日新闻》对马立诚的采访,他在国内遭到了许多批判或恐吓。我认为,中日两国应该珍惜这样勇敢的行为或声音。为了防止两国有识之士的理性声音被情绪化地批判或抹杀,应当共同努力营造能够让大家展开冷静讨论的空间。从这一观点看,日本应该加强和增进包括历史问题在内的各个方面相互理解的政策,比如支援中国的日本问题研究者、赴日留学生等。
如今,每周有一万人以上在两国之间往来,日本到中国的“背包客”已经超过了到美国旅行的人数。中国对日本人来说,不论在物质上的距离还是心理上的距离,都已经成为史无前例的“近而又近”的国家。2007年,参加国家日语考试的中国人突破了25万。日本的时尚服装在中国年轻人中得到广泛支持,至于当代音乐、漫画、动画等也都是充满“人气”的。根据调查,回答“读日本漫画”的中国年轻人达到90%以上,虽然以盗版为主,但日本的漫画市场已经变得相当大。究竟是这样的经济、文化上的良性潮流成为主流,还是政治上对立、负面潮流成为主流呢?这也取决于受这一潮流影响的人群的规模及其表达能力。而在形成国民舆论的过程中,起到媒介作用、促进这些潮流的是媒体和网络。
近几年来,以因特网的普及为代表的信息化浪潮深刻影响着两国关系,在某种意义上,仅仅依靠政治的领导能力就能创造“中日联合”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通过急速扩大普及率的因特网形成的“舆论”,无疑已经是给两国带来阴影的要因。中国的网民以每年50%的速度爆炸性地增长,2007年达到1.3亿,截至2008年6月达到了2.53亿。在网络上,对于日本或日本人的负面印象、声音经常出现泛滥,每当发生什么敏感事件,“反日”的言论便大量出现。这些“网络舆论”对中国的舆论形成已经开始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其著作《想象的共同体》中,把不经常举行的代议制【选举】与发挥更重要作用的媒体进行了比较,他认为“媒体创造出了大众把作为虚构的报纸几乎同一时间内消费【想象】掉这一仪式”,并明确提出国家是作为“大众仪式”,存在于每天重复的报纸世界,即“想象的共同体”之中。安德森所说的“报纸世界”,今天已经变为包括因特网在内的巨大的“信息世界”,其影响力正在日益增强。
今天中日关系所面临的时代,早已不是仅靠政府间关系来处理问题的时代了。两国间正在扩大的人员、物资、信息等流动,与媒体或因特网的影响力结合在一起,使两国大众相互间的印象和情绪变得更加不确定、不透明。因此,中日两国的媒体报道成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焦点。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中国的电视报道在灾区开展救援活动的日本紧急救援队员为失去生命的母子祈祷的场面,打动了中国广大国民的心。媒体或有识之士之间应该加强交流,共同主办研究项目、研讨会等,加深相互理解。例如:最近几年定期在两国召开的“中日媒体人士会议”是很有意义的。此外,日本媒体可以发行面向中国读者的“网络报纸”,政府也可以利用中文网站等形式,定期向中国大众传播信息。比如,日本驻华大使馆和中国驻日大使馆都已经开设中文和日文的网站,意义重大。
我认为,媒体也好,国民也好,大家不要只把眼光投放在两国之间的差异或对立面上,而应该主动寻找双方共享的目标,甚至创造目标,多方面地推进合作关系。令人欣慰的是,如前所述,就经济关系而言,互补性远远比竞争性大。中国不断扩大的市场,对日本经济来说跟美国一样,甚至很有可能成为比美国更重要的市场。中日应该以经济上的互补性为出发点,互相尊重对方的优势,应对恐怖主义、传染病等“共同的威胁”,逐渐排除由狭隘的民族主义引发的“反华”或“反日”情绪,超越过去,把发展的可能性留给未来。两国不应在东亚争夺主导权,而应当相互分享智慧,靠合作实现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繁荣。这一系列过程将符合中日两国的共同利益,也将成为联系中日合作切实可行的“战略纽带”。此外,由于中国作为六方会谈的主席国,正在朝鲜半岛无核化或人质绑架问题上发挥着建设性作用,日本必须与中国进行合作,携手构建东北亚的永久和平。中日合作对地区和平来说,显然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中日合作不仅是东亚和平与繁荣的条件,其合作过程还使两国得以逐步超越历史,实现中日真正“和解”。
日本走向何方?
冷战的终结、“9·11事件”、全球化以及信息化等,给国际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世界日益需要实现和平与繁荣的新的智慧和方法。难民问题、民族纷争、恐怖主义等问题,正在“威胁”着国家利益和势力均衡等概念。国际组织、跨国企业、非政府组织、恐怖组织、民族分裂主义集团等“非国家行为体”,对国际社会的和???与繁荣产生着越来越重大的影响,国家利益相对比,国际关系日益复杂化的大趋势,今后将持续一段时间。可是,这并不意味着,“非国家行为体”能够代替国家的作用。在世界流动化、陷入混知己的状况下,为确保国民的安全和安心,实现经济繁荣,国家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问题在于,国家【政府】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能否充分发挥应有的“治理”【governance】功能?什么是国家利益?为实现国家利益,政策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手段有效合理吗?每一个国家都需要动员全民思考,回答这些问题。
日本正站在重要的“十字路口”,经济结构改革或修改宪法争论就是“十字路口”的象征。日本能否选择正确的道路?经济和社会能否重新恢复辉煌?关键取决于政治。再次回顾战前和战后的历史,重新沿着认识和平、繁荣走下来的战后路线何等深刻的基础上,在变革成为大趋势的世界潮流中,如何实现和平与繁荣?这才是政治的最大课题。政治家发挥领导作用,构想长期的国家战略,团结国民,这比任何事情都重要,那么如何产生如此具有领导能力的领袖呢?重要的是,每一个国民参与政治的自觉和冷静的国家利益论争。国家利益论争绝不仅仅停留在外交层面上。外交和内政日益一体化,它们也在左右由军事、经济、文化等组成的综合国力。日本的国家贷款正在增加,人口的减少和老龄化的进程造成劳动力不足,医疗和福利成本也在上涨。犯罪事故增多,社会的安全和信心受到损害,守法精神或伦理观逐步丧失,学校、单位等学习、工作环境恶化等,正在普遍引起争论。贫富差距正在拉大,地方的衰退也是个大问题。综上所述,日本正处于战后最困难的时期,这是毫不怀疑的事实。
在这种局势下,日本每一个国民都要正视,思考日本所面临的问题,比如国家和社会的任务、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公私间的关系、城市和农村以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教育模式、劳动的意义等,因为这些话题都关系到国家与国民的安全与繁荣,也就是国家利益。日本的综合国力正在下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变化。简单依靠传统的安全保障或经济政策是不够的。日本需要的是正确认识世界形势的变化,拓展想象力,落实大胆的改革,把外交和内政水平提升到新的台阶。
作为外交官,我常年在海外工作,亲身感受到在国内生活时根本看不到的东西--日本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形象。它们不仅是日本外交产生的影响力,而且也是日本国民或日本企业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形象,也可以说是日本通过文化或技术创造出来的成果。日本只有尊重那些长期积累下来的形象或品牌所发挥的作用,动员全民为提高日本在海外的“软实力”,坚持不懈地作出努力,才能在全球化与信息化取得日益进展的国际社会中长期增进日本的国家利益。
没有资源的小岛国--日本通过国际协调与和平外交,走出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与繁荣之路。日本确实建立了民主和平的国家,这样的立国方式本身无疑也是日本的“软实力”。毕竟,排他性的民族主义或无视现实、不负责任的理想主义都会损害国家利益,而战争更是破坏繁荣,牺牲安全与自由,产生憎恶和绝望的愚蠢行动。但另一方面,就像关好家里的门或警察的巡逻很重要一样,我们也有必要适当完善防卫能力,在国际格局中构建安全的保障体制。至于繁荣,我们需要认识到全球化带来的光和影两个层面,并在事太恶化、局势紧张到足以引发世界危机之前,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从这一点来看,迅速增进国际合作是迫在眉睫的课题。在经济相互依存日益深化的今天各国超越政治体制、宗教、民族等的不同,建立双赢的经济关系,这完全是可能的。作为爱好和平的通商国家,以“软实力”为基础,全面展开“开放”与“创造”的基本理念,从被动的国际协调走向能动的国际合作。我相信,这才是21世纪日本应该追求的道路,这条道路也将维持和增进日本的国家利益。
21世纪,中国和日本史无前例地面临“两强”时代。作为共同追求繁荣的国家,中日两国正在面临着以对等的地位,合作构建东亚和平秩序的历史机遇。两国不宜从“谁强谁弱”的角度看待自己和对方,而应该在实现政治稳定与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建立共存共荣的关系。
如今世界上最有活力的东亚地区,已经完全融入被相互依存的网络和各种各样的贸易、投资规则支撑的国际经济体系,其经济事态已经不可逆转。中国也是其中的成员。要想在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关系的前提下谋求经济发展,中国就只能尊重国际社会的普遍价值和规则。引进直接投资、国际融资、确保能源供应、维持并开拓出口市场等,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来说都不可或缺。为促进经济上相互依存日益深化的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甚至为实现经济自由化或规则的共通化发挥积极作用作出贡献,这也将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在世界各国共同合作克服国际金融海啸的议题上,中国能发挥作用的空间是相当大的。在国际经济、金融日益一体化,各国需要协调发展相关规则、体制的过程中,各国都期待中国能够采取适应这一趋势的改革政策,同时在国际社会上能够承担重要的责任。只有如此,世界资源的分配才能合理化,全球经济才能健康发展。这一立场为符合正在深化与世界经济相互依存关系,谋求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的国家利益。
日本怎么办?我相信,至今已经成为“世界成长中心”、亚洲的两个经济大国--日本和中国能够携手为世界的稳定和繁荣作出积极的贡献,这也符合两国以及世界的利益。日本应该在与中国的关系上,加深相互信任,在国际或地区问题上加强合作,追求共同利益【国际利益】。在这个意义上,东亚峰会、“东盟+3”、中日韩首脑会议、六方会谈等地区合作机制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应该不断加以完善。此外,“中日美首脑会议”的召开也是值得我们为之努力的方向。这些都是促进中日关系稳定发展的想法和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