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好,才能一起好两年前,一家上市公司招聘一批管理人员。一位年轻人报名参加了笔试,没有多久,便接到了面试的通知。因为做了精心的准备,面试的时候他的整个状态非常良好。总裁说:“年轻人,你今天的表现很好,回去等我们的通知吧。不过,在结束这次面试前,我还想问你一个问题。你是怎样看待竞争对手这个问题的?”年轻人没有想到最后问的是如此简单的问题,随即答道:“竞争对手的存在并不可怕,市场经济的法则是优胜劣汰,只要我们能够做到胜人一筹,就会打败对手。”总裁沉思了片刻,说:“你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我认为,最好的答案应该是没有对手。”“没有对手?”年轻人疑惑地望着总裁。总裁似乎看出了他的疑惑,说:“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看,正是因为有竞争对手的存在,才使得我们更加努力。我们这个企业存在一天,就要与对手共生共荣一天,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手并不是对手,而是我们的伙伴,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因此我说,我们没有对手。”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我们要勇于竞争,要打败对方,但竞争还有一层更高的境界,那就是共赢。“由做企业推及到做人,也莫不如此。”最后,总裁意味深长地对年轻人说。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拥有百分之百的市场份额未必是最优的,有时放弃一些地位给竞争对手占有,要比持有或增加市场份额更明智。虽然竞争对手的确可能构成威胁,但公平适度的竞争,或合适竞争对手的存在往往可以带来许多战略上的好处,如增加整体竞争优势,改善产业结构,有助于市场开发,扼制进入等。竞争对手既是福又是祸,仅仅将其看作祸害,常常会陷入恶性竞争的陷阱,冒很大的风险。企业的竞争应当是进取性的,应当坚决杜绝那种损害他人利益的不正常竞争,同时企业在竞争对手面前永远不能自满,不能放弃寻找获得竞争优势的途径。”我们要善于把竞争关系向“竞合关系”转变,高水平的对手才能是高水平的伙伴,要争取“双赢”。我们要善于在竞争中提高;要寻找竞争对手身上的闪光点。我们要学会向竞争对手学习竞争;要学会欣赏竞争对手;要学会安抚竞争对手;要学会与竞争对手合作。欣赏竞争对手是一种竞争的气度;安抚竞争对手是一种竞争的修养;与竞争对手合作是竞争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结果。竞争同时是对自我的磨炼,推动自我的超越,竞争对手的身上一定有我们所不及的优点,哪怕只是一点点,我们学到了,就会有收获。
欣赏对手的长处,获益的是你自己
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去应聘一家以高效率高效益著称业内的广告公司。第一轮由全体应聘人员按公司出的题目在规定时间内设计一件作品,交专家组评审,当天下午即宣布评审结果,该学生与另9位应聘者入围第二轮。次日进行的第二轮,上午的内容与前同,设计完成一件作品后交专家组评审。午餐后不到两小时,十份试卷专家组即已审完,主考出来将作品发还各位考生,宣告:本轮的考分专家组的评分只占50%,另一半要由考生们自己来互相评定。于是,考生们逐个上台前各自展示自己的作品,另9位则在台下给他评分并写下简短的评语。该学生发现,那另9位考生中至少有3位的作品令他叹服,于是他“怀着复杂的心情”给他们打了高分和好的评语,因为他相信专家的眼光不会比他差,他不能刻意贬低别人。结果让他感到意外,他入选了,更令他意外的是,令他叹服的那3位中却只有一位被录用!公司总裁道出了个中原委:10人都是业务佼佼者,而互相评审中的不同表现则分出了素质上的高下——庸才看不见别人的才华,情有可原;人才看不见人才,那就太狭隘了。我们觉得,“人才看不见人才”还不止是“狭隘”,更可以反映出水平尚不够。名师出高徒,这名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够识别(看得见)“高徒”(人才),“看不见人才”的“师”当然不高明也算不得“名师”(人才)。至于看得见对手乃至敌人的长处甚而向其学习者就更是高明之极致了,比如向其批判对象黑格尔、费尔巴哈学习了辩证法和唯物论的马克思,就是这种极致的经典例证。中外古今,这种善待乃至欣赏对手的逸事佳话史不绝书。欣赏对手的点滴长处,获益的还是自己。而若一见到与己不合的言论就不分青红皂白一概打倒,群起而攻之,直吓得对手“惹不起,躲得起”溜之大吉,你固然可以高奏凯歌得胜还朝了,而你的水平也就到此为止不过如此了。
有知识,更要有智慧
在很久以前,某位学子不远千里四处访师求学,为的是能学到真才实学,可是让他感到苦恼的是,他学到的知识越多,却越觉得自己无知和浅薄。有一次他遇到一位高僧,便向他倾诉了自己的苦恼,并请求高僧想一个办法让自己从苦恼中解脱出来。高僧听完了他所诉说的苦恼后,静静地想了一会,然后慢慢地问道:“你求学的目的是为了求知识还是求智慧?”那位学子听后大为惊诧,不解地问道:“求知识和求智慧有什么不同吗?”那位高僧听了笑道:“这两者当然有所不同了,求知识是求诸于外,当你对外在世界了解得越广,了解得越深,你所遇到的问题也就越多越难,这样你自然会感到学到的越多就越无知和浅薄。而求智慧则不然,求智慧是求诸于内,当你对自己的内在世界了解得越多和越深时,你的心智就越圆融无缺,你就会感到一种来自于内在的智性,也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烦恼了。”学子听后还是不明白,继续问道:“大师的话我还是不明白,请您讲得更简单一点好吗?”高僧就打了一个比喻:“有两个人要上山去打柴,一个早早地就出发了,来到山上后却发现自己忘记磨砍柴刀,只好钝刀劈柴。另一个人则没有急于上山,而是先在家磨快刀后才上山,你说这两个人谁打的柴更多呢?”学子听后恍然大悟,对高僧说:“大师的意思是,我就是那个只顾砍柴忘记磨刀的人吧!”高僧笑而不答。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会认为学习知识和学习智慧是同一回事,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因为知识和智慧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一个有广博知识的人不一定有很高的智慧,同样一个有很高智慧的人也不一定有很广博的知识。举个现实的例子来说,现代人即使是一个中学生从知识拥有量上来说也远远超过了孔子、牛顿,但是你能就此说他们的智慧比孔子、牛顿还高吗?显然不能。那么为什么孔子、牛顿的知识拥有量不如现代的中学生而我们却认为他们具有很高的智慧呢?这是因为评价一个人智慧高低的标准不是看他的知识拥有量,而要看他的思维能力如何,说得通俗一点,也就是要看他的脑力的强弱,脑力强的人善于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知识,脑力弱的人也许可能在知识的积累量上远远超过脑力强的人,但是在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知识方面则远远落后于脑力强的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正在步入一个高智能的时代,其主要特征是需要人们有更强的学习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说要求大脑有更高的思维效率和思维能力。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要想在这个高智能的时代生存,就必须首先提高我们的脑力,即思维能力。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呢?首先我们需要的就是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念,要认识到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知识是两回事,前者是求诸于内,是培养智慧;后者是求诸于外,是积累知识。
我们的思维也需要一点训练
思维训练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也是最有效的智力开发方法,不过它并不是现代独有的专利,目前的思维训练是建立在最新的思维科学成果和古代的头脑训练术基础上的。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就创造了有名的“头脑助产术”。据史料记载,苏格拉底相貌丑陋,不修边幅,整日在市场上闲逛。古希腊的市场上不仅卖物品,也卖思想。经常有人站在市场中面对观众发表演讲。有一天苏格拉底遇到一位年轻人,正在宣讲“美德”。苏格拉底装作无知的模样,向年轻人请教:“请问,什么是美德呢?”那位年轻人不屑地答道:“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懂?告诉你吧,不偷盗、不欺骗之类的品行都是美德。”苏格拉底仍然装作不解地问:“不偷盗就是美德吗?”年轻人肯定地答道:“那当然啦!偷盗肯定是一种恶德。”苏格拉底不紧不慢地说:“我记得在军队当兵的时候,有一次接到指挥官的命令,我深夜潜入敌人的营地,把他们的兵力部署图偷出来了。请问,我这种行为是美德呢,还是恶德?”年轻人犹豫了一下,辩解道:“偷盗敌人的东西当然是美德。我刚才说不偷盗,是指不偷盗朋友的东西,偷盗朋友的东西肯定是恶德。”苏格拉底依然不紧不慢地说:“还有一次,我的一位好朋友遭到天灾人祸的双重打击,他对生活绝望了,于是买来一把尖刀藏在枕头底下,准备夜深人静的时候用它结束自己的生命。我得知了这个消息,便在傍晚时分偷偷溜进了他的卧室,把那把尖刀偷了出来,使他得免一死。请问我这种行为究竟是美德呢,还是恶德?”那位年轻人终于惶惶然,承认自己无知,拱手向苏格拉底请教“什么是美德”。苏格拉底把自己的这种思维训练法称为“头脑助产术”。意思是说,正确的观念本来就在你自己的头脑中,但是你在挖掘的时候不得要领。苏格拉底不过采用了一些正确方法,使它们得以顺利地“分娩”。思维教育的核心或思维训练的核心是把大脑的思维当作一种技能来进行训练,就像是训练绘画技能、口才技能、运动技能一样。思维的本能不等于思维的能力,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反复的技能性训练的结果。没有人生来就会说话(尽管人有说话的本能),也没有人天生就知道该如何思维,这些能力都是在后天的训练中培养出来的。而要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就必须把思维视为一种技能反复训练。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不论是科学研究、艺术创作、军事决策、广告策划、企业经营,还是读书学习、人际沟通、自我规划、事业发展都需要有高超的思维能力,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高智能的时代,提高思维能力不再是对某类职业某类人的要求,它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对所有职业所有人的要求,这是我们这个新时代的竞争游戏规则决定的,要想参赛就必须遵守这种规则,否则只会被无情地淘汰出局。把思维当作一种技能来训练是对智力的一种专业化要求。在过去,虽然没有人觉得还需要有人专门教给他如何思维,但并不意味着永远都不需要。在远古时代人类不识字不是照样可以生活得悠闲自在吗?但现在你试试看,不要说不识字,现代的各种基本技能缺少哪一样都会让你活得很“难看”。
买了鱼竿和鱼钩并不一定能钓到鱼
某位企业家在听了思维培训大师的课后问道:“我学到的这些思维方法能帮助我提高公司的盈利率吗?”思维培训大师说:“不能。”这位企业家不禁有些生气地说:“那我有什么必要花时间和金钱来听你的课?”思维培训大师笑着反问道:“告诉我,你在小学学到的知识能帮助你提高公司的盈利率吗?”这位企业家考虑了一下,说:“不能。”思维培训大师又问:“那么你在中学和大学学到的知识能帮助你提高公司的盈利率吗?”企业家默然,思维培训大师接着问:“在你的学习生涯中,惟一的学习目标就是提高公司的盈利率吗?”这位企业家强辩道:“可我来这里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到提高公司盈利率的办法啊!”思维培训大师幽默地说:“看来你不是一个好学生,我明明已经把如何想办法的思维方法传授给你了,你怎么还问我要?”他见企业家还是不明白,就讲了一个笑话:“有一个人想去钓鱼,于是他就到一家渔具店买了钓鱼竿和鱼钩,付完钱后他问售货员:‘买了你的渔竿和鱼钩就一定能钓到鱼吗?’售货员说:‘不能。’听到这种回答,那个人气愤地喊道:‘既然不能钓到鱼那你为什么还把它们卖给我?’”听到这里,这位企业家也不好意思地笑了。在思维培训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类似的事情,人们来接受培训总是抱着这样或那样的现实目的,有些人是想提高学习成绩,以便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有些人是想改善经营困境,提高公司的盈利;还有些人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想来镀镀金。当他们听到思维培训不能帮助他们达到这些现实的目的时,第一个反应就是失望,显然这些人没弄清自己的学习目的,也不明白思维培训究竟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就冒冒失失地来接受思维训练了,这种先上车后补票的人不在少数,这常常给思维培训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那么,思维培训究竟有什么实用价值呢?又有哪些人需要接受思维培训呢?要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就有必要明确“体”与“用”的关系。我们都知道杯子可以用来盛水,也知道杯子的用途不仅可以盛水,也可以盛糖、盛酒、盛沙……如果说杯子是“体”,那盛水、盛糖、盛酒、盛沙等等都是杯子的用途,也就是“用”。而由此可见,没有“体”就没有“用”,“体”的优劣直接制约着用途的大小。思维训练的目的是提高思维素质,完善“脑”这个“体”,为脑的用途打好一个坚实的基础,至于每个人要用“脑”来做什么,则不是思维训练的任务,那是个人的事情。你可以用一个聪明的大脑来分析推理,也可以用它来想象创造;可以由它来绘画写作,也可以用它来科研经商。可以说有多少种职业就有多少种脑的用途,但是任何职业要想做好都离不开一个好的头脑,而思维训练的实用价值就在于它通过一系列的科学训练,培养出好的头脑,培养出一流的头脑,因此,那些希望提高和优化自己的头脑的人是最需要接受思维培训的。至于有了一个好的头脑用来做什么,这就是个人的问题了,这就像思维培训师把一件最好的工具交给学员,至于学员用这件工具来做什么,怎么用,全在于学员自己了。